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千年大事(四):知识普及播种人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7 22:02:30 2000), 转信
● 李气虹(1046年)开封报道
宋朝一名印刷工匠毕sheng,自
创泥活字印刷术,声称比当时普遍
使用的雕版印刷术,更省时省工省
钱。
56岁的毕sheng是以胶泥为材
料,刻出一个个单字,作为组成一
面活字版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于这
些单字可以自由排成不同内容的版
模,所以这些单字又称为“活字”,
其排出来的版模又称为活字版。毕sheng是在1046年(即他发
明活字印刷术后的隔年)4月,在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他的这项发明。
毕sheng说:“眼下咱们所使用的雕版印刷,用完一次,就得把原版
扔掉;而我这泥版中的印章可以重新排版,可供下次使用,比起雕版
印刷更节省人工和时间。”
记者较后赶往1088年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走访中
国著名科学评论家、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好友、《梦溪笔谈》作者沈
括,请他就胶泥活字印刷的原理,给予平衡客观的评论。
沈括认为,如果从事儒家或佛家经典的大量印刷,毕sheng的胶泥活
字的作业效率确实比雕版印刷术快捷许多。
沈括在回顾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时指出,雕版印刷术到了唐代已近
完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更被用来大量印制佛经佛像。这种印刷术
的发展到了宋代,水平更上一层楼,所印制的图书,十分精美。
他说:“雕版印刷与更早时的人工手抄相比,虽是一大进步;但
每印一部新书都要重新刻版,大部头的经书往往要历时数年才能完成
,费时费工费钱。书印完后如不重印,则刻版就要作废。”
至于胶泥活字,“从长远来讲,确实比雕版印刷节省成本。不过
,若只印两、三本,不见得会简易多少;若印上千本,则极为神速。
毕死后,他的活版技术流传到我侄子手中,宝藏至今。”
对于胶泥活字的市场前景,沈括认为,这项发明虽在某方面较雕
版印刷优越,但在实际运用上也有些困难。首先是汉文的单字太多,
总数约在6万个以上,典籍中常用的汉字数目至少也在1万5000个以上
,要制作这么多的活字,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工作。
其次,胶泥活字虽然长期来说比较节省成本;但要立刻制作1万
5000个常用单字,就得马上准备一大笔资金,光是这点,就让一般印
书坊主裹足不前了。
北宋政府所指定的印刷厂虽有这样的财力,但中国自汉朝以来就
有“重道轻艺”的倾向,要让政府注意到胶泥活字所带来的技术突破
,十分不易。
沈括无奈指出,孔子和孟子原本强调道德与技艺并重,但汉儒董
仲舒却强调以天尊地卑、君臣上下的伦理观念作为学术正统。唐初经
学大师孔颖达也曾说过:“以道德成就故在上也,艺术(指天文、推
算以及各种手工业技术)成就而在下也。”
沈括说:“本朝太祖皇帝也曾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虽然使
得经学教化昌盛,也使‘重道轻艺’的思想成为主流。所以,在人们
的观念价值中,士(儒学读书人)地位最高,手工业者还比农夫低。
毕的技术,要获得官府的重视实为不易。”
虽然如此,还是有人使用毕sheng的泥活字版来印书,沈括说:“我
所收藏的10卷《韦苏卅集》,就是用泥版印刷,其书纸薄如细茧,墨
印有如油漆般光亮。所以,我一定会在拙作中对泥活字大书一笔。”
毕的发明在后世得到高度的评价。共产主义理论家卡尔·马克
思(Karl Marx)博士在受访时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
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印刷术的历史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
《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教授认为,中国
人的许多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但人们不能认为后来欧洲所应用的东西,都是从较早的中国人实践
中得来的。不过这些发明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它们在中国应用的时期
,确实早于世界其他地方。
泥活字版发明前后
公元175年
蔡邕向东汉灵帝建议,将五经刻在太学门前的石碑上,以便学生拓印。
拓碑可说是雕版印刷的雏型。
公元7世纪
雕版印刷术在刻印章和拓碑文的基础上发明,接着传入朝鲜。
公元971年
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
公元1005年
北宋政府开始用雕刻木版套色印刷“交子”(纸币),这是世界上最
早的纸币,比欧洲第一次出现的瑞典纸币早了650多年。
公元1045年
毕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公元1294年
波斯(今伊朗)大不里士出现按中国印刷术印制的纸币,波斯人甚至
和中国人一样称纸币为“钞”。
公元1297年
元代农学家王祯用木活字印制其著作《农书》,并阐述活字印刷工艺。
他发明了转轮排字架,提高了检字速度。
公元1423年
欧洲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
菲尔》画像。
公元1455年
德国人古腾堡(J. Gutenberg)根据西方拼音文字的特点,以字母为
活字,才“发明”了活字印刷书,比毕的发明晚了400年。不过,
他发明了印刷机,开创了印刷机械化的先河。
特写:小灵感大创意
来到1046年初春的北 尉┏倾炅海 沿着汴河,一边欣赏杨柳放
青的河畔风光,一边向西北步行进城寻访毕。
走了约莫半小时,来到汴京外城(共16道城门)东南角的东水门
前,往来的商贩车夫多了,我赶紧打听城里书籍刻印商店聚集所在位
置;便沿汴河南岸,经内城(共12道城门)的东角子门,向大相国寺
疾步走去。
位于宫城西南面的大相国寺桥两岸,印书店铺果然林立。北宋由
于重文轻武,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官方、民间和私人都积极刻印刑
典、儒家经典、佛经、史书和医书,使书籍刻印事业空前繁荣。
我挨铺打听,终于在大相国 虑 北岸的一家小印书馆“橘园亭书
房”找到毕sheng。我向他道明访谈意愿,这位穿着蓝布衫的工匠虽然
勉强答应受访,但从他眼里依然可以看出对我服饰奇特的疑惑。
此时已是午饭时分,由于身上没有宋代银两,我于是先到附近的
当铺变卖我带去的英国怀表。虽然宋人还没有时钟或手表的概念,但
这个怀表在当铺老板看来是珍奇宝贝,使我换得20两白银。
过后,我拉着毕sheng到以卖羊肉羹而誉满京城的“孙羊店”,摆
一桌酒菜美食,诱他开口。
三杯下肚,毕sheng吃得高兴,话果然多了起来。原来,他是在前
一年的清明节期间,返乡祭祖时从两个儿子玩黏泥游戏中获得灵感。
他说:“看着两位小儿用泥做出来的锅、碗及人形,我当时就想到,
如果在这种黏泥土上刻成单字印章的形式,然后按照文稿的意思排列
起来,不就形成句子和文章了吗?如果再放入窑中一烧,待模板变硬
,就能重复使用了。”
酒酣耳热之际,他越说越兴奋:“太祖皇帝开宝年间(968-976
)刻印《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还装不 。
如果用我这泥版技术,用不了12年就可完成。”
胶泥活字原理的三个优点
光是耳闻不足取信,我坚持眼见为凭。于是在结帐后,毕sheng引我
到他的工作坊亲自示范。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再刻上
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
像“之、乎、者、也”之类的常用字,毕就多做了几十个,以
备反复使用。至于冷僻字,就临时用胶泥刻制,再用草火烧制。为便
于检字排版,他把活字印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
在制版时,他用松香、蜡和纸灰充当黏合剂,将字印按照字句段
落排放,并在周围上铁框,然后用火加热以熔化黏合剂。在黏合剂稍
微冷却时,他用平板压平版面,待黏合剂完全冷却后就可付印。
印完后,把印版拿到火上一烘,黏合剂又再熔化,一个活字便可
拆下来,供下次排版时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升采用两块铁板,一
板印刷,另一板排字,交替使用。
谈到胶泥活字相对雕版印刷的优点,毕自认有三点:“一、胶
泥柔韧,比起坚硬的枣木容易雕刻,而且来源广,成本低。二、活字
用则排版,不用则撤版;发现错字,即可更换,而且平时储藏占地不
大,没有虫蛀之患。三、使用两副或多副版印刷,节省时间人工,成
书速度大大加快。”
看他这套胶泥活字的原理,与1960年代新加坡华文报章印刷作业
方式,可谓一脉相承。我看得心头发热,刹那间陷入“不知今夕是何
年”的时空交错,便问他是否会向官府申请活字印刷的专利权。
毕sheng笑道:“专利?何谓专利?公子真会说笑,就我这手艺,如
有哪位老东主看得起,愿意用它来印书,我还求之不得呢!怎敢拿去
与人讨价还价。”
他说,宋朝的社会价值观是“重道轻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我原本要替他召开新技术说明会,但这位自认身分卑微的工匠
却死活不答应,只好作罢。
未来人说:资讯传播的起点
活字印刷术使大规模印刷出版变为可能,突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
垄断,间接撒下了报章萌芽的种子;其对人类文化历史的贡献,不亚
于今日电脑科技对资讯传播的重要性。
在迈入21世纪之际,印刷技术也进入数据化时代;从写稿、编排
到出版这一个作业流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数据化印刷时代的到
来,为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力划上完美的休止符。电脑、网际网络、电
子邮件以及万维网的普遍化,将使得资讯传播的速度再次取得重大的
飞跃。
--
※ 修改:.sonic 于 Jun 28 16:51:53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