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千年大事(六):牛津大学的血腥风暴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7 22:03:30 2000), 转信
● 庄永康(1355年)牛津报道
世上优秀大学不少,但谈起出
国深造,人们仍然向往着英国的剑
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这类
名牌大学。为什么?说来是因为这
些大学历史悠久,“品牌”已经流
传了数百年,而欧洲大学的兴起,
则是中世纪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事
件。
这期的《历史大现场》,记者
得未来人之助,穿过虫洞,来到中世纪的牛津大学。牛津是英国最古
老的大学,发韧于公元12世纪初。记者在创校200年后来到这里,一心
以为采访的是个轻轻松松的校庆场合,不料卷入的却是 —— 一场血
腥风暴!
牛津郡(Oxfordshire)在伦敦西北约100公里,中世纪时,这里
建起了牛津城(the City of Oxford),人文荟萃。未来人协助记者
装扮成牛津人模样,进城到大学采访。
要知那时候的“洋人”个子并不高大,有如今天的东方人,所以
记者可以蒙混过关。但当时的英语是今天的“古代语言”,还掺杂了
大量法语,八只耳朵也听不来。还好我们早就有见于此,未来人借出
传译机,隐藏在记者身上,与当地人沟通就不成问题了。
然而,最令记者感到诧异,甚至忐忑不安的,却是看到城里一些
市井小民,都好像满腔怨忿的样子,大学生到市集来,遭他们怒目相
向。在牛大校园里,好些师生却佩着家传宝剑来上学。这里不是个文
质彬彬的大学城吗?怎么会像武林大会一样,严阵以待?当然,大家
不要忘记,那是14世纪的一天。
公元1355年2月10日,记者到了牛津的默尔顿学院,找到了一位
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作重点采访,这位长者不愿透露姓名,但对牛津的
历史如数家珍,原来他是大学里负责数理科目的T教授。
T教授说,中古时代,欧洲的教育是由教会操纵的,学生所学的
一切都为了传教所需,教师都由神职人员担任,讲课用拉丁语,学生
只知道有《圣经》,有神学,不知有文学、艺术和科学,因此有人把
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
教授继续说,自12世纪以来,欧洲的教育界起了很大的变化。首
先,当时已有阿拉伯数字和中东的宗教、医学等学识的传入。再者,
中世纪瘟疫盛行,死人无数,人们急着找寻解救的方法。还有,欧洲
人的生产活动和贸易来往是越来越发达了,需要新的学问去提高技术
和管理。教授竖起手指算了算,那时候欧洲有三所大学,意大利有萨
来诺(Salerno)大学和博洛雅(Bologna)大学,法国则有巴黎(
Paris)大学。
那怎样才算是“大学”呢?T教授说,大学便是学者聚集、潜修
学问,并颁订学位之场所。牛津大学的制度是效法巴黎大学的,原来
在12世纪初,巴黎便在兴办大学了,英国有不少学者和学生到巴黎去
讲课或者学习。据说到了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和法国交恶,召回所
有的海外英国学者,回国来设立大学。当时的牛津已有建城300年的
历史,开风气之先,于是就选为建校地点。
这岂不是一派新气象吗?但T教授语带无奈地说,牛津建校,是
有喜有悲的。
牛津有它独特的优点,在当时,它的思想自由为英国各类机构之
冠。巴黎大学固有气派,但却是开在王宫围墙内的温室花朵,而牛津
则建在城镇市集的氛围中,天地广阔。大学离开英国的宗教中心坎特
培雷大教堂甚远,罗马教廷更遥不可及,牛津本身也不设大主教的职
位。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学术可以自由发展,牛津于是吸引了英国国
内名校的优秀中学生前来进修。
不过,麻烦也随之而来。T教授说,要让“大学”这个新兴产物
挤到城市来,自不免有一段痛苦的过程。一个清规严峻的城市,突然
来了一批思想开放,甚至放荡不羁的年轻人,自不免有格格不入之感
,学生和市民之间时有摩擦,还有几次流血冲突。公元1209年,这里
便发生了一宗血案。
当时,一名学生不知何故,与当地居民起争执,杀死了一名妇女
。当地人群情汹涌,把大学的几名师生抓起来,动以“私刑”。由于
市民怒气冲天,到大学抓人打人,学院里的人被逼四散而逃,牛津大
学几乎解体。这一来,许多学者和学生逃到剑桥(Cambridge)的地
方,落地生根,就在当地另立剑桥大学。
回到1355年的牛津。记者问T教授,大家都是英国人嘛,学生和
市民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教授回答说:“仇恨倒是没什么仇恨
,我看这里主要是治权谁属的问题。学校的产业和学生的涵泳优游,
是会引起市镇某些人觊觎和妒忌的。”教授也补充说,由于利益上的
矛盾,校内师生也分为神职人员和非神职人员两派,势同水火。
这天是牛津的“学院日”,宛如我们今日的大学校庆,校园里不
少人载歌载舞,唱着《牛津诗选》。但T教授看来却是面带愁容,像
有只怪兽在后面伺伏着,随时准备扑出来。
酒酣歌热,校门外却突然人声喧嚣,一阵骚动,出现了成百上千
的暴民。他们有的荷着锄头,有的扛铁耙,有的紧握刀斧,以迅雷不
及掩耳的脚步“杀”进校园来。T教授一见事情不对,对记者说:“
随我来。”拉了记者,一口气跑到堡楼上的一间小室里躲着。
从小室的窗口往下望,只见暴民放起箭来,一些逃避不及的师生
被乱箭射死。经过一轮打砸抢,暴民呼啸而去。记者随T教授下得楼
来,只见校园内还有余烬冒着烟,地上躺着死伤者,校舍被掠夺一空
,幸存者做着救伤和清理的工作。记者在惊心动魄之下结束这段采访。
经过一些时日,记者探知当天事情发展是这样的:暴乱发生时,
校长和数名武艺高强的学生冲出重围,直向国王爱德华三世禀告。国
王派出兵团,把这里的暴民镇压下去,并敕命牛津市民补偿大学的损
失,每年缴付罚金。这项罚款令直到1825年,也就是将近500年后,
才告废除。
中世纪的牛津,其实是英国政教权激烈争斗的热点。不过,在16
世纪改革运动之后,牛津、剑桥等大学已经和教权分离,发展成现代
大学的模式。1565年开始,校方规定所有学生入学时,必须向校内的
某所学院(college)注册。这使得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比对大学的
认同还要强烈。
学术的摇篮思潮的更新
以上一则中世纪新闻,介绍过牛津大学充满“动感”的一面。不
过,欧洲名牌大学之所以延续至今,并被人奉为圭臬,主要是因为它
们十分注重学术的追求,思维也不断更新,与时并进。欧洲大学的兴
起,意味着:
*学人时代(The Age of Schoolmen)的出现
12到13世纪,牛津的首几任校长都是推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大自
然的学问家。他们提倡以逻辑辨证来找寻真理,并且用试验来求证,
开拓一代新思潮。
*实用科目受重视
教育并不单为宗教服务,而更是为了改善现实生活。比如在中世
纪的巴黎,修读神学要八年才能学成。我在采访时也听中世纪的牛津
学生说:“干嘛修神学?念法律、医科更早毕业,赚的钱也多。”实
用思维逐渐改变大学的面貌。
*教育的普及
在一般情况下,教育的发展是由下到上的,由小学到大学,但中
世纪的教育史刚好相反。大学的出现,促使了欧洲各国中小学的蓬勃
发展。英国便出现了以专门培训优秀学生著称的“文法学校”
(grammar schools),学生以考进名牌大学为荣。这使整个社会教育
普及,人人重视孩子的教育。
*代有才人出
学生以大学自豪,大学也因它所产生的才人而著名。比如牛津,
便是历代翘楚的交会点,包括写《乌托邦》的哲人汤玛斯·摩尔、写
《荒原》的诗人艾略特、写《历史研究》的史家汤恩比、写《国富论
》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而剑桥的发展和英国文学史分不开,
产生了一代代的诗人。
*开枝散叶,新型大学遍全球
优秀大学都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例如剑桥上承牛津的学术传统,
创校400年后则有一名事业有成的剑桥校友,在北美洲“新英格兰”
的“新剑桥镇”上捐出一笔钱,创办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以出过六
任美国总统而名,哈佛史就像部美国史。
19至20世纪之交,中国上海开始设立摆脱士大夫意识形态的新型
大学,包括美国圣公会传教团1879年创立的圣约翰大学,清朝政府
1896年创立的南洋大学,后改称交通大学。
清朝末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和清华学堂(1911
年),都在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先后设立文、
理、工、法、农、医等学科,成为现代型大学。
未来人语:教育洪流滚滚向前
人类从愚蒙到睿智,从粗野到典雅,从暴力到雍容有度,是个自
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同时带着多少牺牲
,多少埋没。
问题是,人们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思维,做适当的事
情。到了公元21世纪,还做着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事,思想还比不
上古代先驱,脑袋就应该送去检查。
--
※ 修改:.sonic 于 Jun 28 16:51:32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