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千年大事(七):科举取仕点燃知识火炬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7 22:04:15 2000), 转信
● 李气虹(1315年)北京报道
元朝第一届科举会试和殿试,
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内城)举行,
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
人,从中获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
均不足原订的数额。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在
两年前正式下诏恢复科举考试,
并于去年8月在各省举行乡试开科
取士。这是宋朝灭亡以来,近40
年来的第一届科举考试。
这名蒙古皇帝从9岁开始受到
孔孟儒学熏陶,认为儒家伦理纲常可以治国安邦。他日前巡视“皇家
学院”国子监时,谈到了复办考试的目的。
他说:“我的心愿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图治,如果不用读书人,
如何实现这个心愿?”
极力主张复办考试的是他的老师李孟。这名当天陪同皇帝巡视的
汉儒告诉记者,两年前的夏天皇帝召见,就如何选拔贤才要听取他的
意见。
“我当时上奏说,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不只一条,但汉、唐、
宋、金盛行的科举取仕,远胜一切。而如今若想恢复科举,应注重德
行、经术,其次是文辞,这样才能招揽到有真才实学的贤士。”
对于第一届科举名额不足的原因,李孟私下透露,并不是汉人、
南人缺乏合格者,实际上参加乡试的汉人、南人总数要比蒙古人、色
目人多几倍;但因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难以选满150个举人名额和
50个进士名额,所以就将汉人和南人的乡试会试名额同数空缺,以维
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均衡,以免汉人、南人在科举中占优势。
据一些汉族读书人反映,元朝科举存有不平等现象,例如乡试和
会试的程序规定: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从《大学》、《论语》、《
孟子》、《中庸》等“四书”内出题考经义,再根据时事出题考对策
;汉人和南人除了这些内容外,还须加考赋与杂文各一篇。
待遇方面,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考题难度较低,考试也少一场,但
授官级别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而且蒙古人、色目人如愿参加与汉
人、南人同样难度的考试,中选后更加一等授官。
殿试结果分右、左两榜公布;元朝以右为尊,蒙古人、色目人因
此名列右榜,汉人、南人列左榜。名义上两榜的第一名都算状元,但
只有右榜状元才算真有资格为官,左榜状元不受重视。
一些汉人考生投诉,这和寻求优秀人才的原意相违背。不过朝中
一名文官透露了实际的情况。他说:“皇帝是有心对汉民、南人以平
等相待的,无奈朝政受他母后(答己)和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把持,
我看他是有心无力。”
功名令穷秀才发了疯
广州城昨天科举考试放榜,一名老秀才由于考中广东省第七名,
一时悲喜交集,在家中忽而疯颠起来;后经其岳父刮了一巴掌,才恢
复神智。
现年55岁的范进,番禺县人,家境清寒,从20岁开始参加考试20
多次,终于在去年阳历12月考获县试第一名。今年他瞒着家人参加“
乡试”(设在各省会的考试),不意考中举人。
昨天上午当三名报录人前去范家报喜时,老秀才正上市集卖鸡以
换钱买米。邻居上街通知他,他起初还以为开玩笑,后来读了报帖才
相信。但念了一遍后,突然发笑说“噫!好了!我中了!”跟着便昏
迷过去。
他的母亲在惊慌中,用开水把他灌醒,但老秀才还是拍手大笑,
说“噫!好了!我中了!”,最后往门外飞跑,一脚踩入池塘里。
他的胡姓岳父,起初还不敢动手把他打醒。这名屠夫说:“邻居
们说范贤婿平时最怕我,要我打醒他,但他如今考中做了老爷,就是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怕打了入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最后,我拗不过大家,只好喝下两碗酒,壮胆打了贤婿一巴掌
,他才渐渐喘习过来,不再疯颠。”
老秀才是千多年来,中国人读书致富的典型。他中举后,生活马
上起了变化。邻近乡绅到他家祝贺的很多。有的还送银两,有的说要
送大房子和田产,还有破产者自愿上门说要当他的奴仆丫环。
编按:这则新闻,后来也写进一本叫《儒林外史》的小说里。
引介科举英国贵族恐慌
1621年,一本叫《忧郁症的解剖》(Anatomy of Melancholy)
的新书在英国出版,随即引起了巨大震撼。不少人,尤其是王孙贵族
,把作者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骂个狗血淋头,说他虚构
捏造,目的只在哗众取宠骗稿费。
到底在书中写了什么,以致引起贵族们的惊慌?记者在伦敦找到
了伯顿访问。原来,书名说是“忧郁症”,书中向英国读者介绍的却
是中国人的科举制度。
伯顿兴致勃勃地说:“这是一套完整的选拔人才制度,我主张英
国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这个主张如果被接受,这些贵族就要喝西北
风了。”
接着,他对记者指出《忧郁症的解剖》中的一段文字:“他们(
中国人)从博学之士中挑选官员,……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
由于出身的高尚,古代的以色列就是这样。
“至于他们官吏的职务,不论在战时或平时,就是保卫和治理他
们的国家,而不像许多人那样,光是放鹰打猎,吃喝玩耍。……凭自
己的德才升上来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显贵,也就是被认为可以治
理国家的人。”
谈得兴起时,又有一帮贵族上门兴师问罪来了。我只好匆匆告辞
,回到20世纪末的《联合早报》编辑室。
在《忧郁症的解剖》出版的若干年后,英国果然出现了通过考试
来选拔人才的文官制度。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现代
社会考核人才的标准制度。
至于发源地中国,在漫长岁月里,这套制度一直被沿用着。要到
了清末出现百孔千疮,加上外来冲击,才在1905年被废除。不过,它
以考试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内涵,却被民国政府继承了下来。
1924年,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就提出了“五权宪法”的新观
点,主张在西方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根据中国国情增设考
试和监察二权。
他说过:“举行考试,拔取真才,更是中国几千年的特色。外国
学者近来考察中国的制度,便极赞美中国考试的独立制度,也有仿效
中国的考试制度去拔取真才”。
蒋介石后来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就根据孙中山的理论,设立
考试院,负责考核公务员。至今,这项制度还保留在台北的政治体制
内。
在中国大陆,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的十多年内,政治激情压倒一
切,学生都投身到热火烧天的革命运动,高考制度也就中断了一段时
期。
中国政府是在1977年才恢复高考,逐渐回到以考试方式来鉴定和
选拔人才的轨道。事实上,改革开放20年的许多建树和成果,就是恢
复高考后,从各个领域甄选的人才“打拚”出来的。
由此可见,考试确实是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机制。没有它
,任何国家都无法鉴定其国民的教育素质,也不可能为其经济建设和
国家发展输送所需的人才。
然而,就像任何制度都有弊病一样,考试制度也有其缺点,就是
过于强调精英主义。精英主义不是不好,但是过于强调就会造成非精
英人才受到压抑,无从发挥所长。
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大损失。别的不说,且看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
史,有多少大文豪、大学者,乃至治世能臣是状元郎出身的呢?
科举三大特点
*科举源自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
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
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
*读书人不论出身,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举荐。
*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机会均等,录取与否完全决定于考场文章优劣。
未来人说:考试制度未必不好
选拔才能,组织治国班底,这是任何制度健全的国家所不能忽略
的一件大事。中国科举制度虽不完美,但却能够动员全国读书人发奋
求学,为个人和家族争取最高荣誉,使社会阶层产生流动性。因此科
举一直办了近两千年,是世界延续最久的制度之一!
当中国人回应西方文明挑战失败后,便开始质疑科举制的功能。
反传统的毛泽东,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高校考试,而以阶级出身
及对中共的忠诚度作为选拔干部标准,一度致使国力全面倒退。
科举出现毛病,并不是因为考试制度不好,而是考试的内容(
syllabus)赶不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未来人奉劝各位,不要随便怀疑
传统,任何制度都是可以不断改进的。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