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千年大事(九):郑和下西洋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7 22:05:33 2000), 转信


● 黄向京(1405年)江苏太仓报道 

  由太监郑和统帅的庞大舰队,昨天从南京太仓刘家港出发,进行 
一次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与外交活动。相信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一支海上军力。 

  这支中国舰队会先泛海到福建的长乐候风,待冬天东北季风吹起 
,云帆交挂,才正式向“西洋”进发。 

  所谓“西洋”,是以明朝为世界中心,以婆罗洲文莱为界,泛指 
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包括南亚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沿岸诸国。 

  有“六国码头”之美誉的刘家港不远处,停泊200余艘巨舶组成 
的大舰队,船桅林立,船舶坚固优良,舰队建制严整,人员达2万 
7000人。不少在岸上观望的老百姓说,他们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浩大、 
气势磅礴的场面。 

  三保太监郑和所乘的大宝船,尤其吸引众人的目光。这艘主舰体 
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相信没有两三百人不能举动。像这样 
的方形大舟宗共有64艘,长约151.8公尺,宽约61.6公尺,重2500吨 
,排水量为3100吨。 

  立于船头的郑和仪表堂堂,身 目 梧。口授任务时声音洪亮,身 
边太监随从不时告退传达命令。 

  中国自古是务农之国,对海外兴趣甚微,以帝王旨意为召,发展 
航海事业者唯有明成祖朱棣。根据郑和随身携带的诏书,这次远下西 
洋,是要派遣使节以怀柔手段,厚往薄来的邦交原则,教化海外诸番 
国。 

  不过,由于朱棣篡位夺权,并诛杀了不少忠烈,民间因此对这次 
投入大量资源出海的动机有许多猜测。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读书人说:“宦官郑和助燕王朱棣夺权, 
是当今皇上身旁第一号红人。听说成祖是疑心被他推翻的建文帝在海 
外流亡,所以命他去通缉……” 

  另一个读书人认为,皇帝主要是要展示军力。他说:“他是打算 
耀兵异域,显示天朝之富强,求得万国朝贡,以外拢内,建立自己的 
威信。” 

  其他看法还包括——中国皇帝远征西洋是想开拓贸易,为丝绸、 
瓷器等产品寻找新的市场;以及整顿海防,肃清沿海一带的日本海寇 
。 

  在郑和舰队的编制中,还有粮船、水船、马船、坐船与战船等。 
粮船与水船负责供应航行两年所需的粮水。马船方便运 厣痛头 王的 
礼品(如丝绸、黄金、瓷器)以及各国进贡的宝物。战船与坐船每只 
可乘载二三百名兵将。这些船舰,多是南京龙江船厂在过去的一年里 
赶制而成的。 

  军事分析家说,这么大的阵仗,须有统一的指挥,严整的组织管 
理,才能保证庞大舰队的行船安全,防止船只碰撞与失散。根据计划 
,舰队阵丈之大,也须以分舟宗方式航行,由一个副使分别率领几艘 
船支到达另一个航向,再回到港口集合。 

分析家还说,在随行的庞大队伍中,分工也特别细致。他们包括 
了四卫海防军(每卫5600人)、船长、舵工、水手、造船师、观测天 
气象的阴阳官、技术人员,也有司库、财务、医师护士、外交人员、 
翻译员、宣传员、礼义主持、文书以及采购员等等。 

惊叹!自豪!哗然!——刘家港侧记 

“多可惜啊!郑和长得那么好,有才德,又有钱有势,却不是个真 
正的男人!”——民女杨巧(20岁) 

“可惜我是个守卫,不然我也要远征去!出一趟海可真不容易, 
相信三保统帅为此白了发!”——海防民兵郑大宝(34岁) 

“这次远征西洋,想必会有奇人奇遇奇珍异宝,编撰话本传奇, 
必能流芳百世!”——说书人黄吉治(48岁) 

“不知道这次大使出航,会有什么收获。希望以后海上贸易机会 
更多……”——瓷器商人吴靳(52岁) 

“沿海一带海寇成患,不得不肃清。太监为了此事,已二次出使 
扶桑国(今日本)。这次远航把咱们天朝大国的航海技术全用上了, 
从天文、地文航海到罗盘指向、风向等……” 
——海防民兵小队长郭寅(42岁) 


郑和“后代”在南洋? 

  “三宝公”郑和的“后代”在南洋? 

  新加坡戏剧家郭宝曾在1995年编导过一部戏,剧名是《郑和的 
后代》,在维多利亚剧院上演。 

  不少观众感到好奇:太监也会有“后代”吗?这自然是戏剧家的 
解读、想象及创造的文化意象。郭宝受访时说,郑和虽是历史人物 
,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战略家,在他眼中却也是神秘的传奇人物, 
吸引力非凡。他说:“郑和虽是跨越了文化、宗教、语言、种族,创 
造丰功伟业的奇人,却是卑贱已极的太监,不折不扣的文化孤儿。”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父哈只,母温 希 明洪武四年(1371 
年)出生,云南昆阳人。12岁被汉军俘虏到“异邦”,从传统文化与 
根源中抽离、阉割后入宫当太监。后任 把 王 扉Ψ。嗤跗鸨 
靖难有功,升为内宫监太监,为明成祖赐姓郑。他是回教徒,也信奉 
佛教与道教。 

  郭宝“放不下”的是,这位长年漂泊在外的奇人的强悍生命力 
。在地球村尚未形成时,郑和在500年前已是个从异域出发,走向其 
他异域的世界人。多年来,他与多个种族来往、沟通,尊重各地文化 
差异,容忍力异常惊人。郑和身上体现了多重文化身分的矛盾,经历 
抽离与阉割的痛苦,却不曾轻易对生命屈服。 

  这么富有异国色彩的人物事迹,在中国坊间以戏曲小说等方式流 
传下来。在南洋一带,郑和更化身成了祠庙中供奉的神明,香火不断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有三宝井、庙或塔以示纪念。郑 
和像被塑成“雪须童颜”,被配予夫人陪伴。郑和挖掘的井水能消灾 
除病。郑和的足迹踏遍东南亚群岛,诸国俯首称臣,且派使节来往, 
他与南洋的“文化血缘”纽带甚厚。 

  说来也巧,本报也曾经访到来自中国上海的“郑和的后代”—— 
郑和第18代直系子孙郑留光。这位69岁的珠宝及翡翠鉴定家告诉记者 
,郑和不但有后代,子孙众多,现估计有700多人! 

  原来,郑和一生孤独飘泊,膝下无欢,犹有“无后”之虑,生前 
曾领养两名亲侄子。郑留光透露,大的留在云南昆阳祖家(晋宁), 
小的随郑和到了南京(郑和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成为主要的两脉支 
系,也分成两份家谱。云南支系现有500人,南京支系有200多人,郑 
留光属于后者。据传云南支系一些后代已移民至泰国。 

  对郑留光来说,一家团圆之日是开斋节,循例要到南京江宁县佛 
教圣地牛首山祖先墓地上走坟。按郑留光的说法,老祖宗以花甲之年 
最后一次下西洋时,病逝异乡(一说印尼,一说印度古里),船队回 
国后,赐葬衣冠(只有帽子、头发和靴子)于牛首山。也有说法是郑 
和回南京后才病逝。想来他老人家似乎早有预感,最后航行前,于江 
苏太苍和福建常乐分别立碑述其下西洋之壮举。 

  郑留光的三个子女已移民澳洲、美国,看来,“郑和的后代” 
不止在南洋,也遍布世界各地? 

未来人说:掀起中国人南移浪潮 

  15世纪中国的大舰队一度称雄海上。 

  郑和出航,在东南亚建立广密的交通网,打通了从中国到波斯湾 
、阿拉伯海、红海和东南非的航线。一部精确的地图《郑和航海图》 
,为七次下西洋的结晶。 

  因为郑和,中国与东南亚的和平文化接触前所未见。下西洋所经 
港口如马六甲、文莱,成了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转换站,由此也打开 
了中国沿海居民大批涌向海外、特别是移迁南洋之盛风。 

  可以说,明代的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已届最高峰,明成祖更 
享有国际威望,可惜局面只是昙花一现。而中国历代探险家中,也似 
乎仅有郑和扬威海外,流传甚广。 

  和以后几个世纪,西方人航行海上,以杀戮、侵占等手段开拓殖 
民地,掠夺黄金与财富相比,更显出郑和下西洋的文明气度。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