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关于罗马帝国产生的原因:同盟和交通体系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Jun 15 10:50:04 2000), 转信

发信人: haoke (bit),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关于罗马帝国产生的原因:同盟和交通体系,看中华文化能够强盛5000年的原因!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Sun May 28 09:02:06 2000), 站内信件 

  

罗马早在王制的时代便与邻近各族有同盟的关系,不过那时的同盟都是在拉丁民 

族之间结成,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因此当时的同盟也被称为「拉丁 

同盟」。 

早期的「拉丁同盟」主要是宗教上的同盟,目的在于共同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另外每年也会举行像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样的体育活动。 

  

到了第六代王塞尔维的时代,罗马经过多年的经营渐渐强大起来,塞尔维在罗马 

城内修建了守猎女神黛安娜的神殿,更使罗马在「拉丁同盟」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这守猎女神黛安娜本是罗马周围的拉丁人所共同信奉的神,黛安娜的神殿建在 

罗马城内使得周围各部落的拉丁人经常携儿带女地前往罗马参拜。也就是从这时 

起,「拉丁同盟」开始有了共同的军事行动。 

  

虽说罗马在「拉丁同盟」里占有主导地位,各同盟成员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平等 

的,实力也还算是势均力敌,罗马的实力也并不是比其他的同盟成员强出太多。 

因此有时同盟成员之间也会有战争发生。 

  

罗马废除王制时,国内共和派和王党派发生内争,同时还要对伊特鲁里亚作战, 

实力大为低下。俗话有道内乱不止,外辱必至,这时「拉丁同盟」成员便趁人之 

危,试图吞并罗马。罗马历经苦战终于平定了拉丁各族的反乱,但也失去了王制 

时代的实力,成为平凡的一个小国。 

  

公元前493年共和罗马与各拉丁部族达成了和约,重新签署「拉丁同盟」条约。这 

是一个军事同盟,因共和罗马的实力仍然比其他同盟国要强,所以罗马基本上还 

是盟主,。同盟条约规定每逢战争,罗马出兵一半,另一半由其它同盟国派出, 

战胜后的战利品也以派出军队的多少成比例,也就是说罗马占有百分之五十的战 

利品。军队的指挥权也是由罗马人担当。同盟国间的地位完全平等,各成员国的 

市民有平等的市民权、通商权、通婚权。可见罗马此时的所谓盟主地位并不是完 

全凌架于其他成员国之上的。 

  

这个「拉丁同盟」条约的第一句话是「只要天地不变,罗马与各拉丁城市之间的 

和平永存。」这很有点像海枯石烂永不变心那样的誓言。可是只不过百年之后, 

天地的位置丝毫没有任何改变,「拉丁同盟」又一次分崩离析了。历史上也不知 

有多少和约是以这种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与天地共存、万古长青之类的华丽词 

藻堆积而成,但总会有一方对此深信不疑而遭受灭顶之灾,而人类依旧乐此不疲 

地用更华丽的词藻堆积一个个新的条约来自欺欺人。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占领罗马城,「拉丁同盟」成员不仅又一次放弃对罗马的同盟 

关系,而且纷纷向罗马发起进攻,试图趁机吞并罗马。罗马在高卢人占领的创伤 

之上又花费了20年之久才将这场战争平定了下去。这还幸亏罗马有卡米勒斯这样 

优秀的武将,不然说不定就亡国了。可是刚过五十年,拉丁同盟又一次与罗马为 

敌,暴发了「大拉丁战争」。看来,罗马是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同盟政策了 

。老是跟一帮落井下石的部落为盟友也太不是事。于是「罗马同盟」便应运而生 

。 

  

对罗马来说,如何防止同盟的再次反叛,是最关键的课题。以前的「拉丁同盟」 

,各成员国基本上以平等的地位加入,他们与罗马结盟的同时,各成员国之间也 

有同盟关系。当然,罗马强大时,他们会与罗马结盟,但当罗马衰弱时,也会毫 

不犹豫的地取消同盟关系,反目为敌。这样的关系不仅是对罗马,其他成员国如 

有衰弱时,同样的也会被遗弃。 

  

经过20年的奋战,罗马事实上将这些部落全部征服了,也就是说,罗马现在不是 

一个普通的拉丁国,而是一个战胜国。罗马站在胜者的地位上要开始推行自己的 

同盟计划了。 

  

这次,罗马不再以大家平等的方式组成同盟了,而是采取了分离分化的手段,自 

己以强者的姿态君临新的同盟。新的「罗马同盟」与旧的「拉丁同盟」的最大不 

同之处在于各加盟国只能与罗马结盟,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结盟关系,加盟国之 

间的问题和矛盾一定要通过罗马作中介来解决,当事者之间不可私下了断。这当 

然是个不平等的、胜者对败者的同盟条约,不过,那年头,战胜国通常是要没收 

败者的财产同时将败者当成奴隶,罗马的这种做法在当时还是相当的宽容的。 

  

罗马将「罗马同盟」的加盟国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类,旧「拉丁同盟」的成员国。这些国家的人与罗马人同样都是拉丁人,与 

罗马人有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趁高卢人占领罗马城的时候背叛罗马。后 

来罗马平定了这些国家的反乱后,事实上已经将他们看成是罗马的一部分,也就 

是说将他们合并了。当然这个合并还是相当平等的。这些国家的人取得了完全罗 

马市民权,与罗马市民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后来他们当中也有人当选为执政 

官的。 

  

第二类,坎佩尼亚、伊托鲁里亚和萨宾人的城市。这些都市国家的人只取得了罗 

马市民权的司法权,而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被称为半罗马市民权。当然这 

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后来这些地区的人也都拥有了完全罗马市民权。 

  

对以上两类的城市,罗马基本上实行让其自治的政策。让他们保留原来的政治体 

系和官职,而不去改变各地原有的生活、传统、习惯和文化。 

  

第三类,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与近代的殖民地有些不同,近代的殖民地是一种占 

领和掠夺。也不同于希腊人的殖民地,希腊人的殖民地是真正的将本国容纳不下 

的人口疏散到各地。罗马则是在自己认为有战略价值的要地建设新城,并派出市 

民去居守。这种殖民市其实是一种要塞。罗马人建设的殖民市被称为「罗马殖民 

地」,其他拉丁人建设的殖民市被称为「拉丁殖民地」。殖民地各城有其独立的 

全权政府,政治体系也都是仿照罗马的。殖民地居民的地位相当高,他们有起诉 

权和通婚权,如果想迁回罗马居住,只要在人口普查时到罗马登记,便可取得完 

全市民权。 

  

第四类,同盟者。这些国家与其他的拉丁同盟国一样是被罗马打败的国家,所不 

同的是拉丁同盟国是在「大拉丁战争」中战败的,而同盟者则是在后来败给罗马 

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50年之后。这些国家拥有完全的国内自治,包括自己的 

信仰和语言。实际上,既使是在完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之后,罗马依然允许别种 

语言特别是希腊语言的共存。罗马对这些同盟并不要求每年进贡,而是要求他们 

提供军队。那时的军队都是要自带武器和装备的,所以提供军队也就是意味着提 

供军费。 

  

这就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页建立的「罗马同盟」的概况了。罗马没有按照当时的 

惯例将战败者吞并、奴役,而是使他们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罗马的共同经营者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吧。罗马之所以能够强大,之所以能够征服那么 

广大的区域,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自己的统治,对别人的宽容是一个不可乎 

视的原因之一。后来也有许多强国在国际舞台上出现,像蒙古、荷兰、西班牙、 

英国、日本,他们的霸业都无法持久,这里面有专制极权的国家,也有民主议会 

制的国家,但他们的通病都在于对待异族的宽容心远远不及罗马人。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同盟」里的四类成员国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一定的,他们相 

互混在,这十分不利于利益相近的同盟国间结成统一战线来对抗罗马,特别是散 

在各处要地的殖民市,更是对「罗马同盟」的各个盟国起着监视和威慑作用,这 

就是罗马著名的分割分制政策的实质了。 

  

当然这样的分割分制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在有事的时候罗马比较难迅速地集结 

和移动军队,也难于迅速有效地将各种指令送往同盟国。罗马这时开始着手建设 

的大道便是针对这个难题的。 

  

【未完待序】3-5.条条道路通罗马 

小蚂蚁 

  

罗马人的故事(RESGESTAEPOPULIROMANI)(三十五) 

第三章征服意大利 

小蚂蚁编译 

  

3-5.条条道路通罗马 

  

如果你乘飞机飞越美国上空,你会看到那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网。从高空上望下 

,这公路网如同血管一样,而化为黑点的车辆,就好象血液般地流动。每次看到 

这样的景象,就会令我联想到人的血脉。国家如果是一个人的话,这道路网无疑 

就是血管了,这已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了。不过在两千多年前,明白道路重要性的 

国家不多。古往今来,凡重视道路网建设的国家都曾雄居一方。秦朝、蒙古便是 

例子。致于拆路断轨毁桥以求边防安定闭关自守的国家,无不积弱萎迷,终难免 

蒙受外辱。 

  

两千多年前的罗马便是认识到了交通的重要性的国家之一。有人住的地方就会有 

道路,公元前8八世纪初,罗马在建城的时候就有道路,不过那时的道路大概都是 

些没有铺装的小经,处于路是人走出来的阶段。以后也修了路,往往以道路的用 

途或目的地命名,如盐之路(viaSalaria)、拉提纳道路(vialatina,通往拉提纳 

地区的卡西利努Casilinum)等。 

  

公元前312年,阿匹亚道路(viaAppia)的动工使罗马的道路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此后罗马不仅仅是因行政上的需要而建设道路,而是兼顾行政、军事和政治 

的需要而铺设道路了。 

  

阿匹亚道路,由罗马通往加普亚(Capua)。动工时的公元前312年,罗马正在处 

于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Samnite War)中,加普亚刚刚被罗马攻占,而周围仍旧 

在激战之中。这时阿匹乌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当选为监察官(censor 

),在他的推动下,酝酿已久的阿匹亚道路开始动工,阿匹乌斯甚至动用自己的 

财产来支付一部分的工程费用。当时,在萨姆尼特战争胜负未决的时候,阿匹乌 

斯动员一切可动员的人力财力去修建一条通往激战地的大路,其远见灼识实在令 

后人敬佩不已。 

  

此后的罗马道路便不在以目的地命名了,而是以修建者来命名,这样道路也可任 

意加长,不必因目的地的变更而不断更换道路的名称。公元前244年,阿匹亚道路 

就一直修到了意大利半岛的西南端,长筒靴后跟处的布林地西姆(Brundisium, 

现在的布林地西Brundisi)。 

  

随着罗马的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罗马的道路也像网络一些伸向四面八方,公元 

前100年左右,近二十条主要大道将意大利半岛连为一体,到了帝国时期罗马的道 

路更是遍及欧洲、小亚细亚、中东、和北非,被人称做“条条道路通罗马”了。 

  

  

要说在罗马铺设这种道路之前,当地是不可能没有路的。不过罗马人尽力将那人 

走出的路改成直线,并加以拓宽,表面用石板铺平,下面则垫上碎石和砂,以增 

加路面的排水性能,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也就是说,罗马人建设的是当时的高 

速公路。 

  

俗话有道,兵贵神速,罗马的军队便是通过这些高速公路网迅速地移动到各地, 

所以后人常常称罗马的道路是军用道路。不过,这些道路并不单是军用的,他也 

将罗马同盟紧密地连系在一起,是罗马的极为重要的大动脉。 

  

(图)罗马的主要道路 

  

阿匹乌斯,出身于罗马名门贵族克劳迪乌斯家族,不仅是修建罗马第一条“高速 

公路”的人,也是修建罗马第一个上水道--阿匹亚水道--的人。面对罗马人 

口的不断增加,阿匹乌斯通过大力修建上下水道,使罗马城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 

改善。当时的希腊人正不遗余力地兴建大型神殿,而罗马人却不遗余力地进行市 

政建设,其中的观念差异是很令人玩味的。 



  

上下水道也就罢了,可是那罗马的“高速公路”网却有正反两面性:一方面罗马 

军队可以快速调遣,另一方面方面敌军同样可以沿路侵入。事实上,几十年后皮 

鲁斯大王(KingPyrrhus)和百年后的汉尼拔(Hannibal)便是沿着罗马人自己修 

建的大路长驱直入,令罗马人毛骨耸然的。这也是为什么以防守至上的民族,无 

论他们有没有能力修建道路,都对修建平坦方便的道路毫无热情,古代的伊托鲁 

里亚民族、中世的欧洲便是一例。也正因为罗马人修建了这种敌我都能使用的大 

道,命中注定罗马永远都要进行自卫战争。 

  

无论从政治体系、还是宗教信仰以至对修建道路的观念来看,罗马都是一个相当 

开放的民族。雅典也好斯巴达也好,还有伊托鲁里亚都与罗马一样以城邦国家出 

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可是,只有罗马以城邦国家诞生,却最终超越了城邦国家, 

成为一大帝国。城邦国家的主体是自由市民,罗马对自由市民的市民权也有着与 

他人不同的独特的观念。 

  

-- 

mmm... 

NEW_BIT@163.NET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