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史海钩沉--为了忘却的纪念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Jun 15 10:56:29 2000), 转信
发信人: liubowen1999 (beyond),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史海钩沉--为了忘却的纪念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Wed May 24 17:18:59 2000), 站内信件
张志新殉难24年祭 作者: 栾禹
转载 《老照片》第九辑
读罢《秋瑾就义前后事》(载《老照片》第四辑),我想到了另一位死于暴
政的杰出女性,她的名字叫张
志新。
今年已是张志新烈士殉难24周年了。
张志新,1930年生,天津市人。1950年就读于河北省天津师范学校,同年年
底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学
校,后到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后,历任中
国人民大学俄语系资料员,中
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干事等职。因对“文革”中的一些人和事持批评意见,1969年
9月被捕入狱,1970年8月24日
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无期徒刑,1975年4月3日加处死刑,次日被执行枪决。临刑
前,为防止她呼喊“反革命口
号”,预先将她的喉管切断。
这里刊登的张志新在花丛中的微笑和载歌载舞的照片(见图1,图2),是她
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时的留
影,另一张手抚小提琴的生活照(见图3)于1965年摄于沈阳。望着这几张照片,
怎么也想象不出,她也会象秋
瑾一样不容于当政者。秋瑾之死不是一件难理解的事--她是那个社会的死敌,她
是准备用利剑去刺向那个社会
的心脏的。而张志新却是她的时代的歌者,她对社会的爱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
于是她歌之唱之,舞之蹈之,
以渲其情。然而,她还是被杀了,而且杀得非常简单--当时的辽宁“省革委”主
要负责人在常委会上说了句:
“杀了算了”,于是就这样“算了”。
其实,与张志新相比,秋瑾算是非常幸运的:她被捕后几日内整个事情就了
结了。而张志新则需经受长达
六年的摧残才得解脱。她住小号,带手铐脚镣,有时加双铐双镣,甚至戴背铐。
狱警还唆使刑事犯殴打她,撕
光了她额前的头发。她嘴里经常塞着拖地板的破布,饭里常常掺进煤渣,看守所
长指示不发给她女犯特需的手
纸....
秋瑾临刑前曾提过一些要求,并且部分地被接受,而张志新连说话的功能也
被扼杀了。1979年5月25日《人
民日报》所载《要为真理而斗争》一文记述了当时的情形:临刑前,“她被秘密
带到监狱的一个二层楼的办公
室里。没等张志新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几个窜上来的人按倒在水泥地上,头枕
一块砖,强行切断了喉管。为
了维持呼吸,就把一个三寸来长的小手指粗的不锈钢管插进气管里,再用线将连
接着的金属片缝在刀口两边的
肉上。张志新奋力反抗,剧痛使她咬断舌尖,血水淌满了前胸。”“她脖颈上的
伤口,不时地冒着带血的气泡
,嘴里不时地冒着带血的气泡,嘴里不时地呕吐着似血似水的唾液”。
《人民日报》的文章还记述了张志新的“最后一刻”:“宣判大会之后,刑
车在摩托车的押送之下开到东
陵刑场。在刑场上,张志新大义凛然,仍然昂着那高贵的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面
不改色,双目怒视。唯有嘴唇在微微颤动,似乎要说话,要高呼,可惜听不到声
音。这壮烈的举动,把在场的
人都惊呆了,大家用十分奇异的目光望着她。1975年4月4日10时12分,年仅45岁
的张志新,为了党和人民,为
了捍卫她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她所热爱的土地上”。近年来
,有报道披露,执行死刑时,
张志新已被折磨的得精神失常。实在难以想象,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对当政者还有
什么威胁?
这件事,发生在秋瑾为争取共和就义的近70年只后,发生在文明昌盛的20世
纪后半叶。
鲁迅先生曾经信奉过社会进化论,后来放弃了。他说了些批评进化论的话,
但不曾说过退化论,因此,我
们有时竟能回到如此境地,恐怕是他老人家无法想象的。夏瑜说了句“大清的天
下是我们大家的”,饱尝红眼
睛阿义的拳脚,这拳脚引得“大家”喝彩,当张志新说“再过几十年的人看我们
现在和党的(领袖)的关系,
就象我们现在看从前的人信神信鬼一样可笑”,她得到的是什么呢?秋瑾被害,
尚且导致“中外舆论哗然”。
张志新遇难的时候,我们的舆论呢?我们还有舆论吗?秋瑾赴刑场,还有“路人
为之泣下”,张志新呢?“大
家”只是“用十分奇异的目光望着她”。
我们不知道这“奇异的目光”里有些什么。
转载《老照片》第九辑 书末感言
本辑老照片》刊出了纪念张志新的专稿。
张志新与秋瑾同为反抗专制的杰出女性。可是,与年轻的朋友说起来,许多
人知道就义已近一个世纪的秋
瑾,而对殉难不过才二十几年的张志新却茫然无知。
细一琢磨,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可理解,因为在我们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
书里,凡讲到辛亥革命,秋瑾
是多少都要提到的,而许多年轻不知张志新为何许人,实在是她未被载入“正史
”的缘故。
张志新的被忽略,或许可视为“正史”的尴尬。
说到张志新,同样会感到尴尬的,还应有我们的“思想界”。在那个特殊的
年代里,迫于种种压力或诱惑
,众多职业“思想家”们纷纷放弃了“思想”,临阵脱逃,而让张志新这样一些
不是“思想家”的人去孤立无
援地支撑我们民族的头颅并因此抛却了自己的头颅,这是无论下去多少年,我们
的思想界都应为之脸红的事情
。
张志新被“正史”忽略,发生在现在,而“思想界”的缺席,已是过去的表
现。可不知为什么,总让人觉
得这两者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想想便有些担忧。
我们不应忘了张志新,也不应忘了许许多多由于各种原因未载入“正史”的
其它中国人的过去。《老照片
》出版以来,对“正史”以外的人和事常不吝版面,多有留意,旨在与大家一起
记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虽称
“拾遗补阙”,或可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思考。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