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匈 奴 帝 国 ( 三 )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0 19:17:07 2000), 转信
----------------------------------------------------------------------------
----
发信人: mww (阿蒙),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匈 奴 帝 国 ( 三 )(转载)
发信站: 华中地区网络中心
日 期: Thu Jul 25 01:30:15 1996
出 处: 202.114.9.97
当匈奴人进入欧洲时,他们离开他们传统的家园已经有三百多年
了。而在这以前,除了中国的史书,关于他们的记载很少,特别是他
们从中国北方向西迁徒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
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过去
曾遭受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因而对于他们的过境没有给予欢迎,反而
乘其落魄之际进行报复。匈奴因此不得不继续西迁,寻找新的生存家
园,其间他们在中亚地区停留了大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最后一次离开
时,匈奴人把老弱留在当地,选精壮继续西征。
一些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在文化上甚少成就,他们只是一支
生活在马背上的,有着不寻常的军事天才的游牧民族。在罗马史家马
西里那斯笔下他们是一群不知使用火,不懂欣赏美味,吃任何动物的
肉和草根的野人。这显然含有相当的歪曲和误解的成份。匈奴人的社
会组织方式是军事部落联盟。他们长于征战,有着极强的作战机动性。
他们善于骑射,善于佯作后退诱惑敌人,然后迂回包抄。他们可以根
据远方马匹奔跑掀起的烟尘,判知敌方人数的多少。据认为有些马具
是他们发明的,比如骑马用的脚蹬子。
有人认为他们由于长途的迁徙,所经历的地域和民族也很多,所
以在体质上变化非常大。但是据西方古代史籍对阿提拉形象的描述,
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匈奴人在西迁
途中收编了一些其他的种族作为自己的同盟。两三百年间这些外族人
与匈奴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后来的匈奴人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
的成份,但在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上都认同自己为匈奴人。
匈奴人在社会生活上有一个十分野蛮的习俗,妇女丧夫后要被自
己的继子所收继。蔡文姬当年流落胡邦时曾遭此辱。她的丈夫,南匈
奴的左贤王去世后,其前妻之子请求嗣娶继母,文姬当然不干,向曹
操写信求援。曹操劝其从胡俗。文姬无奈,只得下嫁。尽管据说造成
这种习俗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让自家的财产及权力、地位外流,但
这仍然是一个无人伦的恶习,终将被抛弃。到了蒙古人的元朝时,已
经有很多妇女视此为奇耻大辱。
匈奴人打败了阿兰人之后,曾暂时安置在顿河草原一带。在匈奴
人联盟的西面,还有两个日尔曼人的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
至德涅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盟(Ostrogoth), 另一个是德涅斯河以
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Visigoth)联盟。在西哥特人联盟的
西南方,就是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征服了高卢之后,在北方
主要是与日尔曼人为邻。最初多是罗马人向日尔曼人地区进行扩张和
掠夺。到三世纪以后,帝国日趋衰落,边防松驰,各日尔曼蛮族部落
不断蚕食渗透。当时的局势有些类似于同时期中国的“五胡乱中华”
(为什么日尔曼人的进攻改变了西欧的历史政治格局,而同时期的汉
帝国在经过了“五胡”的侵扰之后,又归复于隋朝?这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历史课题)。这些日尔曼蛮族部落后来向罗马帝国展开了全线进
攻,最终成为帝国的征服者。
在罗马帝国的时代,日尔曼人由于文化上的落后而被称为蛮族。
当时的日尔曼人住在森林里,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
肉,住草棚,无文字,无礼仪。他们从来不洗浴,身上奇臭,文明人
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罗马人诅咒说“不要让我遇见一个日尔曼
人”。日尔曼人身材高大,碧目白肤,头发金红,身体极壮,小孩子
象动物一样不加看顾地放敞着养大,妇女常常干很重的体力劳动。日
尔曼人的部落组织是原始军事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最高军事长官。
日尔曼人部落间长年打仗,所有男子都是战士。他们的马很矮小,主
要用于骑乘而不是打仗。一旦与敌人对阵时他们就从马上跳下来,用
一种短剑与敌人博斗,这时他们的马会很听话地站立不动。在他们的
道德里面,忠诚勇敢是占第一位的,如果国王战死而士兵活着回来,
则被看成奇耻大辱。在罗马人看来他们唯一的可取之处是他们对待妇
女的态度。日尔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尊
重妇女的意见。比较《高卢战记》和《日尔曼尼亚志》可以看出,日
尔曼人进步很快,前后不过三百年左右,他们已经相当程度地学会了
农业和酿酒。与匈奴人相比,日尔曼人的生存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
森林和适于耕种的土地,而匈奴人则长期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
大草原上。
--
* * * * * * * * * * * *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
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 * * * * * * * * * * *
※ Origin:.华中地区网络中心 s1000e.whnet.edu.cn.[FROM: 202.114.9.97]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