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匈 奴 帝 国 ( 八 )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Jun 20 19:21:10 2000), 转信

发信人: mww (阿蒙),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匈 奴 帝 国 ( 八 )(转载)
发信站: 华中地区网络中心
日 期: Thu Jul 25 01:39:14 1996
出 处: 202.114.9.97
由于西罗马联军的抵抗,匈奴人对奥尔良的包围没有能够达到即
定的目标。阿提拉没有想到会遇到来自西罗马联军的如此强烈的抵抗。
他显得有点聪明过头了,生怕在奥尔良围墙外面拖陷得太久,所以于
6月14日放弃了围攻。阿提拉撤退到了今天法国香槟地区的开阔平
原上,这给了西罗马联军的士气以极大的鼓舞,匈奴人并非不可战胜。
6月20日,在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上,一场恶战发生了。最初,
阿提拉显然是被自己的命运的突然转折所震惊,他对能否取胜没有信
心,对于当撤兵与否亦不能决断,他躲在车阵里直到下午也不出来。
阿提拉计划着拖到天黑以后再开始战斗,这一点看来似乎是必要的,
但他最终还是把兵力投入到战役中。
在阿提拉的阵列里,右翼是杂牌日尔曼人,左翼是东哥特人,最
精锐的匈奴军队则处于正中位置。阿埃丘斯采取了另一种布阵,他把
最不可靠的阿兰军队放在罗马联军中间,用来对付匈奴人的正面突袭;
西哥特人设置在右翼,而他自己的罗马军队则处于左翼。很明显,阿
埃丘斯希望能够有效地打击匈奴人较弱的两侧,然后对匈奴主力部队
来个两面包抄。在战役初期的小规模冲突中,当罗马人在匈奴主力的
右侧占据一处高地后,阿埃丘斯的这种布阵看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优
势。从后面的战况的分析来看,仅管阿提拉自己的匈奴主力在所有这
六只军队里是最强的,但他两翼的日尔曼人同盟军则要明显弱于对手。
紧跟着,西方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
役之一就发生了。阿提拉与处于罗马联军中心的阿兰人发生了激烈的
战斗。当匈奴人把阿兰人压退时,其右侧的罗马军队发动了突然的进
攻。同时,匈奴人向前的运动又把自己另一侧暴露给了西哥特人的进
攻,结果使匈奴人的力量遭受到重创。但实际上战役的结果并未分出
胜负,双方的死伤同样极其惨重。战况的残酷程度是空前的,据称双
方死亡人数估计有16到30万人。西哥特王西奥多里克在混战中一
头栽下马来,被乱兵杀死。阿提拉如果不是于危急之中保持镇定,也
难逃厄运。阿提拉撤回到他的车阵中,一直呆到夜幕降临也不出来,
他的弓弩手把罗马人挡在外面。
由于匈奴人所遭受的打击,阿提拉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住其精锐主
力,因此无心恋战,想伺机脱身。恰好西奥多里克的死给了他这样一
个机会。西哥特人由于国王的死去所发生的政局变化,新的继承人不
愿再继续参战,急于回国登基,甚至阿埃丘斯也赞成他赶快回去确立
王位。于是,其王兄于半夜时分偷偷跑到匈奴人的营账内,与阿提拉
签定了城下之盟,网开一面地放走了匈奴联军。后者则于 璩壳那牧
出战场,从而避免了一场更为惨烈的、流血更多的战役。
事实上战役到此时已经结束了。在罗马联军一方有人主张阿埃丘
斯在第二天恢复战斗,但阿埃丘斯没有同意。也许他希望保留着这个
虽然遭受了打击,但仍然有相当实力的匈奴军队,以便保持与日尔曼
蛮族之间以罗马名义的联盟。由于阿埃丘斯的放手,阿提拉得以轻易
撤走并越过了 茵河。很多人谴责阿埃丘斯对匈奴人太便易了。不用
讨论阿埃丘斯的政治动机,仅从军事上说,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实际上罗马联军损失也是及其惨重的,而阿提拉不过是一只受伤的老
虎,他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强大。因此阿埃丘斯的做法应该是明智的,
能够把匈奴人驱赶出帝国领土已经是相当的成功。确实,阿提拉于次
年得以有足够的力量入侵意大利,并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假如当年
匈奴联军在高卢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有效的反击,那么整个西方的历史
就要重写了。与当时的许多其他蛮族部落不同,匈奴人不是基督徒,
因而对于帝国晚期的罗马基督教文明的尊重是十分有限的,甚至远远
不及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这两个已经给罗马带来很大危害的蛮族部落。
匈奴人对于罗马的威胁,确实没有因为阿埃丘斯在沙隆的胜利而
消失。虽然阿提拉撤过了 茵河,但他并未知悉自己的劫数。阿提拉
于次年(452)率匈奴大军绕过阿尔卑斯山,从东面进入北意大利,
再次发动了一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规模更大的、令整个西罗马极度恐慌
的入侵。位于亚德里亚海岸的阿奎利亚城几乎被从地面上铲除了,它
的逃亡者后来在一处沼泽地带建立了威尼斯新城。许多波河流域地区
的城市,包括米兰、威罗那和巴度阿等等,都遭到了洗劫。匈奴人彻
底焚毁了整个北意大利!而阿埃丘斯,这位曾经在高卢成功地联合了
野蛮人和罗马人来共同抵抗匈奴人的伟大的将军、政治家,这一次却
不可能为了保卫意大利,而使西哥特人和阿兰人听命于他了。
看来似乎意大利已经危在旦夕了。但罗马人并未意识到,实际上
匈奴人的实力因为沙隆之战的打击已经削弱。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看
来,罗马城就要成为阿提拉的囊中之物了,然而阿提拉的雄健的攻势
恰在此时开始萎缩。紧接着发生的事极富传奇色彩。由于瓦伦丁三世
早已迁住拉文那,此时的罗马城实际上由教皇管辖。就在阿提拉逼近
罗马城时,教皇利奥一世屈尊出城,在北意大利的米西诺河和波河的
汇流处面见了阿提拉。他身着华丽的教皇服饰,以其滔滔雄辩居然把
阿提拉说服同意退出意大利。不仅如此,根据传说,还发生了基督教
史上最邪乎的奇迹,居然圣保罗和圣彼德同时在阿提拉面前显圣,并
下神示说如若不理会利奥的要求则立即赐死。这个传说在西方中世纪
史上非常著名,至今在罗马梵蒂冈的一座教堂内还有一副油画描绘了
当时的情景。威尔第曾根据这个传说写了一出歌剧,其主旨在于表达
意大利反抗外国 致允 力决心,和意大利人民必胜的信念。在歌剧上
演时,正置意大利被奥匈帝国所占领。根据这个歌剧,有一个叫做埃
兹奥的罗马将军,作为罗马使者前往阿提拉营账谈判。他许诺将作为
内应为阿提拉打开城门,但条件是事成之后把罗马的一半赠给他。但
阿提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实际上以阿提拉的自负和信仰,如果没有远为重要的自身原因,
他是根本不会听从不知深浅的利奥的说项的。真实的情况是,阿提拉
的军队给养短缺,整个意大利在450-51年期间又经历了一场饥荒,而
且一场瘟疫开始席卷匈奴人的军队。更令阿提拉担心的是,东罗马皇
帝马西安派遣了一只军队越过多瑙河去进攻匈奴人的老巢,潘诺尼亚。
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阿提拉前一年在沙隆所遭受的损失,促使阿提拉
接受了利奥的劝说,回师 伺 尼亚。
--
* * * * * * * * * * * *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
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 * * * * * * * * * * *
※ Origin:.华中地区网络中心 s1000e.whnet.edu.cn.[FROM: 202.114.9.97]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