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rmsun (阿土仔), 信区: other
标  题: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课堂笔记(1) (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Dec  1 23:55:44 2000), 转信

发信人: maneger (countryboy),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周三下午的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的笔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Dec 9 22:29:53 1999)
帮忙告诉我那个老师的名字
这是我的笔记,后面有几节课没去,谁帮忙给补充一下啊,谢谢!
还没写完,明天继续
考核: 1.论文一篇 >1000
2.开卷考试
12周课
第一专题 世纪之交的世界与中国
1900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当前科索沃的八国首脑会议除加拿大取代了当初八国的奥地利,
其他七国不变
第一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格局的基本因素 国与国关系-大国之间的关系
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军事力量对比,经济力量对比,或归纳为综合国力的对比)
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过渡
当前是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转换期,未来将是多极格局.
新中国在两极世界中的生存方式:
1.建国时,"一边倒":军事上与苏联结盟,经济上要求苏联援助.
1958年夏, 章 晓夫提出两项要求: 1.建长波电台 2.建中苏联合舰队
1959年 章 晓夫访华 1.要求中国停止炮轰金门 2.要求中国放弃使用武力收复台湾
苏联撤回专家->中苏互相批判->中苏武装冲突
这时美苏关系较好,中国压力很大.
1969.3苏军部署在边境,进攻珍宝岛
苏联制定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1969.9取消此计划)
毛泽东的"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美日欧 一大片-第三世界国家
1972.2尼克松访华 形成中美苏三角
尼克松划分5个力量中心: 美苏欧日中
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的战略意图: 一极世界
一极与多极主张之争的尖锐表现: 海湾,科索沃
美国以建立单极世界为目的的全球战略
1.承认有日本、欧洲联盟、中国等强国存在
2.不允许这些国家强大到能与美国抗衡
3.不允许强国之间出现对抗美国的联合关系
俄罗斯经济排在墨西哥之后,印尼之前
中国当前不对美构成威胁
日、德经济上排2、3位,但政治很弱、无核武器
“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假想敌:俄、中、北朝、古巴、伊朗、伊拉克
美国正在一个经济增长长周期,91年至今已有8年
1997、1998高达3.9%
亚洲经济危机-打击亚洲
科索沃战争-打击欧洲心脏
当前是美国实现单极的最佳时期
策略: 通过北约,美国掌握总指挥和所有3个分指挥的权力
通过美日军事同盟
北约东扩: 1。进一步削弱俄
2。维持北约的存在,用来控制欧洲
科索沃战争: 南斯拉夫联盟阻挡了北约东扩
南斯拉夫分裂成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 (经济较发达区)
塞尔维亚 (经济中后区)
黑山共和国 (经济落后区)
南联盟由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组成,对俄采取亲近的立场
但俄无力对南联盟给予支援
北约新概念:明确提出北约的主动进攻性
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提出打日本关东军的条件:1。外蒙独立
2。日本北方四岛归苏联
美日军事同盟:由“日本受攻击后美国有责任保护日本”改为“日本周边地区有不稳定
事件,美日将联合干预”
一超多强: 一超-美国
四强-日本、欧洲、中国、俄国
三.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
当前: 俄 中 其中: 美-日-欧 经济大三角
美 美-中-俄 政治大三角
欧 日 美-俄-欧 欧洲
美-中-日 亚太
下个世纪力量分布有多种推测:
美-中 两极
美-中-欧洲联盟 三极
第二讲 走向21世纪的中国
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九十年代中国两次档住了多 着倒桥?
1.苏联、东欧剧变: 邓小平
2.亚洲金融危机
邓小平用建设高潮抵住社会主义低潮 92-97年年均增长12.5%
金融危机中国影响较小的原因:
93年经济过热,造成94年通涨达24%
95年通涨14.8%
96 6%
97 2%
98 负
现在 负 -通货紧缩
美国开始重视中国,其中分接触派和遏制派
邓: 斗而不破
邓: 斗而不破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南沙,钓鱼岛: 我方政策: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但实际操作有问题
印巴次大陆局势不稳
美-兰德公司预测 中国将在2015年总产值超过美国
美政府在报告中接受了这个观点
三.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1.尽快摆脱落后状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惩治腐败,跳出政权兴亡周期律
借鉴国民党教训
毛泽东和黄炎培谈话-如何跳出政权兴亡周期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毛泽东: 民主可以避免周期律
当心"糖衣炮弹"
刘青山、张子善大案,杀了两个人,管了二十年
毛泽东通过政治运动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
邓小平想用法制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论文题目: 我观世界大棋局
论政权兴亡周期律 可参考 《八十年来》1982年,文史资料出版社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七章 中共中央党校
台湾: 蒋经国->李登辉
实施国民党、政府的本土化、台湾化
1993,国民党十四次代表大会,大陆派被挤出国民党(后来他们成立了新党)国民党性
质起变化
1996,总统直选,意味着总统只局限于台湾。大陆相应举行军事演习,警告台湾不许独

1999,春,李登辉出版《台湾的主张》-中国七块论
1999,两国论 在中美关系较低时,汪道涵访台前
台湾民众现状: 希望维持现状,不统不独
认为独立没有前途,独立会挨打
中国对台不使用武力有两个前提: 1。台湾不宣布独立 2。外国势力没有进入台湾
两国论使以后和谈失去了政治基础
近期不会动武的原因
1。还没有修宪,美国还没做好和中国作战的准备?
2。可能会给李登辉宣布“紧急状态”的口实
3。台湾地震
中共执政期间不容许丢失土地!
第二专题 苏联的兴亡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第一讲 暴风雨中诞生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列宁的试验: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刚建国时没有建立军队
难题: 俄国是小农国家,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
周围有敌国封锁
国内-白卫军
国外-一战结束后,14国联合要围剿
策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余粮收集制,强制低价收购农民余粮,组织(武装)
征粮队
工业-普遍的国有化,包括小企业
分配-全民配给制
形成社会中没有市场,没有货币, 没有商品的形势
列宁幻想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但战争结束后立即发生了叛乱。列宁承认当时存在严
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主要是政策造成的,然后及时宣布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相当于一次成功的改革。
1。余粮收集制改为征集粮食税,余粮可以买卖
2。把中小企业退还给原来的业主
3。租让制,出让部分开采权给外商
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亲者痛,仇者快”,在党内受到强烈反对
新经济政策挽救了苏联,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邓小平理论来源: 马克思,列宁-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列宁去世
二。斯大林时代: 奇迹与悲剧
1。苏联工业化的道路的选择
2。农业集体化运动
3。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
斯大林战胜托洛斯基和众多反对派,20年代末掌握领导权。
面临工业化的问题
广大地区都是小农经济,大城市已工业化
1。从重工业开始建立
2。从农民身上得到资金-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
3。技术来源: 1929年西方的经济危机帮了忙
1。大量买入廉价设备(最先进的设备)
2。大批聘请西方技术人员
1931年 1/3的世界设备贸易属于苏联
1932 1/2
高起点!
建立了马钢-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2700个新企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 4500个新企业
4。如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1。教育:“今日多流一滴汗,明日少流一滴血”
2。劳动竞赛-不但宣传提高产量,还宣传提高质量
国家技术考试
3。树典型:斯达汉诺夫运动-技术革新
5。工业化速度的控制:超高速度
1930年 计划31%~32% 实际25%
1931 计划45%
10年,苏联成为第二工业大国,打下二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有军事化色彩
有军事化色彩
农业集体化:
1.首先针对富农,要强制收购其余粮,受到反抗,2年后(1929年底),斯大林对富农策略改限
制为消灭.
2.1930年春,解决中农问题,通过为集体农庄提供优惠来吸引农民参加.
1937年,93%农民参加集体农庄,集体化完成.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
基洛夫被枪杀,调查认为有高层领导人指使恐怖活动,后来赫鲁晓夫暗示是斯大林所为,解
体前官方认为暗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
基洛夫案件是肃反运动的导火线
莫斯科三次大审判,公开审判高层领导人
第一次: 16人,包括中央 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列宁格勒州长),加米涅夫(莫斯科州长)
全部处死
第二次: 17人,包括二个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
多数处死
成立军事法庭,秘密处死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
第三次: 22人,包括三个政治局委员布哈林,李可夫
地方也开始审判,处死
估计: 350~400万受牵连,60~65万被处死
斯大林相信第五纵队正在活动,战争迫在眉睫,所以他希望能通过群众运动在最短的时间
内解决.
肃反的原因: 1.斯大林害怕间谍(俄国一战中有许多间谍)
2.缺少法制
评论: 肃反是对的(在战争前夕是必要的)
肃反扩大化是错的
二战中苏联西部全丢了,却没有建立傀儡政权,高层干部只有一个叛变的,这是个奇迹
名词: 喀堤施塔得 图哈切夫斯基 租让制 托洛茨基 贡税 斯达汉诺夫运动 基洛夫案件
季诺维也夫 加米涅夫 皮达可夫 拉狄克 亚基尔 耐普曼
第二讲 从"解冻"到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二.勃列日涅夫: 潜伏危机的太平岁月
三.戈尔巴乔夫: 改革-改向-改制
四.关于苏联兴亡的思考
名词: 爱伦堡 柯西金 丘尔巴诺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亚纳耶夫 帕夫洛夫 亚佐夫
布留奇科夫 普戈 巴克拉诺夫
一.赫鲁晓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改革苏联,使之适应和平时期形势的重担.
20大结束时,作了秘密报告,打到斯大林,偶像->魔鬼
第二天,国外媒体报道要点
几个月后,美国公布秘密报告的全文,导致"非斯大林化"运动
解冻思潮: 初期是反对官僚主义,赫鲁晓夫使之成为以"非斯大林化"为主流
秘密报告的效应 1.破除了偶像崇拜,解放思想,为改革做铺垫
2.形成反共、反苏的浪潮(匈牙利1956.10暴乱,共产党政府无法控制,苏联出兵镇压)
中共想力挽狂澜,发表了两篇文章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观点是对斯大林一分为二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进一步分析斯大林,要维持共产主义阵营
苏联22届代表大会,决定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撤出
“解冻”思潮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受压制,戈尔巴乔夫时期又放松
章 晓夫报告本身的两重性 批评个人崇拜
全盘否定斯大林(丑化、歪曲)
赫鲁晓夫-鲁莽的政治家
1964年, 章 晓夫在黑海休假,中央决定解除其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导弹加黄油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扩军备战。
所有的干部都不换
捷克事件-50万苏军一夜之间占领捷克全境
阿富汗
... to be continued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56.58]

--
--
岂能尽善尽美     但求无愧于心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