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rmsun (阿土仔), 信区: other
标 题: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课堂笔记(2)(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Dec 1 23:57:18 2000), 转信
发信人: maneger (countryboy), 信区: Graduate
标 题: Re: 周三下午的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的笔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11 19:14:59 1999)
全了,大家补充啊 :)
李润海 周三下午的课
考核: 1.论文一篇 >1000
2.开卷考试
12周课
第一专题 世纪之交的世界与中国
1900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当前科索沃的八国首脑会议除加拿大取代了当初八国的奥地利,
其他七国不变
第一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格局的基本因素 国与国关系-大国之间的关系
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军事力量对比,经济力量对比,或归纳为综合国力的对比)
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过渡
当前是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转换期,未来将是多极格局.
新中国在两极世界中的生存方式:
1.建国时,"一边倒":军事上与苏联结盟,经济上要求苏联援助.
1958年夏, 章 晓夫提出两项要求: 1.建长波电台 2.建中苏联合舰队
1959年 章 晓夫访华 1.要求中国停止炮轰金门 2.要求中国放弃使用武力收复台湾
苏联撤回专家->中苏互相批判->中苏武装冲突
这时美苏关系较好,中国压力很大.
1969.3苏军部署在边境,进攻珍宝岛
苏联制定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1969.9取消此计划)
毛泽东的"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美日欧 一大片-第三世界国家
1972.2尼克松访华 形成中美苏三角
尼克松划分5个力量中心: 美苏欧日中
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的战略意图: 一极世界
一极与多极主张之争的尖锐表现: 海湾,科索沃
美国以建立单极世界为目的的全球战略
1.承认有日本、欧洲联盟、中国等强国存在
2.不允许这些国家强大到能与美国抗衡
3.不允许强国之间出现对抗美国的联合关系
俄罗斯经济排在墨西哥之后,印尼之前
中国当前不对美构成威胁
日、德经济上排2、3位,但政治很弱、无核武器
“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假想敌:俄、中、北朝、古巴、伊朗、伊拉克
美国正在一个经济增长长周期,91年至今已有8年
1997、1998高达3.9%
亚洲经济危机-打击亚洲
科索沃战争-打击欧洲心脏
当前是美国实现单极的最佳时期
策略: 通过北约,美国掌握总指挥和所有3个分指挥的权力
通过美日军事同盟
北约东扩: 1。进一步削弱俄
2。维持北约的存在,用来控制欧洲
科索沃战争: 南斯拉夫联盟阻挡了北约东扩
南斯拉夫分裂成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 (经济较发达区)
塞尔维亚 (经济中后区)
黑山共和国 (经济落后区)
南联盟由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组成,对俄采取亲近的立场
但俄无力对南联盟给予支援
北约新概念:明确提出北约的主动进攻性
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提出打日本关东军的条件:1。外蒙独立
2。日本北方四岛归苏联
美日军事同盟:由“日本受攻击后美国有责任保护日本”改为“日本周边地区有不稳定
事件,美日将联合干预”
一超多强: 一超-美国
四强-日本、欧洲、中国、俄国
三.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
当前: 俄 中 其中: 美-日-欧 经济大三角
美 美-中-俄 政治大三角
欧 日 美-俄-欧 欧洲
美-中-日 亚太
下个世纪力量分布有多种推测:
美-中 两极
美-中-欧洲联盟 三极
第二讲 走向21世纪的中国
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九十年代中国两次档住了多 着倒桥?
1.苏联、东欧剧变: 邓小平
2.亚洲金融危机
邓小平用建设高潮抵住社会主义低潮 92-97年年均增长12.5%
金融危机中国影响较小的原因:
93年经济过热,造成94年通涨达24%
95年通涨14.8%
96 6%
97 2%
98 负
现在 负 -通货紧缩
美国开始重视中国,其中分接触派和遏制派
邓: 斗而不破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南沙,钓鱼岛: 我方政策: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但实际操作有问题
印巴次大陆局势不稳
美-兰德公司预测 中国将在2015年总产值超过美国
美政府在报告中接受了这个观点
三.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1.尽快摆脱落后状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2.惩治腐败,跳出政权兴亡周期律
借鉴国民党教训
毛泽东和黄炎培谈话-如何跳出政权兴亡周期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毛泽东: 民主可以避免周期律
当心"糖衣炮弹"
刘青山、张子善大案,杀了两个人,管了二十年
毛泽东通过政治运动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
邓小平想用法制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论文题目: 我观世界大棋局
论政权兴亡周期律 可参考 《八十年来》1982年,文史资料出版社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七章 中共中央党校
台湾: 蒋经国->李登辉
实施国民党、政府的本土化、台湾化
1993,国民党十四次代表大会,大陆派被挤出国民党(后来他们成立了新党)国民党性
质起变化
1996,总统直选,意味着总统只局限于台湾。大陆相应举行军事演习,警告台湾不许独
立
1999,春,李登辉出版《台湾的主张》-中国七块论
1999,两国论 在中美关系较低时,汪道涵访台前
台湾民众现状: 希望维持现状,不统不独
认为独立没有前途,独立会挨打
中国对台不使用武力有两个前提: 1。台湾不宣布独立 2。外国势力没有进入台湾
两国论使以后和谈失去了政治基础
近期不会动武的原因
1。还没有修宪,美国还没做好和中国作战的准备?
2。可能会给李登辉宣布“紧急状态”的口实
3。台湾地震
中共执政期间不容许丢失土地!
第二专题 苏联的兴亡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第一讲 暴风雨中诞生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列宁的试验: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刚建国时没有建立军队
难题: 俄国是小农国家,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
周围有敌国封锁
国内-白卫军
国外-一战结束后,14国联合要围剿
策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余粮收集制,强制低价收购农民余粮,组织(武装)
征粮队
工业-普遍的国有化,包括小企业
分配-全民配给制
形成社会中没有市场,没有货币, 没有商品的形势
列宁幻想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但战争结束后立即发生了叛乱。列宁承认当时存在严
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主要是政策造成的,然后及时宣布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相当于一次成功的改革。
1。余粮收集制改为征集粮食税,余粮可以买卖
2。把中小企业退还给原来的业主
3。租让制,出让部分开采权给外商
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亲者痛,仇者快”,在党内受到强烈反对
新经济政策挽救了苏联,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邓小平理论来源: 马克思,列宁-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等
列宁去世
二。斯大林时代: 奇迹与悲剧
1。苏联工业化的道路的选择
2。农业集体化运动
3。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
斯大林战胜托洛斯基和众多反对派,20年代末掌握领导权。
面临工业化的问题
广大地区都是小农经济,大城市已工业化
1。从重工业开始建立
2。从农民身上得到资金-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
3。技术来源: 1929年西方的经济危机帮了忙
1。大量买入廉价设备(最先进的设备)
2。大批聘请西方技术人员
1931年 1/3的世界设备贸易属于苏联
1932 1/2
高起点!
建立了马钢-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2700个新企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 4500个新企业
4。如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1。教育:“今日多流一滴汗,明日少流一滴血”
2。劳动竞赛-不但宣传提高产量,还宣传提高质量
国家技术考试
3。树典型:斯达汉诺夫运动-技术革新
5。工业化速度的控制:超高速度
1930年 计划31%~32% 实际25%
1931 计划45%
10辏樟晌诙ひ荡蠊蛳露绞だ奈镏驶?
有军事化色彩
农业集体化:
1.首先针对富农,要强制收购其余粮,受到反抗,2年后(1929年底),斯大林对富农策略改限
制为消灭.
2.1930年春,解决中农问题,通过为集体农庄提供优惠来吸引农民参加.
1937年,93%农民参加集体农庄,集体化完成.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
基洛夫被枪杀,调查认为有高层领导人指使恐怖活动,后来赫鲁晓夫暗示是斯大林所为,解
体前官方认为暗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
基洛夫案件是肃反运动的导火线
莫斯科三次大审判,公开审判高层领导人
第一次: 16人,包括中央 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列宁格勒州长),加米涅夫(莫斯科州长)
全部处死
第二次: 17人,包括二个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
多数处死
成立军事法庭,秘密处死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
第三次: 22人,包括三个政治局委员布哈林,李可夫
地方也开始审判,处死
估计: 350~400万受牵连,60~65万被处死
斯大林相信第五纵队正在活动,战争迫在眉睫,所以他希望能通过群众运动在最短的时间
内解决.
肃反的原因: 1.斯大林害怕间谍(俄国一战中有许多间谍)
2.缺少法制
评论: 肃反是对的(在战争前夕是必要的)
肃反扩大化是错的
二战中苏联西部全丢了,却没有建立傀儡政权,高层干部只有一个叛变的,这是个奇迹
名词: 喀堤施塔得 图哈切夫斯基 租让制 托洛茨基 贡税 斯达汉诺夫运动 基洛夫案件
季诺维也夫 加米涅夫 皮达可夫 拉狄克 亚基尔 耐普曼
第二讲 从"解冻"到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二.勃列日涅夫: 潜伏危机的太平岁月
三.戈尔巴乔夫: 改革-改向-改制
四.关于苏联兴亡的思考
名词: 爱伦堡 柯西金 丘尔巴诺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亚纳耶夫 帕夫洛夫 亚佐夫
布留奇科夫 普戈 巴克拉诺夫
一.赫鲁晓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改革苏联,使之适应和平时期形势的重担.
20大结束时,作了秘密报告,打到斯大林,偶像->魔鬼
第二天,国外媒体报道要点
几个月后,美国公布秘密报告的全文,导致"非斯大林化"运动
解冻思潮: 初期是反对官僚主义,赫鲁晓夫使之成为以"非斯大林化"为主流
秘密报告的效应 1.破除了偶像崇拜,解放思想,为改革做铺垫
2.形成反共、反苏的浪潮(匈牙利1956.10暴乱,共产党政府无法控制,苏联出兵镇压)
中共想力挽狂澜,发表了两篇文章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观点是对斯大林一分为二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进一步分析斯大林,要维持共产主义阵营
苏联22届代表大会,决定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撤出
“解冻”思潮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受压制,戈尔巴乔夫时期又放松
章 晓夫报告本身的两重性 批评个人崇拜
全盘否定斯大林(丑化、歪曲)
赫鲁晓夫-鲁莽的政治家
1964年, 章 晓夫在黑海休假,中央决定解除其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导弹加黄油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扩军备战。
所有的干部都不换
捷克事件-50万苏军一夜之间占领捷克全境
阿富汗
农民生活增长较快
1980年,苏联的军费开支=1750亿美元,超过美国
执政18年期间,平均每周发射一颗卫星
勃列日涅夫的18年太平岁月给苏联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疯狂的扩军备战,尤其是与中国为敌,使它两面受敌,军费开支太大
2.党派严重变质,脱离群众,腐败 (干部终身制)
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公开搞特权,使腐败制度化
柯西金: 政府总理 西方称勃时期的体制为"柯西金体制"
丘尔巴诺夫: 勃的女婿,几年内由中校到上将,丘贪污110万美元,创最高记录
在勃时期,以干部为主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给解体造成社会基础
三.戈尔巴乔夫: 改革->改向->改制
经过18年的太平岁月,苏联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超级大国
80年代初,经济发展变的缓慢
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安德罗波夫(时年68岁)接任,该人有头脑、有魄力,针对勃列日涅夫
晚期社会的腐败现象,大张旗鼓地整顿劳动纪律,抓农村改革(承包队),1年零3个月
后,因病去世。契尔年科接任,1年零1个月后去世。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登上苏共总书记岗位(时年54岁),期望:为苏联带来改革的春
天
当时面临三个挑战:
1。里根的星球大战(导弹防御体系)
拖住苏,使苏面临新一轮军备竞赛。
2。新技术革命
西方掌握主导权,尤其在计算机和半导体方面
3。中国改革的蓬勃兴起
先农村,见效快
改革
1。治国战略:加速战略(加速发展国民经济)
15年经济实力(国民收入)翻一番
15年后,劳动生产率达到美国现时(1985年)的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2。1986年春召开苏共27次代表大会,通过改革的报告,强调通过改革要加速社会主义制
度。
改向
改革突破口:机床。
带来两个问题:
苏经济结构(重工业为主)的畸形结构更加不合理
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见效
1987年得出结论:陈旧的政治体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导致选择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民主资本主义制度)
1988年6月,召开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基本推翻了27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提出苏要奉行
新的政治体制(人道民主社会主义),公开了很多以前秘密的东西,对仍坚持社会主义
的人毫不留情,反马克思主义、反列宁,推翻了卫国战争,造成了社会大乱
导致东欧剧变
民主社会主义:
1。改良型的资本主义思潮
2。党的名称:
社会党(法)
社会民主党(德)
工党(英等)
据统计,欧盟15国中由社会党执政或参政的有13国,影响很大
3。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是19世纪后期,马、恩亲自在欧洲建立的第一批无产阶
级政党。19世纪末,德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伯恩施坦,第一次把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
系统化,不赞成马、恩的量变-〉质变的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一质变,就要流血
,就要牺牲;只赞成一点一滴的改良。
党的任务就是要:
争取上台执政;
不变社会制度的基础上搞一点一滴的改良。
20世纪初十月革命后,左派分出,取名为共产党。
1989年7月,苏契尔巴诺夫被推翻
1990年3月,召开苏非常任全民代表大会,提出多党制,修宪,删去关于苏共领导地位的
条文。正式和非正式政党9万多个,全国政党20多个。各共和国宣布独立
第一个登记政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93年俄杜马选举,自由民主党大获全胜
(96年总统选举上未得到预期票数)
91年3月,进行全民公决,结果是76%的人赞成保留苏联联盟
91年4月,参加“9+1”会议,缔结条约,把苏联国名变成“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
“9+1”中的9=9个已独立的加盟共和国,1=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每个主权共和国有权决定自己的社会形态,有独立的外交
5月,制定著名的“哈佛计划”,以得到西方的巨额援助,亲西方,接受西方的任何条件
。
条件:
彻底摧毁共产主义
肢解苏联
解除苏武装,武装力量减少到被西方称之为无害的地步
提出条件后,美三种意见:
给苏钱
不给苏钱
给,但不全给
给,但不全给
最后结果是:“教育补遗的方法”,让大批美教授到苏联讲授如何搞资本主义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是苏联的两大首都,其行政长官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改制:
90年的负增长,给戈尔巴乔夫很大打击
91年4月的“9+1”会议,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91年5月的“哈佛计划”,相当于一张卖身契
“8。19”政变
时间: 1991年8月19日
时机: 8月20日原定戈将与9个加盟共和国的首领签约
阵容: 其强大,在历史上罕见
政变委员会主要领导:
亚纳耶夫 (唯一的由戈提名的副总统)
帕夫洛夫 (政府总理)
亚佐夫 (国防部长)
布留奇科夫 (克格勃主席) 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有一支很厉害的部队-
阿尔法小组,但阿尔法小组未参与政变
普戈 (内务部部长)
巴克拉诺夫 (国防会议的副主席)
全国工人联合会主席
全国农民联盟主席
宣布: 《告全国人民白皮书》,宣布由亚纳耶夫替代戈尔巴乔夫,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最大的问题: 拿不出自己的纲领,没有自己的办法可以解救苏联,没有动员力
评价: 为一个奇怪的政变,“违背了政变的通则”。结果惨败,全部被抓。
戈尔巴乔夫复出后,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宣布苏共自行解散
93年,俄国共产党重新登记,现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后来,叶利钦修改体制,规定阿尔法小组由总统直接指挥,是总统直接指挥的特种部队
四种传统力量:
封建主义:沙皇
资本主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市长
社会主义:列宁
民主社会主义:
叶利钦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性质
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上台,资本主义开始
四.苏联兴亡的启示
“其兴也勃,其亡也乎”,70年走完兴亡周期律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使苏联兴起(在14国围剿的情况下)
30年代,苏维埃兴起,成为美国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灭亡时,一夜之间
在短短的6年执政时期,只有两个人改变了历史:列宁:俄-〉苏 戈:苏-〉俄
1。成也共产党,败也共产党,而路线和党风则是其中的关键
1。1917年成立(列宁),成立伊始,受到严重的考验。
二战,(斯大林)
但苏联能生存
最后,外界没有战争,苏联自己垮掉
可见,国家兴亡取决于内部!
党最重要的:路线和党风(腐败问题如何解决?)
邓小平改革的根本点:(十四大报告)
要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体制加以区分,改革的性质是改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
善和发展;对不适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2。戈一开始目的与邓相同(加固社会主义大厦),但后来观点就发生变化
1989年,戈在文中说:“过去我们认为改革只是加固社会主义大厦,而今我们认为改革
要对大厦进行根本改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核心: 所有制
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权
由此导致改制
3。党风:
从勃列日涅夫时期,上层领导人成了一个特殊阶层,现在俄国的新贵大部分都是当时共
产党的领导人
叶利钦上台宣布苏联共产党非法时,竟没有工人反对,(而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
足可见当时苏联共产党腐败之严重,是一个同沙皇没有区别的特权阶层。
4。所以,共产党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软弱无力,就象苏共最后垮台一样
2。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要适时地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什么在1989年那场带来大震动的天安门事件后,中国政权没有象西方当时广泛预言的
那样垮掉?就象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其原因是中国政府领导了人民生活水平中的一场革
命并且成功了,而苏联失败了。
80年代,共产党政府控制着两个大国:苏联、中国。苏联之所以垮台是因为她未能实现
经济增长
1。列宁时代
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代
两大口号(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
抓经济本身没有可令我们否认的大失误,最主要的是在抓经济的同时夸大阶级斗争扩大
化
3。和平时期
要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勃时期抓生产,但问题在于战后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军备竞赛作为中心,尤其是
勃后期。
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圣彼得堡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军工企业,导致了改革的困难
长期的军备竞赛拖垮了整个国民经济
4。戈尔巴乔夫时期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3。要掌握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规律
赫鲁晓夫: 鲁莽的改革家,因为他未掌握客观规律
1。如何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互相关联,要先抓经济,以经济为中心
而戈尔巴乔夫则反之,以政治改革为中心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民主改革不能脱离经济基础
突破口的选择:
中国- 农业
戈- 机床 (导致失败)
中国渐进式的改革优于戈一步到位的改革
论文参考题:
新经济政策的启示
我心目中的斯大林
有感于苏联亡国悲剧
第三专题 跨越卡夫丁大峡谷
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跨越了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一。世纪之争:从十月革命前夕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论战到苏联解体后关于剧变原因的
争议
普列汉诺夫: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但后来发展成为民主主义
1917年,俄发生了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和带进社会主义的
十月革命
列宁: 过渡,和平的进行(即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和平的过渡)-列宁的“四月提纲”,
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并不能马上搞社会主义,而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渡过程
普列汉诺夫: 社会主义需要1。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极高的群众觉悟,所以
列宁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常识,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和平的过渡
二。从马克思到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突破口的选择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预测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毕生的心血是《资本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是他分
析资本主义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实践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他在研究社会主义时,抛开
了国度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研究的是抽象的人类历史的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发展
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
预测。这明显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圣西门、付立叶、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共同点: 都揭露矛盾,都批评资本主义
不同点: 空想社会主义在解剖后根据自己的设想,马克思在解剖后,根据资本主义发
展规律,看未来社会将向哪个方向演化,即是资本主义本身发展规律发展的结果,而不
是臆想。(他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研究,研究结果之一是“未来社会应是社会主义”,
具体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是超前的,他不愿做更深入的未来社会的研究)
思路:
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间越来越不相容,一旦这两种矛盾激化到不能解决时,生产社会化
就会突破已有的社会形态,诞生新的社会形态,而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必须使资本社会化
。
i.e.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导致 未来的生产资料应被全社会占有
技术革命:1。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命;2。以电的使用为标志的电力革命
每次技术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和质的提高(社会化)都导致私有制的形式也在不断变
化:个人所有-〉股份公司的出现(集团资本家) 垄断资本家所有制 倒 垄断
资本主义(恩称之为“总资本家所有制”)-〉资本的国际联合
资本主义与以往社会不同的就是越来越把生产力推向社会化
马克思认为:
1。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2。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应被社会所拥有
3。在资本主义与新的社会形态建立以前还有一个过渡时期,该过渡时期应由无产阶级执
政,国家的概念依然存在,但是是最后一个政权,而后国家渐渐消亡
4。过渡期后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该阶段生产资料为整
个社会所占有,没有阶级与阶级差别,没有商品与货币,但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还只
能实行按劳分配;第一次实现按计划进行生产,而不象资本主义那样生产处于无序状态
;没有国家与国家机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
宣言》);所以,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在研究整个资本主义上得出的结论,整个资
本主义的发展只是社会主义的前提
所以,我们只能学习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而不能要求他对我们未来社会提出一切设想,
即我们不能机械的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
2。列宁的“薄弱环节突破论”
列宁:从马克思著作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观,
认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突破口不可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
1。20世纪初,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是否已具备从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的条
件?
2。革命从哪里突破?中心?还是薄弱环节?
--
※ 修改:·maneger 於 Dec 12 09:55:29 修改本文·[FROM: 166.111.56.58]
--
--
岂能尽善尽美 但求无愧于心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