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 信区: Other
标  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笔记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15 22:23:10 1999), 转信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

  
                   绪 论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和内容)
  
  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 
  
           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并由此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包
  
           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
  
           法论。

  
     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自然界
  
                 历史唯物论==>社会科学==>社会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教学内容):
  
  1)自然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进化)
  
  2)科学技术方法论
  
  3)科学技术观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从宏观上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进 
  
    程,完善知识结构。 T、∏、+  型 人才
  
  2、理解和自觉运用科学方法
  
  3、弄清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尤其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恩格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
  
           有理论思维”

  
  参考书和刊物:
  
  1)《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
  
  3)《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主办

  
  考核方式:
  
  1)作业20%
  
  2)期末课程论文 30%
  
  3)闭卷考试 50%  (以笔记为主)        

  
          第一篇:自然观(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化)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
  
          第一节:古代科学技术
  
  一、原始人的发明:
  
          100-200万年前制造和实用石器工具;
  
          50万年前:火
  
          14000年前:弓箭
  
          9000年前: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后来:古针缝衣、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和木轮车、
  
                独木舟的相继发明,……
  
      原始人的发明始终同生产实践融为一体,技术起始于生产
  
      原始末期:冶铜技术(划时代意义)
  
      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是生产经验的积累,又是对自然界的初步
认识结果。

  
  二、奴隶社会:
  
      体脑分工,文字、工具==>研究手段
  
  4000 B.C.--2000 B.C.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4大文明 
  
      古国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铁器、金字塔

  
  三、古希腊科学:800 B.C--A.D.200
  
      创立自然哲学和理论自然科学,是近代欧洲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
  
  1、前期:800 B.C.--400 B.C.
  
      主要成就:科学与哲学一体化的自然哲学,最有价值的成
  
                就是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承前启后):
  
                提出完整的世界体系
  
                研究具体问题(通过经验) 
  
          著作:《物理学》、《论产生和消亡》、《天论》、
  
                《气象学》、《动物的历史》、《论动物的结
  
                 构》、……
  
  2、后期:“希腊化时期”:自然科学与哲学分化,产生了一些
  
            理论学科:
  
            欧氏几何 《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物理学:浮力定律、杠杆原理、螺旋提水
  
                            器、滑车、投石炮、起重机;
  
                    数学家(墓碑)圆柱体的内切球,2/3
  
            托勒密的天文学
  
            盖伦的医学:把医学和解刨学知识系统化
  
  3、5世纪~15世纪,欧洲进入中世纪,这期间阿拉伯人和中
  
      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阿拉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保留了许多古希腊科学;
  
      中国:东方科学文化的最杰出代表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三个阶段:战国到秦汉前(475 B.C.--221 B.C.)
  
                    科学技术的许多门类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秦汉到南北朝(221 B.C.~A.D.581)
  
                    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实用科学体系;
  
                唐、宋朝(618-1276)
  
                    科技达到高峰
  
      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
  
                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学不如古希腊,而实用科学长期
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与技术没有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缺少社会大生产推动
  
          封建压制
  
          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本身的缺陷
  
          ……

  
          第二节:古代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
  
  一、古代的自然哲学,既是古代科学的一种知识形态,又是古
  
      代的自然观学说:探讨自然界本源是一个核心问题
  
  1)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冷、热、湿、干构成万物”;
  
      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
  
                        的奠基人”)。
  
  2)我国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相杂形成万物;
  
            阴阳说:“阴阳有序,阴阳失调”
  
            八卦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天地(乾坤)两卦是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最
  
                    初根源。
  
            元气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二、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观的总画面,肯定
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局限性: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
  
              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
  
              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所以称为“朴素的自然观”

  
  三、研究方法:观察方法;
  
                带有原始性质的实验方法;
  
                初步建立了以演绎为主的逻辑方法体系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15世纪~18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的大变革,自然科学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科学体系,第一次科学革命;
  
      2)机器代替手工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3)打破了宗教神学自然观的束缚,导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

  
          第一节: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一、社会历史环境:
  
  1、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东征8次,法、意、德、英
  
                  等国国王参与了东征;
  
      促成十字军东征的三股力量:城市经济和商人
  
                                贵族和骑士
  
                                教会
  
      旗号:宗教改革,实质是侵略
  
      东征后果:东西方贸易增加10倍以上;
  
                消耗封建和教会势力,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背景:15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学》被译成拉
  
                            丁文:地球是圆的;
  
                        托斯堪内里绘制的地图:中国和印度
  
                            在大西洋对岸。
  
  1)哥伦布(意)发现新大陆:1492.8.3~1493.3.15,率三只船
  
  2)达·伽马(葡)到达印度:1493, 率四只船,换回大量香
  
                              料和象牙
  
  3)麦哲伦(葡)环球航行:1519~1922,帅五只船,
  
         西班牙==>南美==>菲律宾==>印度==>非洲好望角==>西班牙
  
          麦哲伦在菲律宾被土著人所杀
  
  4)巨大历史意义:
  
  a)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共产党宣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
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
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
素迅速发展”
  
  b) 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价值:
  
      劳厄(1879-1960)在《物理学史》中说:“我们必须把十五世纪末的伟大的航
海发现,首先是哥伦布的发现,作为新的研究精神的起点。”
  
  3、文艺复兴:
  
  1)“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发现古希腊
  
  2)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肯定现实生活,批判禁欲主义
  
  3)学术空气活跃,出现了许多巨人
  
       但丁、卜伽丘、达·芬奇、赛万提斯、莎士比亚……
  
       复兴与再生
  
       获得知识酵母
  
       破除“信条”,恢复人类理性的权威,培植自由研究精神
  
  4)恩格斯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4、宗教改革运动:
  
  1)16世纪,马丁·路德(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
  
      核心:“信仰可以获救”、“廉价教会”
  
  2)加尔文教:人实现上帝使命,提倡私有财产,发家致富光荣
  
  3)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同路关系:资反封与科反神,
  
               新教:用自己的意愿解释圣经,自寻信仰
  
               科学家:用自己的经验找真理,用自己的
  
                                            意愿解释世界
  
         又势不两立:新教和旧教一样,迫害科学家,“布鲁诺”
  
  4)马克思说过:
  
     资产阶级的创业史,是一部用剑与火的燃烧着的文字写入人类的编年史的。近代自
然科学就是在这场普遍革命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必然会收到这个时代革命精神的影响,
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       

  
  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1、毕德哥拉斯的地动说 (约580~500 B.C.)
  
  1)万物都是数,最重要的数:1,2,3,4
  
                 最理想的数:10 
  
  2)对地星和中心火: 对地星 ,恒星,金木水火土日月,地球
  
  3)恩格斯:“关于地球运动的第一个推测”

  
  2、阿里斯塔克第一次提出日心说(310 B.C.-230 B.C.)
  
  1)地球和行星都绕日作圆周运动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比哥白尼早1800年)
  
  2)论证:半月时
  
           日食
  
           月食 :测算:地球直径是月亮的3倍
  
                        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6~7倍 
  
                                   (实际109倍)
  
                        太阳比地球大是其理论的出发点
  
           解释视差:极远
  
  3)未被接受:两方压力:亚里士多德:天地异同,重物下落? 
  
               视差?常识给人假象

  
  3、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同心球: 地球在中心,神推动原动
  
                                  天,力逐级下传
  
  2)阿波罗尼斯的本伦~均伦体系(262 B.C.~190 B.C.)
  
         解释:行星和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
  
               行星运行的顺行、留、逆行
  
        从理论与观测相符合这一点说,
  
            它是一次重大而成功的变革
  
  3)喜帕恰斯的偏心球(190 B.C.~125 B.C.)
  
  4)托勒密集地心体系之大成(A.D. 100~170)
  
         《天文学之大成》:系统论证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在解释现象时,应该用一种能够把各种事实统一起来的最简单的假说
。这种思想是正确的。
  
     后来加到了79个轮子
  
  5)评价:代表人类认识太阳系的一个阶段

  
  4、哥白尼的日心说(1473~1543)
  
  1)简历:在意大利学习10年,1499年成为罗马大学教授
  
           关于地动的学说触动其好奇心,开始改进计算方法, 
  
           后打破地心说,到波兰乡村当牧师,1543年5月24
  
           日出版《天体运行论》,去世。
  
  2)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
  
           地球在运动,公转和自转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水、金、火、土、木星以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3)解释:顺行、留、逆行  34个均伦和本轮
  
  4)缺陷:自转和公转引起的问题(视差)
  
            不如地心说与观测相符
  
           匀速圆周运动,借用均伦~本轮
  
  5)伟大意义:
  
         《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宣布其独立的革命行为,是近代革命的先声。
  
      a)反对宗教神学:反对被宗教化了的“托勒密体系”
  
      b)反对神云亦云,人云亦云:为自然科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c)对宇宙观、自然观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6)哥白尼为什么能提出太阳中心说?
  
  A) 古希腊科学的种子
  
  B) 普遍革命的社会历史环境

  
          第二节  牛顿力学的诞生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一、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
  
  1、幼年家贫,想当牧师,酷爱数学,认为上帝一定用数学设计
  
                                             宇宙。
  
  2、三次探索:接触到哥白尼体系后,为它的数学简单性与和谐
  
               性而感动。“我从灵魂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
  
               以难以相信的欢乐心情欣赏它的美。”
  
    第一次:发表《神秘的宇宙结构》,
  
                 杜撰的正多面体与圆内外切
  
         六、四、十二、二十、八<====>土、木、火、地、金、水
  
     1600年:成为第谷的助手
  
             第谷告诫:“一定要尊重观测事实。”
  
    第二次:揭开行星运动之迷,选定火星为研究中心,
  
            无论怎样调整偏心圆,还差8弧分(0.133度)
  
            “就凭这8弧分的差异,便引起了天文学的全部革
  
                新。”
  
            发现:轨道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
  
                            太阳在一个焦点上
  
                  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
  
                            相同时间扫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次:探索行星运行的半径与周期的关系:T2=R3
  
  3、开普勒的自然观和认识论:
  
         一方面深信数学和谐,天体音乐;
  
         另一方面尊重事实。
  
  4、伟大意义:继承发展了日心说,为牛顿力学奠定了基础;
  
               放弃正圆轨道,也背弃了教会的信条;
  
               认识自然规律的信念。

  
  二、伽利略:主要研究地上物体运动的规律;
  
              把科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近代科学之父)
  
  1、发现:单摆运动(教堂)
  
           自由落体运动(思想实验,比萨斜塔实验)
  
           惯性定律 (思想实验,斜坡实验,受控实验)
  
           抛物运动理论
  
     发明高倍数望远镜,支持日心说。
  
     发表《哥白尼与托勒密两大体系的对话》
  
  2、伟大意义:1)以实践和榜样确立实验科学的地位,
  
                  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特点:受控实验,思想实验,
  
                        实验与数学相结合;
  
                2)通过用望远镜,支持哥白尼日心说,
  
                      发现木星卫星、太阳黑子,
  
                      月球表面山谷;
  
                3)打破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
  
  2) 缺陷:伽利略不理解开普勒工作的意义,
  
           天上和地上不能结合,
  
            这个工作留给牛顿去解决。

  
  三、牛顿力学和机械自然观
  
  1、 生平:(1642~1727)生前丧父,三岁后母亲改嫁,
  
                14岁务农,
  
            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选为巴罗的助手,
  
            1665~1667(18个月)回乡躲避瘟疫:
  
                引力、微积分、光分解;
  
            1687~1727(40年)没有大的科学成就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力学家、光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时代的代表。
  
     恩格斯:“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建立了科学的天 
  
             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
  
             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
  
             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
  
             学。”
  
  2、万有引力理论(站在巨人的肩上)
  
  1)背景:开普勒提出行星运行三定律后,很多科学家试图揭开
  
                 其原因。
  
           惠更斯(荷兰)的向心加速度公式(a=V2/R)
  
                如果同T2=R3结合,就能得出平方反比公式,
  
                但没有,认为:向心力不等于引力。
  
           胡克:重力就是引力,物体与地心的距离不同,
  
                 重量不同,后来提出平方反比的思想。
  
           贝尔纳认为:概念属于胡克,公式属于牛顿。
  
  2)牛顿:思绪从“苹果落地”飞到了月亮上;
  
           旋转问题:旋转的“石头”,绳子呢?
  
           思想实验:高山发射火炮,向心力就是重量,
  
                     月亮类似炮弹;
  
           把惠更斯的向心加速度公式与开普勒第三定律结
  
               合,得出万有引力公式;
  
          解释潮汐现象;
  
          三次检验:地球形状的测定,
  
                    (在赤道钟表比法国慢2.5分/天)
  
                    哈雷彗星回归
  
                    海王星的发现(英国的亚当斯,
  
                                  法国的勒维列)
  
         对海王星的发现,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最后证明了哥白尼~牛顿体系
  
  2、 牛顿的力学思想和机械论:牛顿力学为机械论哲学的产生和
  
         流行,提供了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外加力==>外因论
  
      只改变速度和位置,不改变质量==>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力学定律对物体无论质量与速度大小都适用==>机械论:机械力学解释一切
  
      力学的精确预言==>单一决定论,
  
  物质特性:惯性、广延性、不可入性、
  
            坚实性与机械原子论适应
  
      所以,机械论的出现不可避免。
  
  4、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优点:抽象,时空和运动,可取;
  
         缺点:时空绝对,与物质及运动无关不可取
  
  5、牛顿的神学观:存在全能的上帝
  
         论据:太阳系的巧妙安排;
  
               行星的横向推动力;
  
               动物的巧妙构造;
  
               上帝精通力学和几何学,具有光学知识,
  
                   声学技巧。

  
  四、第一次技术革命
  
          发端于英国,而后遍及欧洲,
  
          以纺织机械的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
  
          特点: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平行(有相互影响)发展。

  
  五、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1、 特点: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 
  
              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 
  
              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2、原因:蒸汽机械生产和机械力学;
  
           分门别类、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其历史必然性
  
  2、 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
  
               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
  
               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
  
               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成为片面的、
  
               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
  
              ,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
  
               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
  
               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正因为如此,随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必将为辩证
思维方式所取代。

  
  第三章:近代后期(1800-1899)的科学技术
  
                             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主要部门由搜集材料为主转化为整理材料为主的
  
                         理论综合;
  
            2)电磁理论引起第二次技术革命;
  
            3)自然科学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一个个缺
  
                口,导致自然辩证法的诞生,及自然观、科技
  
               观和方法论变革

  
      第一节: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一、天体演化学
  
  1、笛卡尔的星云说:1644年在《哲学原理》中指出:
  
          宇宙太初混沌,上帝赋予物质旋涡流,
  
          中心形成太阳,较远细微物质分散,
  
          较粗大的形成地球和行星
  
          第一个提出星云说。

  
  2、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
  
  1) 康德星云说:1755年,31岁的康德匿名出版了《自然通史  
  
                 和天体论--根据牛顿力学定理试论整个宇
  
                          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
  
                  第一个科学地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假说。
  
    要点:a)太阳是由星云形成的:
  
                 一团弥漫物质通过万有引力形成的
  
                “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因为有了本质上具有引力的物质,
  
                 那么大体上就不难找出形成宇宙体系的原       
  
                 因。”
  
          b)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吸引和排斥:
  
                 “吸引和排斥相互斗争会引起一种运动,
  
                 这种运动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命。”  
  
                     (辩证唯物主义)
  
          C)对恒星轨道的解释:
  
                        同向性:引力与压力(排斥)平衡,
  
                                下落运动变为圆周运动
  
                                两向变一向(通过撞击),  
  
                                         自转
  
                        共面性:
  
                        近圆性:
  
         D)行星质量和密度分布的原因:
  
                             离太阳近的密度大,远的密度小
  
                             而质量大(形成时的范围宽度)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出版《宇宙体系论》
  
                      当拿破伦问此书为何没有一处提到“上    
  
                      帝” 时,拉答:“我用不着那个假定”
  
       要点:旋转着的炽热的气体冷却收缩形成太阳系,
  
             角动量守恒:J=MVR  R小,则V大;
  
             离心力=吸引力,形成气体环(冷却)==>行星;
  
             ==> 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自转:环外部线速度大,卫星与行星形成过程
  
                                        类似,
  
             土星光环是没有形成的卫星
  
  3)星云说的意义:打破了牛顿的机械宇宙观,
  
                   描绘了自然界的循环图景
  
     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
  
                “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康德的发现包含着一切进步的起点。”

  
  二、地质学中的“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1、居维叶(法)的灾变论:  居维叶是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
  
     发现化石特点:地层越新越接近现代,
  
                   这已经揭示了生物进化规律,
  
     但居维叶把这些发现与创世说调和,提出“灾变论”,
  
                   多次创造;
  
         代表作:《地球表面的革命》,
  
                  18286种动物化石分为27个系统,
  
                  27次创造。
  
     恩格斯的评价:在词句上是革命的,在实质上是反动的。
  
                   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第一上
  
                   帝的创造行为,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杠
  
                   杆。”
  
  3、 赖尔(英)的渐变论:发表《地质学原理》,用地质过    
  
             程(风、雨、河流、潮汐,……,地震)解释;
  
             “渐变论”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二个缺口。
  
     恩格斯的评价:“只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到地质学中,
  
                   因为它以地球的缓慢变化的渐进作用,代替  
  
                   了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
  
  1、背景:多种能量形式的转化:1800年伏特电池:化==>电
  
                                尼科尔森电解水:电==>化
  
                                奥斯特:电==>机械
  
                                法拉第:机械==>电
  
        至此,动摇了把自然界的运动都看作机械运动,
  
              冲击着人为割裂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3、 做出发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卡诺:理想热机(1924),
  
                                   后得出370公斤/千卡
  
                              迈尔:医生(航海得到启发)
  
                                    1984年发表定律第一人
  
                              焦耳:造酒商,系统实验,
  
                                    772英尺磅/千卡
  
                                    Q=0.24I2R
  
                              赫尔姆霍茨:生理学实验:
  
                                       mgh=1/2mv2
  
          恩格斯强调:守恒==>守恒与转化
  
  3、伟大意义:自然界运动多样性的统一,
  
               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
  
          恩格斯:“伟大运动的基本定律”

  
  四、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1、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1)背景:罗蒙诺索夫(俄)的质量守恒定律
  
           李希特尔(德)的酸碱中和定律,当量定律
  
           普鲁斯托(法)定比定律
  
     质变与量的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为什么?
  
  2)道尔顿创立原子论(1803):
  
      把以上定律与物质由原子组成的观念联系起来;
  
      原子论基本点: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
  
                    原子量;
  
                    复杂原子(化合物)
  
          与古代原子论和牛顿原子论的区别:
  
                               原子量和化学符号
  
  3)分子假说的提出和分子论的形成:
  
         a)盖·吕萨克的气体反应简比定律:
  
            解释:化合时,原子整数比==>体积整数比
  
            推论:相同体积有相同的原子数
  
            对此,道尔顿不接受,认为:不同原子的体积不同
  
                                      会出现半个原子:
  
                                      2H+O=2HO1/2
  
         b)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11):
  
                分子阶段,单质分子和化合物分子
  
                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
  
                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有相同                           
  
                                    的原子数
  
                没有被采纳,后出现混乱:OH:H2O,H2O2
  
                                         CH:有机物
  
         c)康尼查罗(1860)重申分子论,被接受
  
  3) 原子~分子论的意义:原子:重要综合,化学的中心
  
                              (恩格斯评语)
  
                         分子:巩固了原子论,有利于结构理
  
                                 论发展
  
                         原子~分子论在物质结构方面的统
  
                                 一性(自然界)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69)
  
  1)背景:原子量测定的日趋精确;
  
           原子价的建立;
  
           元素发现量的积累:电解方法(戴维电解出钾钠钙钡
  
                                         锶镁等),
  
                             光谱分析法(铯铷铊铟等)
  
                             1800年27种,1860's年63种
  
          理论准备:迈尔的“六元素表”(1864)
  
                    钮兰兹的“八音律”(1865)
  
  2)门捷列夫的发现:用量与质的关系修改原子量:铀116==>240
  
                          共修改15种元素
  
           大胆空格:“类铝”  镓,
  
                           1875年(法)布瓦博德朗
  
                             修改比重:4.7==>5.9~6.0
  
                     “类硼”  钪
  
                     “类硅”  锗
  
  3)重要意义:a)指导科学发现:24年发现20种新元素
  
                   对研究原子结构,合金制造,催化剂选择,   
  
                   天体起源有意义;
  
                b)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规律,为辩证自然观提供
  
                   坚实科学基础;
  
                c)恩格斯:“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
  
                   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个
  
                   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列计量尚未知道
  
                   的行星海王星轨道的勋业居于相同的地位
  
                        
  
  五、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提出:1838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
  
                      1839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
  
     重要意义:把动植物在细胞水平上统一起来,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2、生物进化论:
  
  1) 达尔文的学生时代:喜欢动植物标本,
  
                  放弃医学,改学教会学
  
  2) 随贝格尔号航行:5年航行改变了观念
  
  3) 生物进化观的形成: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但机制不清
  
                       人工选择会产生新种,
  
                         (受中国的启发)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海岛鸟的特点)
  
                       如何实现:生存斗争,进化动力
  
                                (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启发)
  
  4)《生物进化论》发表(1859)
  
           与华莱士不谋而合,1958年同时发表论文。
  
  5)围绕进化论的斗争:反对达尔文的人包括地质启蒙老师,
  
                          朋友赖尔;
  
                       焦点:打击宗教神学
  
                       赫胥黎和海克尔
  
         (1999年8月美国肯萨斯州教育理事会决定把生物
  
                进化论从该州的课程表中驱逐出去。)
  
  伟大意义:生物学革命,不仅对整个科学,而且对哲学有深远
  
            影响,破除创世说;
  
            马克思学说的“自然史基础”和“自然科学根源”
  
            恩格斯:唯物史观与进化论相比。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一、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的进展
  
  1、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
  
  1)生动地显示了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关系:
  
         星云说、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元素周期律、进化论
  
  2)找到了事物千差万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基础
  
         原子~分子论、细胞
  
     这些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
  
  2、科学方法论的进展:
  
  1)观察、实验和数学等传统方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发展出整理经验材料的新方法,
  
        如,比较方法(达尔文)、历史方法(赖尔)
  
            假说方法(门捷列夫、道尔顿、康德)
  
     总之,19世纪,自然观和方法论的进展为辩证自然观
  
           和自然辩证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自然观的出现
  
  1、康德以吸引和排斥来解释星云说,把历史主义带进了自然
  
          科学。
  
  2、黑格尔在唯心主义范围内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作了全面概
  
         括:
  
         提出辩证法三规律和一些范畴,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自然哲学》把自然界分为:
  
           力学    吸引与排斥
  
               (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事物本身是时间性的,                   
              
  
                 空间和时间从属于运动。
  
           物理学  批判热质说,电与磁相互转化,
  
                                       光的连续性间断 
  
           有机学  地质有机==>植物有机体==>动物有机体
  
      “头足倒立”的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成果,
  
          批判吸收了前人的辩证法,创立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著作是自然辩证法诞生的标志。
  
  1、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2、确立了新的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辩证法的若干范畴:
  
         从星体到微粒,有无穷层次;
  
         时间、空间、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这些运动形式相互转化。
  
  3、总结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几何规律;
  
         人、自然、技术、社会协调发展;
  
  4、科学预见:原子可分、电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边缘学科是发展方向:
  
         恩格斯:“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
  
                  家和化学家)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
  
                  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成果”,预示
  
                  了物理化学的出现。
  
                 “……化学进入到有机生命的领域,而且它已
  
                  经足以使我们确信:它独自就可以给我们说
  
                  明向有机体的辩证转化”
  
                  即生物化学将出现。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一节:物理学革命

  
  一、量子力学的建立:
  
  黑体辐射问题(光谱只与温度有关),是开尔文的“一朵
  
          乌云”,导致量子力学的出现。

  
  1、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1)1896(德)维恩的经验公式:P(v)=BV3e-AV/T
  
          根据热力学导出,把光作为粒子(类似分子),
  
          在短波段与实验符合,长波段与实验不符合。
  
  2)1900(英)瑞利-金斯公式:P(v)=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导出,
  
               把光作为波的汇集,
  
          长波段符合,短波段出现“紫外灾难”。
  
  3)1900(德)普朗克公式:P(v)=
  
          用内插法获得,长波和短波段都符合,很快证实。
  
  4) 普朗克的理论说明:能量是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
  
                                         即能量子。
  
  5)量子概念的意义: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
  
          普朗克的态度:“孤注一掷的行动”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1905):
  
      把能量子用于对光的解释,提出光量子,
  
      和波粒二项性:对于统计的平均现象,光表现为波动;
  
                    对于瞬时的涨落现象,光表现为粒子。
  
     解释:光电效应:hv=1/2mv2+A

  
  3、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1)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根据a粒子轰击铝箔散射实验推出
  
  2)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把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引入有核模型,
  
         提出定态、能级和跃迁概念,量子力学发展的里程碑
  
     特点: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的混合物(半径、轨道),
  
           只能解释氢原子。
  
     经验:玻尔的成功在于科学前沿三方面(能量子假说、“行
  
           星”模型和光谱学成果)的结合。

  
  4、德布洛意(法)的物质波(不是机械波和电磁波)
  
  1)生平:历史学毕业,在哥哥的影响下学习自然科学。
  
  2)用类比的方法提出物质波假说:
  
         光学:波动性:费尔马原理,有粒子性
  
         力学:粒子性:莫伯图原理,应该有波动性,即物质波
  
               关键:这两个原理有相同的数学形式。
  
      预言:电子穿过小孔的衍射现象,解释玻尔的“定态”。
  
      得到爱因斯坦的重视。
  
      1927年证实:戴维逊、革末、G.P.汤姆逊实验
  
      1929年获诺贝尔奖
  
  3)意义:概念极为深刻,表达极为简单;
  
           从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洛意==>量子力学

  
  5、量子力学的建立:建立在物质波的基础上
  
  1)海森堡的矩阵力学:抛弃电子轨道,以可观察量(如原子发
  
         光的频率和强度)之间的关系为依据,用“对应原理”
  
  2)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受物质波的启发:
  
         通常力学:波动力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
  
         用波函数描写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波动力学
  
     后来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本质相同,称其为量子力学
  
  3)如何理解量子力学的“波”?
  
  a)玻恩的“统计解释”:“几率波”:
  
      波函数在某一点的强度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
  
  b)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
  
         “h”在宏观世界可忽略,在微观世界不可忽略。

  
  6、量子力学中的哲学争论:
  
  1)玻尔的“互补原理”
  
      为从哲学上解释测不准关系、波粒二象性。
  
  认为:在描写量子现象时,一些经典概念的使用将排斥另
  
        一些经典概念,而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种情况下
  
        却是描述现象所必须的,即互斥有互补。
  
      例如:粒子(实体)和波(场):一种实验表现为粒子性
  
                                    另一种实验表现为波动
  
                                        性
  
            同一实验不能粒子和波兼得
  
  强调:测量效应:仪器与粒子的相互作用==>测不准==>统计
  
                   性,
  
            能描述单个体系(而不是单个粒子)的状态的理论,
  
            就是完备的理论。
  
      主张:物理学应该描述“观察到的物理实在”,
  
                而不是不受干扰的物理实在;
  
            应该用统计决定论,而不是传统的单值决定论;
  
  2)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理论
  
      主张:不受干扰的物理实在;
  
            完备的理论不仅能说明经验,而且要对单个过程
  
            作出决定论描述,统计性理论是不完备的。
  
  3)如何看待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a) 新的实验结果对玻尔有利,现大多数物理学家站在玻尔一
  
        边,
  
  b)新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统计描述不是人们对自然界无知,
  
                      或知识不完备造成的过渡状态,而是自
  
                      然界本质特性的反映。
  
  c)量子力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微观世界普遍联系和因果关系
  
         的认识,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相对论革命  (爱因斯坦,1879-1955)
  
        
  
        有人说:爱因斯坦应该获得五个诺贝尔奖:
  
        分别是:对布朗运动的研究、光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
  
                质能关系式、广义相对论。
  
        奇迹:前四项完成于1905年3月~9月,6个月完成;
  
              无名师指导,不在科研单位,业余搞科研,个人
  
              研究。
  
        “奥林比亚科学院”(与索洛文和哈比希特)
  
        爱因斯坦:“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到不如说我是哲学
  
                    家”

  
  1、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1)在迈-莫实验和洛伦兹变换基础上,
  
         抛弃静态以太理论,坚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性
  
                  (世界统一性自然观)
  
         坚信迈克斯韦方程的正确性--光速不变
  
  2)如何解决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的矛盾?
  
     灵感:“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对另一个观察者,就不一定是同时的。”火车实验
  
            即同时性的相对性。
  
         他抓住解决矛盾的关键,即把洛伦兹的“当地时间”
  
           定义为“时间”。
  
    这样,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出发,
  
          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创立狭义相对论。
  
    因此,解决矛盾的关键:发现伽利略变换与光速不变的矛盾,
  
                          抛弃伽利略变换所体现的绝对时空
  
                          观。
  
  3)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创立狭义相对论?
  
  a) 世界统一性自然观的支配:(是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    
  
                                 论的关键)
  
      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简单的、和谐的、有规律的;
  
      一些普遍规律和原理的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重要表现,
  
      找到了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就能对自然界加以统一描写。
  
    因此,“物理学家们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哪些普遍的基本定
  
            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
  
            来。”
  
    例如:把伽利略变换用于迈克斯韦方程时,发现它不协变了,
  
          似乎相对性原理不再有效了。
  
          爱因斯坦在世界统一性思想的支配下,不肯接受这种
  
              不协变;
  
             坚持相对性原理的普遍性,并找到光速不变原理,
  
              同时将两者协调起来,创立狭义相对论。
  
  b)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相结合:
  
         爱因斯坦从世界统一性==>理论体系的简单性。
  
  逻辑简单性:“指这个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说或公
  
               理最少”
  
  爱因斯坦:“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
  
              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
  
              逻辑上简单的,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
  
              统一性。”
  
      狭义相对论体现了逻辑简单性的要求:
  
                 它从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演绎出洛伦兹变换,
  
                 再演绎出一系列推论。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怎么建立的?
  
     爱因斯坦:“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
  
                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
  
                得到这些定律。”
  
     爱因斯坦:“一般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
  
                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的。”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就是根据经验事实,通过直
  
                觉思维建立起来的。
  
  2、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狭:旧理论与新事实发生矛盾下产生的,条件成熟;
  
               没有爱因斯坦,也会创立。
  
     广:当时牛顿引力理论同经验事实没有发生明显的矛盾;
  
         虽然,根据牛顿引力理论,水星近日点的近动的总效应
  
         是1度32'37/百年”,而实际观察值为
  
            1度33'20”/百年。
  
         相差:43”/百年,微不足道。
  
     爱因斯坦认为:当时只有他才能创立广义相对论。
  
  2)广义相对论的产生是爱因斯坦在一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对狭义相对论的推广。
  
  a)“狭“的速度极限与牛顿引力的瞬时超距作用相抵触,
  
         由此,有必要对牛顿的引力理论加以改造。
  
  b)但是,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
  
         从世界统一性观点看,狭义相对论还是不彻底的,还
  
         被局限于惯性系。
  
     由此看来,推动他去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动力不是新事实与旧
  
         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是在世界统一性哲学思想的指导
  
         下,对狭义相对论的推广。
  
  c)发现“等效原理”是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关键。
  
        等效原理:从时空小范围看,一个没有引力场的匀加速
  
                  运动的坐标系同有引力场的惯性系是等价
  
                  的。
  
              即:惯性立场=引力场    “理想电梯实验”
  
                  惯性质量=引力质量
  
       有了“等效原理”就可以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
  
                  从而建立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等效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光线在
  
                  引力场中传播的路径要发生弯曲。
  
      爱因斯坦说:发现“等效原理”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
  
  d)广义相对论认为:
  
          现实物质存在的空间不是平直的殴氏空间,而是弯曲
  
          的黎曼空间。空间弯曲的程度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
  
          分布状况,空间曲率就体现为引力场的强度,引力只
  
          不过是空间弯曲的“效应”,这样,就取消了牛顿万
  
          有引力的假定。
  
      广义相对论还认为:
  
         时空特性取决于物质的分布,越密,越弯曲,引力场越
  
         强;由于引力势的高低不同,时钟的快慢也要发生变
  
         化。
  
         由此,广义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时空同物质的统一性惯
  
               性。
  
         (爱因斯坦的后半生进行“统一场论”的研究)

  
  相对论意义:不仅是一次科学革命,而且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质量、能量的
  
              本质联系,印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现代宇宙学的产生和发展

  
      宇宙学: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与演化。

  
  一、牛顿宇宙学理论理论及其困难
  
  1、 牛顿的宇宙图象:无数的天体均匀地布满在无限的空间之
  
                     中。空间是三维欧氏空间,无论向前向
  
                     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都可以一直延
  
                     伸下去,没有一个方向有终点。
  
  2、“光度悖论”和“引力悖论”
  
  a)1832年(德)奥尔波斯提出光度悖论:
  
          即白天同黑夜一样亮。
  
          解释:星的数目,亮度
  
  b)引力悖论:1894年(德)塞里格尔提出:
  
          如果有无限多个星充满在无限的空间,那么作用在每
  
          一个星球上的引力的总和将是无限大。这样每个星体
  
          都将被扯的粉碎而毁灭。
  
     从这两个悖论说明,从牛顿理论和宇宙无限这两点出发,
  
         不能给出一个的无逻辑矛盾的宇宙模型。

  
  二、相对论宇宙模型的提出:
  
  1、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相对论对宇宙学所做的考察》,
  
          根据广义相对论,并加进了有斥力的“宇宙项”(平
  
          生所犯的最大错误),
  
          得到一个静态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
  
  2、1922佛里德曼模型(俄)
  
          他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场方程的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通
  
          解,
  
          即,动态模型,按空间曲率K为正、零、负三种情况,
  
          取决于宇宙物质的密度,宇宙或膨胀,或收缩。

  
  三、哈勃定律
  
  1929年发现:河外星系谱线红移与距离之间存在着粗略的
  
               正比关系,
  
          得出宇宙膨胀论。
  
          这是20世纪天文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四、大爆炸宇宙学的提出
  
      1948年伽莫夫把宇宙膨胀论和基本粒子的运动联系起来,
  
           把宇宙起源和元素起源联系起来,
  
           提出热大爆炸宇宙学,
  
           认为宇宙有一段由密到稀,由热到冷的演化史。
  
           预言:宇宙遗留下来的微波辐射背景温度为5度K。

  
  五、3度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1964年贝尔实验室的彭齐斯和威尔逊意外地发现,
  
      这一发现最有力地支持了热大爆炸理论,
  
      1978年两人获得诺贝尔奖。
  
      
  
      
  
1


  
  28


  
  

--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战胜了。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