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 信区: Other
标  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笔记(续一)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15 22:45:50 1999), 转信

第五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
  
                         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2、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
  
        (或能动性)     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
  
                         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
  
                         身。这也正是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
  
                         的。
  
  3、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
  
         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
  
         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二、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1、 人化自然: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通信系统,人通过对自然
  
               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
  
               界的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

  
               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逐步完善而拓展,其
  
               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

  
  2、 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
  
                   工自然物。

  
               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的
  
               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
  
               益增长的需要。

  
               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的逐步进化而拓展,其
  
               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

  
  3、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变革自然的依据。人
  
               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
  
               工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
  
               然的交错发展。

  
               人化自然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自发过程,而
  
               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结
  
               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随着农牧业向工业的发
  
               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恶化的趋势
  
               日益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提出人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
  
          性的统一。

  
  2、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调节器
  
             的。具有对象性关系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
  
             类改造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
  
             这说明:人类的能动性受到受动性的制约。而人工自
  
             然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直接手段。
  
  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
  
             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
  
             和实践能力;从大的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
  
             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第二节: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

  
      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是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 E.
  
  Lovelock)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
  
  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
  
  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盖亚假说也成为西方环
  
  境保护运动和绿党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 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
  
  二、 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
  
  三、 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
  
  四、 盖亚假说的启示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化和具体化
  
  一、可持续发展定义
  
  1、着重于从自然属性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 
  
             新能力”(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2、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
  
             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世界自然
  
             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薯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
  
             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
  
             度”。
  
             “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
  
              发展”
  
  4、 着重于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5、 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
  
             代人的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6、 江泽民:“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
  
                 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
  
                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全球要联合行动。

  
  三、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发展自身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
  
             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的
  
             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等。
  
         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
  
  2、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
  
         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3、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
  
            (计划到市场,粗放到集约)
  
  

--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战胜了。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