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 信区: Other
标 题: 《自然辩证法》课程笔记(续二)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15 22:47:06 1999), 转信
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六章: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第一节:科学问题
一、 定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和
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
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
尚无确定的答案。
1、 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例如:〖德国〗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1900年)
fields(加拿大)奖一半以上解决这些问题
2、 为什么?因为时代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
和解答途径。同一问题,在不同知识背景下,其内涵深
度是不同的。
例如:遗传问题:孟德尔的“本质”和“种质”
摩尔根的“基因”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结构”
背景知识还制约着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些问题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科学问题。
例如:宇宙起源,直到本世纪40年代,伽莫夫把基本粒子理论
同宇宙创生结合起来,才变为科学问题。
二、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指向,研究目的,应答域(途径与解限)
这里排除了许多因素有利于科学探索。
例如:维纳1948年提出关于信息论如何发展问题
研究目的:信息的统计理论
应答域:应用统计理论、单位信息量的基本概念
应答域问题:欧氏几何的第五公设
三、 科学问题的来源:
1、 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即原理论不能解释新现象、新事实。
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近动与牛顿理论的矛盾;
电子的发现与原子不可分理论的矛盾。
传统的理论无法对多种实验(观察)结果进行统一解释,
也会产生科学问题。
例如:传统的光的波动理论无法统一解释光的干涉、衍射
与光电效应。
2、 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
例如:数学中的悖论、光度悖论和引力悖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麦克斯韦妖。
3、 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同一学科:天文学中的日心说与地心说,
地质学中的灾变论与渐变论。
不同学科:生物进化论与熵增原理
4、 从社会需要中产生的矛盾。
例如: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健康;军备;战争
第二节:科研选题
一、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
1、科研选题:确定研究方向:较长期的主攻方向;
选择研究题目:突破口与制高点。
2、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具有战略意义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
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
且标准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 导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选题
要在选题上下功夫。
二、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 必要性原则:社会经济需要,联系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自身需要:有应用前景
纯理论价值
2、 科学性原则:不能违背唯物主义原理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例如:永动机。
科学无禁区,选题有限制:
关于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
3、 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性课题就失去了必要性和价值性
重复性课题与创造性原则不相容。
4、 可能性原则:需要判断力
例如: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
第七章:观察与实验
第一节:观察方法
一、 什么是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就是人为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选择,系统地进行考
查的一种研究方法。
要点:自然现象:观察对象;
自然发生:观察条件;
有目的,有选择:受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例如:诗人,植物学家,地质学家,
路口指示灯的位置与颜色
波普尔:“观察渗透理论”
爱因斯坦:“理论决定我们观察到什么,”
研究方法:与日常的观看不同
例如:海伦与朋友对话
人:观察活动的主体:
二、 观察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培根:“科学始于观察”
巴普洛夫:“观察,观察,再观察”
1、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之一
例如:达尔文
巴斯德发现炭疽病, 蚯蚓
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顿等发现“非普通慢性
作用病原体”, 新几内亚高原的福而部落。
2、 观察是经验真理的一个标准
观察是一种实践;例如:“哈雷彗星”按时回归;
广义相对论的三大证据:
弯曲、近动、红移。
三、 观察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1、 肉眼观察:今天仍离不开。
局限性:天然器官接受信息范围有限
视觉:3900-7800A,分辨率有限
错觉:色盲,心理学实验
2、 仪器观察:
宏观和宇观:1609年伽利略望远镜,有划时代意义
1917年美国2.5米口径望远镜
哈勃发现
射电望远镜:360光年
3度K微波背景辐射
微观:17世纪虎克显微镜:细胞,细菌
现电子显微镜:1933年发明,1986年获诺贝尔奖
分辨2-3A,大分子、原子图象,检查钢铁裂口,
催化剂表面,PN结好坏,工作态的集成电路。
改善认识能力:反映客观:
例如:激光测距仪:月-地,38万公里,
15-30CM误差。
局限性:地球大气层的影响。
3、 空间观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而发展
四、 观察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避免主观偏见和谬误。
影响因素:无意过失,例如:40位心理学家测试
先入之见,“观察渗透理论”
错觉:由感官和心理造成。
2、全面性原则: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
追踪观察法:例如: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获奖者特尔门等
人,50年追踪观察研究超常儿童。
例如:竺可桢与《物候学》,1924-逝世前。
注意各个方面:例如:地质学“水火之争”
注意细节:例如:曼彻斯特医生教观察。
3、 可重复性原则:保证客观性
韦伯1970年宣布发现“引力波”;
特异功能问题
4、 典型性原则:有代表性且易于观察。
善于选择典型:
例如:牛顿选择行星而不是马拉车;
玻尔选择氢原子而不是铀原子
摩尔根选择果蝇
优点:生活史只有两周
几十种易观察遗传特征
4对染色体易识别
漫画:果蝇写遗传密码
典型有变化:
例如:德尔布吕克选噬菌体,生活史,20-30分钟;
蛋白质+核酸。
五、 观察方法的局限性: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时间,空间;
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信息
单纯的观察不能证明必然性(白天和黑天)
观察得到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 定义:所谓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
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探究自然规律的一种
研究方法。
特点:有意识、干预和控制,在变革中认识,揭示内在规律。
巴普洛夫:“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
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
二、 实验方法的作用:(伽利略和培根的功劳)
纯化研究对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例如:拉瓦锡的“封闭煅烧”实验;
戴维摩擦实验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粒子蜕变实验:从1980年开始,地下600米。
强化研究对象:使对象处于某种极限状态,如超高温,超高压,
超高真空,超低温,
获得正常条件下得不到的信息。
例如:〖荷兰〗翁内斯,1908年氦冷却至0.7K,获诺贝尔
奖;1911年,4.12K汞电阻消失。
1968年,铌铝锗合金,21K,超导体;
现在,90K,超导体;
“抗磁性”,“超粘滞性”,“超流性”,怪现象。
现在:达到10-6~10-7K。
模拟研究对象:例如:大气环流实验,风动实验,新水馆水坝;
米勒实验:1953年(CH4,NH3,H2O,H2,
火花放电8天,形成多种氨基酸,有
4种与天然蛋白质相同。
经济可靠。
三、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1、 什么叫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事件而导致的科学发
现。
例如:火药:炼丹→伏火法(与硫磺)→火药;
1846年〖瑞士〗雄斑发现无黑烟炸药,
硫酸、硝酸、棉布→消化纤维。
1867年,诺贝尔:安全烈性炸药;
手破:棉胶、硝化甘油→胶状炸药。
2、 机遇为科学发现提供线索:
重大发现的发端:
例如:射电天文学:(360亿光年)
〖美国〗1931-1932年,在研究越过大西洋的电话通
讯时,詹斯基的偶然发现来历不明的无线电波,外层
空间天体射电。
例如:〖英国〗柏琴:在研制奎宁时发现人造染料;
苯胺与重铬酸钾作用→“苯胺紫”
例如:X射线,
例如:橡胶工业,1735-1830年发展缓慢;
1839年〖美国〗古德意尔:橡胶与硫磺,火炉→橡胶
硫化技术;
机遇对电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例如:1789年,伽法尼,青蛙收缩;
1800年,伏打电池;
1822年,奥斯特:电→磁:电动机原理;
1831年,法拉第:磁→电:发动机原理。
因此,不能忽视机遇。
3、 机遇的客观依据和认识论根源:
1) 机遇的出现有客观基础:条件一定时,现象就会出现(而人可能
没有料到)
例如:X射线呈现的必然性:
伦琴以前:1879年,〖英国〗克鲁克斯;
1890年,〖美国〗詹宁斯,兹波德;
1892年,〖德国〗勒纳德
机遇的产生有深刻的客观原因。
2) 机遇产生是科学探索性的结果:
要找的没找到,不想找的出现了。
例如:1913年〖英国〗布里尔利想发现造枪管的钢,
发现不锈钢,镍铬合金。
发明雷达:
1935年〖英国〗罗伯特·瓦特要研制“死光”(极短电磁
波),偶然发现电磁波的反射现象。
1922-1932年〖美国〗泰勒、杨格和海蓝德发明雷达,
“阿纳苏斯底亚河”,“导航”。
4、 怎样才能捕捉机遇:
1) 注意对意外事物警觉和敏感:
客观事物复杂性与科学研究探索性→留心意外之事;
〖法国〗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尼科尔:“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达尔文之子:“他的头脑具有一种从不放过例外情况的能力。
2) 知识储备和鉴别能力:
科学史上由于缺乏这两条错过机会的事件很多:
例如:克鲁克斯与X射线;
约里奥·居里失去发现中子的机会:
a粒子轰击铍、锂、硼,显示强放射性,认为是γ射
线,在此基础上查德威克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发现中
子。
3) 跟踪追击:
居里夫人:铀→镭、钋
4) 对机遇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象李森科:“机遇是科学的敌人”
也不能夸大:例如诺贝尔获奖者的机遇与总数之比:
物理学:3:86;化学:1:77;医学:4:79。
例如:1600-1960年:生物学150项最重要成果,
机遇小于20%。
四、 实验者的能动作用:
实验由实验者、设备、环境和对象4个要素构成,实验者
是关键。
1、 理论思维的指导作用
1) 课题确定需要理论思维:
例如:扬振宁和李正道的宇称不守衡,
吴健雄实验,用48小时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下,电子确
实不对称地发射出来。
例如:费米提出用中子代替α粒子,哈恩实现核裂变。
2) 方案构思需要理论思维:
历史上有许多巧妙实验:否定热素说实验,(冰点摩擦实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例如:测光速实验:伽利略:灯与遮光板;
19世纪〖法国〗斐索:30万公里/小时。
3) 数据处理需要理论思维:
“真理碰到鼻子尖而溜走了”的情况,
例如:普利斯特列与氧;
约里奥·居里与中子;
费米的失误:93号元素。
2、 科学素养、精神状态对实验的作用:
例如:丁肇中与三强子喷注实验,发现胶子存在的证据,
一支管子噪声大对焊接好的100支管子重新测试。
例如:约里奥·居里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
α→铝薄,发现威尔逊云室与电子相反的细纹,
从而发现正电子存在的证据(1930年狄拉克预言)
当α粒子停止轰击,正电子仍远远不断地发射出来,
从而发现人工放射性。
第八章 科学研究中的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
第一节 思维形式
一、 究竟有几种思维形式?
1、 简介:1978年《红旗》发表毛主席与陈毅谈诗的信,
文艺需要形象思维→科学需要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直觉、灵感
形象思维
钱学森: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
常规思维 形象思维
灵感思维 抽象思维
2、思维形式的区分: 首相 中项 未项
出发知识→接通媒介→结论知识
不能从出发知识区分思维形式:
例如:公安办案:伤痕、血迹、指纹(形象)→抽象思维;
天文学家:天王星偏离、海王星偏离→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伽利略:“轻重物体同时落地”(概念)→形象思维。
用接通媒介区分思维形式:
A:抽象思维: 例如:三段论:
出发知识 接通媒介 结论知识
铁是金属→一切金属都导电→铁是导电的。
复杂情况:接通媒介:一系列的抽象知识(几何证明)。
B:形象思维:接通媒介是形象知识,
例如:孩子看爸爸的表情,听声调,知道爸爸要发怒了;
接通媒介:表情和声调与心情之间的关系。
二、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生理基础
1、 脑两半球分工:
A:从19世纪〖德国〗加尔医生的“颅相学”,就企图揭示大脑
部位的功能,后来出现:
功能等位理论:忽视定位特点;
功能定位理论:忽视大脑整体性;
B:特别是:传统观念:左半球优势理论,
例如:1963年〖澳大利亚〗艾克尔斯获得诺贝尔奖:
优势左半球与波普尔的“世界2”联系,主观精
神世界。
C:1981年〖美国〗斯佩里获得诺贝尔奖:
揭开大脑两半球的秘密,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集中在右半
球。
裂脑研究证实:每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和高度专门化,
左半球掌管抽象思维;
右半球掌管形象思维。
D:原苏联专家的研究:大脑损坏者实验:
压迫左半球,语言记忆遭到破坏;
压迫右半球,形象记忆遭到破坏。
这些成果揭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E:实践对左右脑的作用:
右手劳动与左半球优势;
用脑习惯:常用抽象思维,掌管抽象思维的突起增多;
常用形象思维,掌管形象思维的突起增多。
2、 思维信息的脑内储存与显示:
A:思维信息:形象信息、抽象信息,
怎样储存与显示?两种储存的联系?
B:信息储存机理:物理的:留下了“痕迹”;
化学的:细胞蛋白质变化;
“全息照相原则”
C:两种储存的联系与区别:文字、语言平面条带状(线型的)
形象信息:单元储存、三维动态显
示,神经网络储存。
储存过程中,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全息照相原则”综合
在一起发挥作用。
D:网状激活系统:这种网状结构控制一切神经通路;
扭动网状激活系统的力量:外部信息刺激,
有关部位的功能,相互作用
足球对孩子与老人。
在思维中,“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的有关部位建立信息通
路,久而久之,网状结构对某些信号有选择性和敏感性;
例如:母亲与婴儿,
数学爱好者,音乐爱好者,作家关注生活冲突。
E: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联系:
例如文学创作与欣赏;
这种联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的,例如:
妈妈教孩子“苹果”
两者在信息量方面不均等:
许多形象感受一时不能用概念来表示,例如:“识别
颜色”;“心可意会,口不能言”(语言只能表达
意思的20%);
学习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概念到形象;
概念:神、鬼、龙等概念只在想象中与形象相联系。
脑的思维功能不是录音机和录像机,而要进行综合加工,
进行精神生产,有形象思维,有抽象思维,有混合
思维,有跳跃式组合,有直觉和灵
感。
第二节 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有关方法
一、 抽象思维的定义:
人脑主要借助于概念语言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
地反映。
二、 归纳法
1、 定义: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推理形式);
2、 类型: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如穷举法(前提完全)
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
科学归纳法:求同法,求异法,
求同共异法,
共变法,剩余法。
3、 完全归纳法公式:S1→P
S2→P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 例如:“四色问题”
Sn→P 〖德国〗数学家默比乌斯提
所以, S→P 出(1840)
要证明需要2000多个组合,
200亿次判断,
1976年美国两个数学家用计
算机运行1200个小时,算出
4、 简单枚举法:
优点:方便,很多定律和公式
例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
3+3=6,5+7=12,等等
缺点: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如:从H2SO4、HNO3、H3PO4和H3BO5都含氧,
得出一切酸都含氧,而HCL、HF等不含氧;
例如:一切金属都导电,而锗在通常情况下导电性很差。
5、 科学归纳法:
求同法:场合 条件 研究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所以,A是a的原因
例如:1864年〖法国〗巴斯德探明:孢子是葡萄酒变质的原
因,(酸败的、粘败的、腐败的、发苦的)
求异法:场合 条件 研究对象
1 A、B、C a
2 B、C
所以,A是a 的原因
例如:〖法国〗贝尔纳喂家兔实验:食草兔子,尿混浊,碱性;
食冷牛乳,尿透明,酸性。
求同共异法:场合 条件 研究对象
1 A、B、C a
2 A、D、E a
3 F、G
所以, A是a 的原因
例如:巴斯德验证炭疽病疫苗:
一群种疫苗(25只羊+5头牛),
另一群(30只)不种疫苗,
两群共同感染上炭疽病菌,两天后,前者健在,
后者死亡或奄奄一息。
共变法:场合 条件 研究对象
1 A1、B、C a1
2 A2、B、C a2
3 A3、B、C a3
所以,A是a 的原因
例如:潮汐升降和潮流涨落都随月球的运行而变化
剩余法:场合 条件 研究对象
1 A、B、C a, b, c
2 B、 b
3 C c
所以,A是a 的原因
例如:1894年〖英国〗拉姆赛:发现空气中的氧比纯氧重0.5%,
发现氩,后来用同样方法发现氖、氦、氙。
例如:亚当斯和勒维列发现海王星。
科学归纳法的优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前提,用因果律,一般可靠,
用于对照实验、析因实验及整理和加工材料;
局限性:只涉及线性、简单和确定的因果联系,
不适于非线性、双向和随机性关系。
6、 归纳概论和统计推理(随着概率论和统计学而提出)
归纳概论:R(确证度)=C(H结论,E1,E2,En前提)
优点:有益于克服把归纳推理简单化,提高归纳概率可靠性。
统计推理:运用概率和统计的规律,
例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显性、隐性、3:1)
7、 归纳法的作用: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有很大的创造性(科学发
现的逻辑),从范围较窄的一般原理到普遍的一般
原理。
培根和穆勒-归纳金字塔
局限性:完全归纳法固然可靠,但很难做到;
不完全归纳法具有或然性(需要多种方法配合)
三、 演绎法
1、 主要形式: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例如:1977年格拉肖“MAON毛粒子”推理,
例如:金属导电;
例如:几何证明
2、 特点:从一般到个别,必然性;
要求:前提可靠,推理合乎规则。
3、 演绎法的作用: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这是主要的
作用,如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公里体系;
再如,工程设计鉴定。
反驳错误学说:例如,伽利略反驳“重物先落地”
例如,“永动机”不可能。
预见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
例如:泡里提出“中微子”(β衰变能量损失)
例如:门捷列夫修改原子量。
帮助检验假说:例如,广义相对论验证,
光线弯曲到空间弯曲
4、 局限性:创造性小,结论原则上包含在前提之中,
主要用于“证明”,而不是“发现”,
可靠性受前提制约。
5、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前提,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
归纳与演绎的联接,并不可靠
恩格斯:“归纳与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须相互联系着
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
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它
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四、 类比法
1、 定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从
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推理方
法。包含:特殊→特殊;一般→一般
公式:A对象具有a, b, c, d 属性
B对象具有a', b', c', 属性
所以,B对象可能有d' 属性。
2、 类型:(根据a, b, c, d之间的关系不同)
A) 简单共存类比:例如,根据奇特的云,预测地震(时间,方
位,裂度)
B) 因果类比:例如:〖英国〗托马斯·杨:
声音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波动性
光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
所以,光具有波动性。
例如:从地球人到“火星人”
与太阳的距离、表面温度、自转(火星慢40
分/天)、两极,其它。
C) 对称类比:狄拉克预言正电子:
方程有两个能量解:正解对应电子,
负解对应正电子。
麦克斯韦方程修改:rotE=-1/C·dH/dT and rotH=0,改为:
rotE=-1/C·dH/dT and rotH=1/C·dE/dT
D) 协变类比:(根据属性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相似)
两种形式:
地位、作用相似,到数学形式相似,
例如:安培把电流的传导与傅立叶的热传导定理相类比:
热传导:Q=cmΔT cm为热导率,
电传导:I=1/R·V 1/R为电导率。
数学形式相似,性质相似,
例如:〖法国〗德布洛意:
几何光学:光运动最短路程原理 T=∫(1/v)ds=min
经典力学:质点运动最小作用力原理T=∫vds=min,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λ=h/p)
粒子具有波动性(λ=h/mv)
E) 综合类比:(多种相似准数的类比)
例如水利工程之前的模拟实验
3、 类比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在各种逻辑推理中,最富于创造性;
A) 应用范围广:类比与归纳和演绎相比较,
类比:可同类、可不同类;可本质、可现象;
相似点可多可少。
对待新事实,不受已知知识的约束(归纳受个别数量限制,
演绎受前提限制)
康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
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例如:夸克与磁极类比。
B) 对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原理的提出有重要作用:
例如:“电子警犬”,“电子蛙眼”,“超声眼镜”;
声纳、雷达的设计思想,
威尔逊云室,格尔塞的液态氢气泡室;
“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的发明。
C) 类比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物理模拟:因果类比、综合类比
数学模拟(计算机模拟):协变类比。
4、 类比推理的局限性:
类比法在各种推理方法中,可靠性最小,
例如:勒维列“火神星”预言的破产
“火星人”预言的破产。
不可靠的原因:类比法的客观基础不牢固:异中求同;
类比法的逻辑根据不充分:前提与结论只是一种
可能性。
思考:方法的可靠性与严密性成正比;
方法的可靠性与创造性成反比?
如何克服类比法的局限性:
增加对象属性的数量,提高其相关程度;
与其它方法结合。
第三节 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有关方法
一、 形象思维定义:形象思维是人脑主要借助于形象所实现的对客观
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里形象有抽象性)
它是通过想象,而神与物游。
二、 思想实验方法:
1、定义:人们在思维中按照真实的实验格式展开的,通过
想象假想主体,运用假想仪器、设备,干预和变
革假想客体,而形成的一种形象推理过程。
2、 设计思想实验的三个条件:
以真实实验或人的物质活动为基础;
在思维中塑造理想条件和理想过程;
要有抽象思维的帮助。
例如:伽利略否定重物先落地实验和“斜坡实验”;
爱因斯坦“火车”,“升降机”和“光盒”;
麦克斯韦“妖”;
海森堡“显微镜实验”
这些思想实验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渗透抽象逻辑。
3、 形象推理:运用形象思维,具有感性特征,提供新信息
在实验格式下,思想实验为运用已有信息提供机会。
4、 思想实验的优点:克服物质条件的限制,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
在科学探索中有特殊意义。
三、 思想模型方法:
1、 定义:通过思想模型来研究原型的结构和性能的方法。这种方法
分为两部分:一是要根据原型的性质建立思想模型;二是
根据思想模型研究原型的结构和功能。
2、 特点:使微观的东西宏观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例如:范霍夫和勒贝尔分别提出碳的四面体模型
(此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二氯甲烷无异构体和酒石酸的
旋光特性)
例如:原子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行星模型”。
例如:萨赫斯和莫尔的环己烷的船式和椅式结构模型,
解释五圆环(内角108度)比六圆环(内角
120度)稳定,炭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例如: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3、 理性模型也是一种思想模型
例如:理想晶体的“金属胡须”(金属元素周期性排列)
量子力学计算结果:比现钢铁强度高1000倍。
四、 图象化方法
1、 定义:把研究对象形象化,把各种复杂关系制成图表,给人以直
观、形象的印象,这可称为图象化方法。
2、 图象化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A、 直接图象化:通过想象、联想,把研究对象形象化,从而揭示物
质世界的图景和本质。
例如:法拉第的“磁力线”、“电力线”、“电磁力线”;
例如: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如何理解,
“橡皮网”,“空间弯曲”就是引力。
B、 间接图象化:根据一定的规则制成图表,使复杂的事物及其相互
关系形象、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便于比
较,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对卡诺循环的认识和熵概念的提出:
1824年卡诺提出理想热机和公式:J=(T1-T2)/T1
1834年克拉贝龙的几何化
1850’s熵与热力学过程 ΔS≥∮dQr/T=0
在P-V图上由卡诺循环无限切割获得。
以上三种方法只能看作形象思维在科研中起作用的典型,其实形象
思维渗透到许多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中,
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非洲西海岸~南美东海岸;
门捷列夫的“玩纸牌方法”,发现元素周期律;
凯库勒梦中把碳链幻化为蛇,到苯环结构;
谱线红移,到宇宙膨胀论……。
都可以看到形象思维的痕迹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 自觉发挥形象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
1、 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表现,
想象、联想、形象类比
例如:凯库勒大学期间学的是建筑学;
例如:爱因斯坦是不错的小提琴手。
2、 养成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形象的习惯,这样能激发想
象力
例如:《科学研究的艺术》中,麦克斯韦有把问题具体化的习惯,
法拉第的“电磁力线”
3、 勤于思考和想象
A、 学习过程与创新过程的不同:
问题→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方案、模型、假说
前两项特别需要形象思维。
B、 脑子中经常装着几个问题:
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把“思维”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
《资本论》中的形象思维,
资本比喻成怪物;
公民韦斯顿让人们想象增加工资
的情况(9先令到18先令)
C、 如果把事实比作空气,思维比作翅膀,那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各是翅膀的一翼。
第四节 直觉、灵感和美感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
一、 直觉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
1、 定义:直觉思维是指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
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的一种
思维方式。
2、 直觉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A、 直觉思维在科研创新中是不可缺少的,
爱因斯坦对科研认识过程的阐述:“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
觉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性的。”
例如:狭义相对论建立的关键:直觉地形成了时间和空间概念,
然后再用演绎方法
B、 依靠直觉思维进行选择
科研中“布里丹驴子”的局面(14世纪法国哲学家)
例如: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后,
选择:修改旧理论来维护经典物理学,
革命,创立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选择光量子假说)
泡利的评价:爱因斯坦依赖了他的非凡的直觉能力。
例如:求积分,除了一些手段和技巧外,全凭直觉能力。
几何证明。
C、 科学家依靠“战略直觉力”,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
例如:卢瑟福确定研究原子核方向
玻尔评价:“卢瑟福很早就以他深邃的直觉而认识到由复杂原
子核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所带来的那些奇异而新颖的
问题。
泡利指出:“物理学的新发现对科学家的直觉和机智有强烈的要求
3、“科学的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温伯格语)
例如:爱因斯坦“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力不够强“
4、 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可靠性最小,与类比方法相比,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
不提供成果,只提供新的启示、设想、思路和途径。
二、 灵感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
1、 定义:人们在研究某个问题苦于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些
偶然因素的激发,产生顿悟,使问题迎刃而解。
2、 灵感的特征和作用
A、 灵感是对人们长期艰苦劳动的一种报偿和奖励
例如:阿基米德的发现(金冠参假和浮力定律)
例如:汉米尔顿发现四元数《古今数学思想》第三册
B、 灵感是不知不觉产生的,要能及时“抓住”
例如:汤川秀树,及时用笔记下
例如:洛伊发现神经搏动的“化学媒介作用”(蛙心)
3、 产生灵感的条件:
A、 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环境清静,心情安宁是产生灵感的好时光。
例如:《原子在我家中》费米在玩捉壁虎游戏时产生“费米统计法”
灵感(一种气体里没有两个原子能恰好以同样的速度运动)
B、〖英国〗布朗发现,浴盆、床铺和农村散步适宜产生灵感。
例如:汤川秀树在床上产生介子的预言。
例如:生物学家坎农利用夜间产生灵感。
4、 解释:潜意识。
三、 美感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什么是美感:朱光潜: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快感和喜悦。
李泽厚: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
生活形象。
车尔尼雪夫:美是生活。
黑格尔:美是理性的显现。
2、 科学技术需要美感
A、《考工记》提出了虚实结合的美感思想
例如:笋虚(一种鼓),鼓下面安放着木刻的虎豹等,
使鼓声形象化,虎豹有生气。
B、 毕德哥拉斯学派的深刻的数学美感,
例如:圆形、球体、弦长与音乐,
美感是该学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 现代科学家重视美感
海森堡:美感乃是科学方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美国〗霍夫曼:“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
础,但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我可以说,
他是一个科学家,更是科学的艺术家。
要认识、培养和运用美感。
3、 科学美的含义:
A、 发现隐含的真理(与培根一致:美在于独特和令人惊异)
在18世纪关于科学美不美的争论中,英国美学家哈奇逊指出:
如果……,柱、球、锥,3:2:1,很美;
阿基米德墓碑:3:2
朗道:广义相对论是现有理论最美的一个;
玻恩:广义相对论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在于发现隐含真理:空间与时间有关,物质与运动有关。
B、 发现统一性和普遍性真理
哈奇逊:从理论,得到大量推论,如牛顿力学,很美。
爱因斯坦:“从那些看起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
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C、 发现自然界的和谐
〖苏〗米格达尔:“科学美在于它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
系的丰富多彩。美的概念在核对结果和发现新规
律中证明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和
谐’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
例如:开普勒发现行星运行三定律,深感美;
由美感而使他相信哥白尼体系。
D、 发现自然界规律的简单性
〖波兰〗英费尔德评价爱因斯坦的信念:“有可能将自然规律归结
为一些简单的原理;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正是原理
上的简单性,而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性。”
事实:E=mc2, E=hv, F=Gm1m2/r2
一旦从简单性中发现规律性,简单性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简单性寄寓着真理性。
哥廷根大学物理讲演厅的拉丁文格言:“简单是真的印记”
E、 科学美中的数学美:
海森堡:数学关系也是美的源泉
维纳:把数学家与艺术家进行类比,需要激情、新奇、想象和美
感,而不能把数学家看作类似会计。
狄拉克和薛定谔:把数学美作为信条、宗教、成功的基础。
4、 美感的作用:
A、 探索活动的重要动机
狄拉克、薛定谔和爱因斯坦把美感升华为类似宗教信仰,探索动
机。
〖法国〗彭加勒把科学美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例如:维纳从美学的角度,退出“巴拿赫空间”研究(泛函分析
工具),走上创立控制论的成功之路。
B、 在直觉和灵感的选择中,美感起支配作用
〖法国〗数学家阿达马:美感是下意识组合的“筛子”,美的组合
能够激起特殊的几何直觉而被意识到。
〖德国〗物理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力求把真实和美统一起
来,但是当我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我通常选择
美。”
例如:引力规范场理论的保留
C、 形象思维、灵感和直觉都与美感有关
强烈的美感,导致杰出的创造力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有精深的艺术造诣
例如:玻恩爱好诗歌、文学和音乐(钢琴)。
5、 美学方法:臻美法:添补法,如元素周期律,麦克斯韦方程;
全补法,如DNA
特补法,如巧用有瑕之玉。
第九章 科学假说
一、 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1、 定义: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
规律性所作出的假定性说明。
2、 特点:科学性:不同于迷信和幻想,
燃素说和托勒密地心说是科学假说,
而常蛾奔月只有艺术价值
猜测性:或淘汰,如燃素说和地心说
或修正、完善:如元素周期律,哥白尼日心说。
3、 作用:先导作用:从具体的科研过程看,
从科学发展史看,
桥梁作用:从事实到理论,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4、 正确认识假说:许多假说并存与竞争,避免不可知论;
历史地看,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二、 建立假说的方法
科学假说是思维把握有限事实的一种方法,又是思维加工有限事
实的一个结果。
有四条原则:
1、 解释原则:假说与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要能解释已有事实。
例如:进化论、原子论、分子论、氧化说……;
从卢瑟福模型到玻尔模型。
2、 包容与超越原则:新假说与旧理论的关系,
新假说要能解释原理论能解释的现象和不能解释的现象,
并能进行科学预见。
例如:元素周期律,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经典力学
3、 简单性原则:尽可能少的初始条件、公理,而又尽可能好地符合
观测对象。
例如: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
4、 可检验性原则:
例如: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用β衰变实验来验证)
三、 检验假说的方法
1、 理论检验:评价:原则可检验性(火星人可检验,超光速在相对
(逻辑分析) 论看来,不可检验)
技术可检验性(星外文明问题)
后来可检验:泡利的中微子(后来在宇宙射线
中发现了中微子)
内容:逻辑完备性:概念与判断,原理与推论之间无
矛盾。
逻辑简单性:基本假定更简单明了。
解释与预见:解释的广度和深度,预见的数量
与程度。
方法:主要是演绎法(证明与反驳)
2、 实践检验:直接检验(关于事实的假说):电磁波、海王星、“火
神星,等等。
间接检验(全称判断):广义相对论、元素周期律。
检验其推论。
实践检验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
四、 从假说过渡到理论的几种形式:
1、 纯化(不断提高可靠性):推论多,且逐渐被证实,
例如:牛顿引力理论、达尔文进化论、门捷列夫周期律。
2、 修正和补充:从哥白尼日心说,到太阳系结构理论;
从卢瑟福原则模型,到玻尔原则模型;
从波动说、粒子说,到波粒二象性
3、 取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从燃素说到氧化说;
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
4、 假说本身错误,但引出正确的理论
从热素说,引出傅立叶热传导公式 Q=cmΔT
卡诺热机
5、 正确认识错误假说的作用
A、为科学积累了事实材料
例如:燃素说 CO2、H2、O2
B、为科学提供思维线索
两种情况:基本观念头足倒立,例如:燃素说;
基本观念错误,但包含一些合理部分,例如:地心说
C、某些错误假说促进当时的科学发展
例如:燃素说、以太说。
D、科学史上大多数假说都是错误的
法拉第的观点:成功的科学家也不能实现其起初愿望的1/10。
〖英国〗巴特利:测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标准可能是检测
和摒弃谬误的速度。
林肯:不喜欢没有错误的人,因为没有错误的人不会有什么
成就。
第十章 系统科学方法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横向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系统科学方法论就
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节 系统方法
一、 定义: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
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
科学方法。
二、方法论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例如:苏联米格飞机
美国“阿波罗”簦月(日本人的观点)
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石墨与金刚石
军事上以弱胜强(诸葛亮的排兵布阵)
恩格斯关于法国兵与马木留克兵
注意系统的连锁性
例如: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献稻谷,
日本的水俣事件
英国的烟雾事件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机械组合:例如:一筐苹果、一堆石头;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例如:农村生产队
“三个和尚没水吃”
2、 最优化原则: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
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
最优化是自然界物质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
螳螂在1/20秒扑食;海豚游100多公理/小时;
响尾蛇的热定位器,远处测量1/1000度。
为最优化原则提供了客观依据。
实现优化的关键:
选择结构,调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运筹学中的优化。
3、 模型化原则:导致定量化
常常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
4、 动态化原则:尤其是进行“滚动式研究”
三、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
1、 阐明问题
例如:交通问题:路线、高峰、等车时间;
例如:日本商人手表问题:由准确耐用,到装饰品(便宜、
漂亮、款式新颖)
2、 目标选择
提出目标和衡量标准
例如:交通拥挤的衡量;
例如:二战期间美国商船装炮争论:击沉敌机 4%,
被击沉从25%,到10%
3、 系统方案
一般为多个方案,例如:解决交通问题:
加车,改线与时,两者兼有。
4、 系统分析(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优劣。
5、 系统选择(最优化)
选出最优的系统方案。
6、 决策:系统最优方案往往有多个
例如:生产系统方案:产量最高: 还有定性的:政治
成本最低: 社会
利润最高: 心理
例如:美国核电站:技术上可靠 但居民有“恐核症”
经济上合算
发展方向
例如:净化水再用:心理因素问题
例如:上海杨浦大桥的决策
7、 实施计划:
上述7个步骤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认识过程,但要注意反馈和重新研究。
四、 系统方法的应用
应用很广,尤其对研究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决策作用很大。
1、 用系统方法解决人口问题
1) 提出问题:
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一项科学决策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问题本身的价值。
我国人口控制问题的提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A、西汉末年: 5500万, 占世界1/3。
明朝万历(1578年):6000万, 1500多年。
清朝乾隆(1764年):2亿
鸦片战争(1840年):4.1亿
新中国建立(1949):5.4亿
B、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兴旺,但是否存在人口问题:
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1958年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30年增长近一倍,人口与耕地的矛盾:
时间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亩产(斤
总产(亿斤)
人均(斤
1952年
5.7
16.2
2.8
176
3278
570
1981年
9.9
14.86
1.49
438
6500
652
尽管总产量增加近一倍,但人均只增加82斤
如果在不坚决地控制人口,后果将不堪设想。
2) 确立目标:
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系统决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即到2000年,人口为多少合适?零增长是否合适?
当时人口近10亿,6亿多30岁以下。
中央提出:12亿以内的目标,认为通过努力可达到。
目标正确是决策成败的前提。
3) 设计方案(系统综合)
根据数据和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要用模型方法:例如,人口模型的4个方案:
方案
生育率
1980年
2000年
2080年
最高峰年
1
2.3
9.6亿
12.82亿
21.19亿
持续增长
2
2
9.6
12.17
14.72
2052(15.39)
3
1.5
9.6
11.25
7.77
2027(11.72)
4
1
9.6
10
6.13
2004(10.52)
4) 对方案的评价(系统分析)
根据目标,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方案1和方案4可以抛弃。
5) 决策: 由决策者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或从各个方案中综合给出一
项新的决策方案。
一般生一胎,限制2胎(1.7胎到2000年为12亿)
6) 实施:
有些决策在全面实施前还要做试验,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施。
总之,决策过程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随意去掉一项或颠倒程序。
2、 用系统方法研究三峡工程:
此项工程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要贯穿整体性、最优化、模型化和动态性原则。
1) 提出问题:
1921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1932年国民政府的粗略方案
1944年美国垦务局长萨凡奇,坝址南津关。
1954年,水灾,周总理三峡工程会议……
1984年,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领导小组,多方论证。
2) 确立目标: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等多目标:
A、 防洪:从汉朝到清朝2000年,200多次洪水,特别是湖北宜昌到
城陵矶(荆江)一带,更严重。
1954年洪水,数万人死亡,200~300亿元的损失。
专家们认为:坝高150米、160米、170米、180米,不分洪可以
抗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170米、180米,分洪,可以抗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180~191米,不分洪,可以抗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1992年决定:坝高185米,水高175米)
B、 发电:150~180米:677亿度~891亿度
C、 航运:170~180米:改善航道600~700公里,6~8个月
武汉到重庆,万吨船队
D、 南水北调:华北缺水,一般年份500亿立方米,而每年长江入海
的水为9100亿立方米。
可经丹江口水库,最后达到京津地区。
3) 限制因素:
A、 泥沙问题:要求170~180的水位
B、 库区淹没和移民问题:
150米~180米:33万到115万人
要保重庆和成渝铁路,194.5米,费用:当时50~100亿元
C、 地质、地震和生态:弱地震区,
滑坡堵江,
四湖地区沼泽化的可能性,
农作物和鱼类问题,
海水倒灌问题。
D、 投资与国力问题:200~400亿,到700~800亿,
570亿,最后1000亿元
4) 方案设计与评价:
集中在水位选择与效益分上,
170~180米水位较好:防洪、发电、航道、南水北调。
5) 决策:全国人大会议决策
6) 实施。
第二节 信息方法:
一、 信息概念:
信息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意思是解释和陈述。
有三种不同的信息概念(与通讯相联系)
1、 技术信息(客观信息):是物质属性的反映,是系统内部建立联系
的特殊方式,是系统确定性程度、组织程度的标记,是
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H=-K∑PilogPi, H――每个消息的平均信息量,
K――常数
P――先验概率
当n=2, P1=P2=1/2时,令:H=1。
信息是“两次不定性之差”,
信息量就是不定性减少或消除的数量。
维纳:一个系统信息量是它组织性程度的度量,而一个系统的熵则
是其无组织程度的度量,这一个正好是那一个的负数。
因此,信息概念可以推广到一切组织系统。
例如:遗传信息与核苷酸排列有关;
计算机的技术信息与指令和程序有关;
单词的信息与字母的排列有关;
大自然的信息与阳光、山脉、瀑布、树叶……有关。
2、 语义信息(意义信息,主观信息)
信息量相等,但意义不同。
这里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对信息的理解和度量有关,
因此,它比第一种信息复杂得多,目前没有解决。
3、 价值信息(效用信息、相对信息):
例如:中国女排五连冠,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
对中、外的影响不同。
神农的信息论无法解决信息的效益和作用问题。
对价值信息的不同看法:价值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价值取决于主观与客观,
价值取决于使用者
4、 模糊信息
二、信息方法:
定义:就是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
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征:用信息的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撇开对
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系统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
过程。
信息→输入→储存→处理→输出→信息
反馈
三、 信息方法的作用:
1、 揭示了机器、生物和社会的信息联系
技术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物质构成和运动形态各不相同,用信息方法可以揭
示它们之间的信息联系:
都有信息的接收、储存、处理、传递过程,
维持有目的性活动,
例如:计算机与人脑的对应关系和共同本质:
人脑: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神经脉冲)
计算机:许多人造元件, 接通和断开(电脉冲)
获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都可看作信息变
变换系统。
2、 为人体研究提供了基础:
利用信息熵,确定肌体内部的有序结构,使信息熵降低。
例如:测血浆中的脂类:
正常人:H=2.0783
白血病:H≥2.2
例如:伽莫夫运用信息编码理论,提出三联密码,
1969年,64种遗传密码全部测出。
因此,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不仅是分子结构的变化,而且包含着
信息的变化和信息量的调节和控制。
3、 揭示新规律,解释难以解释的现象
例如:兔子为什么生兔子? 先成论: 微兔
后成论:
用信息概念可以克服先成论和后成论的片面性:
遗传信息控制受精卵的发育、复制、转录、转译,
最终形成了兔子。
遗传信息、信息通道、反馈信息。
例如:奇怪的病理现象:
A:能表达、能读懂,但听不懂;
B:不能表达,能读懂,能听懂,可写清楚;
结论: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是分别造成的。
4、 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武器。
例如:科研活动:
存在获得信息→储存→处理→输出信息流,
可以用计算机参与实践活动的信息过程
第三节 黑箱方法
一、 黑箱和黑箱方法
1、 黑箱: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客体。
(Black box, 维纳起先称它为closed box)
黑箱到处可见。
黑箱→灰箱→白箱,要从主客体相互关系来看待黑箱,
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
2、 黑箱方法的诞生:
1) 很早就被运用,例如:中医:“望、闻、切、问”,“审症求因”
“辩证施治”
2) 维纳等把“黑箱”概念引入方法论。
传统方法:由分析到综合,出现困难,如研究人脑。
黑箱方法从整体、从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
二、 黑箱方法的基本步骤:
1、 确认黑箱:把对象作为整体,从环境中孤立出来。
2、 考察黑箱:要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
可通过观察和实验
3、 建立模型,阐明黑箱。
根据输入和输出以及原有知识,建立模型,
通过模拟实验,阐明黑箱功能特性;
行为预测,内部结构和机理的推断,等等。
三、 黑箱方法的作用
1、 为研究高度复杂的大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例如:投入~产出理论;
例如:研究我国人口系统:
影响人口因素太多:生活水平、医疗、环境,……,
但只抓住人口总数,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2、 对研究高度组织性和活动性的生命系统有其独特的作用。
这类系统的困难,不在于其高度复杂性,而在于高度组织性
和活动性。
例如:把瞳孔作为黑箱:
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光通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瞳孔面积的
变化,求得了瞳孔自动调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例如:人脑神经网络系统,
人体血压控制系统,
呼吸系统,
体温调节系统。
3、 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
维纳:“所有科学问题都作为‘闭盒’问题开始的”
例如:原子、原子核、粒子、分子结构都曾经作为黑箱;
有机化学中使用的方法。
例如:要认识一个人,也要用黑箱方法;
心理学测试,以及心理学的其他方法。
4、 黑箱方法的局限性:
不能深刻理解功能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基础和本质;
功能与结构并非单值的对应关系;
对可用信息的浪费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输入和输出以外的
信息)
40960
30
--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战胜了。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