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_l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tentag ( Bonjour && deeply in LOVE on the web ), 信区: foreign_lg
标 题: 千里追寻《茵梦湖》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31日16:21:4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Bonjour && deeply in LOVE on the web】
千里追寻《茵梦湖》
----------------------------------------------------------------------------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文艺的天才人物能够“活过”好多时代。德国作家施笃姆也
是达
到了这个境界的一个。他的“框形小说”《茵梦湖》打从“五四”时代起便风靡中国,
脍炙
人口。
笔者曾一腔痴兴,在德国四处找寻过“茵梦湖”究竟在哪里。又寻找了国内《茵梦
湖》
的中译本来读,觉得远不能同原作珠联壁合,问题很多。名家杨武能先生据说是“应约
重译”
的,主观上应该翻译得更好一点,译文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一些,不料读后也觉得不尽于
人意。
就想拿他的译本(译林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杨译”)来做话头。
杨译的问题可以分成三大类:完全译错,翻译欠妥和汉语不通。首先,举几个特别
明显
的错译。
1)第八页:一些青色的小蝇振翅停在空中,给日光照射得发出金色的闪光,包围着
它们的
是一片细柔的嗡嗡营营,……
原文:Die Sonne stand geradeüber ihnen;…kleine goldganzende,stahlblau
e Fliegen
standen flüge schwingend in der Luft;rings um sie her ein feines Schwirren
und Summen,
参考译文:太阳在他们当空照着……一些闪着金光、翅膀翠蓝的小蝇子奋力振翅、
悬空
停着,他们俩于是也就给一片悠悠的营营嗡嗡声包围着了……
到底是营营嗡嗡声包围着了小蝇子自己?还是两位小恋人?杨译选择了动物,我们则
选择人。
错的来源还在上文,原来译者没有把“太阳在他们当空照着”的“他们”翻译出来,所
以,到
了后来给几只小蝇子引得误入歧途!冤哉!
2)第十四、五页:笼里蹲着一只金丝雀,一边拍打着双翅,一边叽叽喳喳地从伊利
莎白指
头间啄草吃。
原文:Im Bauer saβ ein Kanarienvogel,der mit den Flügeln schlug und kr
eischend
nach Elisabeths Finger pickte.
参考译文:笼里栖息着一只金丝雀,一边拍打着翅膀,一边叽叽喳喳地啄着伊利莎
白的手
指头。
动物在翻译家的笔下连生活习性也改变了:鸟儿居然会“蹲”,还像食草类(牛、羊
等)一样“
吃草”!?
3)第十八页:在你这样的年龄……真是一年跟一年都不一样。因为青年时代绝不会
变得贫乏
单调的。
原文:In Deinem Alter…hat doch fast jedes Jahr eigenes Gesicht:denn die
Jugend
laβt sich nicht armer machen.
参考译文:在你这年龄……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因为青年人即使再穷苦也是从
来不苦的。
杨译叫人好纳闷:青年人的生活就不能“变得贫乏单调”?古今中外都多得很嘛。好
是好在青
年人总是充满幻想,把什么都想象得很美好,总能够“得其所哉”,这就叫“青年人即
使再穷苦也
是从来不苦的”。这句话原来出在雨果的《悲惨世界》。
4)第十九页:“你知道,在上次分手以后,我就办成功了那件大事。”
原文:‘ich habe aber auch seitdem das Groβe Los gezogen,du weiβt es j
a.’.
参考译文:“打那以后我可就中了头彩啦,这事儿你一定都知道了吧。”
Das Groβe Los gezogen当然应照原文翻译为“中头彩”,才能够突现埃利希那种
佳人属我、
洋洋自得的样子。
5)第二十页:“……你了解,我这个人总有一些自己的打算。”
原文:‘Du weiβt,ich habe immer so meine stillen Planchen’.
参考译文:“你是晓得的,我这个人自有我一套套暗中的小算盘。”
埃利希这句话,比什么都更叫莱因哈特往事惊心!每个人都“总有一些自己的打算”
,可怕的
是暗中“的笃的笃”的小算盘。当年埃利希明明知道莱、伊俩是“青梅竹马”,而他居
然能横刀夺
爱。此人用的是什么法宝?正是stillen Planchen!也即“在暗中”操弄的“小算盘”是
也。读者在
看小说前半部时,绝对想不到天真可爱的伊丽莎白会“背叛”莱因哈特。光这点就可见
meine stillen Planchen确实厉害非常!
6)第二十五页:夜蛾子嗡嗡叫着从敞开的门前飞过,……
原文:die Nachtsch metterlinge schossen surrend an den offenen Türen vo
rüber,
参考译文:夜蛾子嗡嗡地从敞开的门前倏忽飞过,……
施笃姆还有点儿生物学知识:原文surren是昆虫振翅发出嗡嗡声,但不是“鸣叫”
,那在德文里
是zirpen。女士们走路高跟鞋橐橐有声,但这并不表明她们也同时在口吐玉音。蛾子们
是不会鸣叫的,
这点中国《诗经》时的诗人就已经知道。所以孔夫子才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7)第二十六页:“这可又叫人莫名其妙了!”埃利希说,“你跟睡莲未必有一丁点儿
关系吗?”
原文:‘Das versteht wieder einmal kein Mensch!’sagte Erich.‘Was tause
nd hattest du denn mit der Wasserlilie zu tun?’
参考译文:“这就又叫人搞不懂了!”埃利希说:“你究竟对睡莲是感的哪门子鬼兴
趣呢?”
第一,“你跟睡莲未必有一丁点儿关系吗?”成什么话?“未必”是推测之词,怎么
能又“未必”
又“吗”?第二,原文里特别加重语气的was tausend这个词语没有翻译出来!8)第二十七
、八页:莱
因哈特的视线于是滑下来,停在她那只手上;这只苍白的小手,向他泄露了她的脸不肯
告诉他的秘
密。在这手上,他看见了隐痛造成的轻微的抽搐;经常,在不眠的深夜,这样的抽搐惯
常出现在扪
着自己伤痛的心口的一只纤纤素手上。
原文:So glitt sein Blick herunter und blieb auf ihrer Hand;und diese bl
asse Hand verriet ihm,was ihr Antlitz ihm verschwiegen hatte.Er sah auf ihr
jenen feinen Zug
geheimen Schwerzes,der sich so gern schoner Frauenha ndebemachtigt,die nacht
s auf
krankem Herzen liegen.
参考译文:
他的视线于是滑下来,停在她那只手上;这手儿给他泄漏了她的脸没有向他透露的
秘密。从
手上他看见了秘不可宣痛苦折磨的隐隐伤痕。这种痛苦折磨惯于偷袭的,正是女人们终
夜抚摩在
泣血芳心上的纤纤素手。
首先得把原文的逻辑搞清楚:眼光停在纤纤素手上→手泄漏了秘密→秘密来自手上
的痕迹→
痕迹来自秘不可宣的痛苦和折磨→痛苦和折磨在夜晚侵袭着纤纤素手→纤纤素手抚摩在
终夜痛苦
的心口上。从这点看,杨译的逻辑是混乱的,一对照就清楚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笃
姆的小诗
《美人手》(Frauenhand)里,这一个母题(Motiv)也丝丝入扣地重复过。
杨译翻译得不妥当之处也很多,可以分两点来考察:1)词句不妥当;2)时而超码,
时而减码。
前者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sie war ihm oft)zu still译成“太安静”,(er war i
hr oft)
zu heftig则成了“太急噪”。修饰性格,只有“文静”和“浮躁”之分。“安静”或“
急躁”都
只是一时的表现:一时“安静”的孩子未必总文静。再如,把mit gefalteten Handen和
die Hande
in einander gelegt等都译成“手握着手”、“两手握在一起”等一般指两个人的动作
。实际上
是“叉着双手”。这才是古今中外“文人”的习惯性动作。昔唐代词人温庭筠叉手八次
而一首词就
写成了,同是“文人”的译者想必应该知道。杨译又居然把im Westen stieg schwarze
s Gewolk
auf译成“西天升起一片黑云”。实际上应该是“西边天空升起了大团乌云”才对。众所
周知,
“西天”一般是指人人迟早都要去的“极乐世界”,而不是“西边的天空”。再说,Ge
wolk也恰
恰不是“一片黑云”,而是大团大团的乌云。
说到超码和减码,杨译从一开始就已经“养成习惯”。我们只举出小说的辟头第一
段就看出来
了。原文:
An einem Spatherbstnachmittage ging ein alter,wohlgekleideter Mann langs
am die
Straβe hinab.Er schien von einem Spaziergange nach Hause zurückzukehren;de
nn seine Schnallenschuhe,die einer vorübergegangenen Mode angeho rten,waren
besta ubt.Den langen Rohrstock mit goldenem Knopf trug er unter dem Arm;mit
seinen dunklen Augen,in
welchee
sich die ganze verlorene Jugend gerettet zu haben schien und welche eigenttü
mlich von
den schneeweiβen Haaren abstachen,sah er ruhig umher oder in die Stadt hina
b,welche im Abendsonnendufte vor ihm lag.
杨译:晚秋的一天午后,从(城外倾斜的)大道上漫步走来一位衣冠楚楚的老人,看
样子是散
完了步(准备)回家;在他穿的那双(眼下)不再时兴的带(银)扣的鞋上,已经(扑)满了尘
土。他腋
下夹着条(细)长的金头(藤)手杖,神态安详自如,(时而)瞅瞅周围(的风景),(时而)望
望(面前
山下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的城市。他满头银发,(奇怪的是)一双眼睛却黑黝黝的,[两者
形成特
色鲜明的对比]恰似业已逝去的青春(韶华),如今全都躲藏在他的这双眼睛里。(198字
)
这里,凡是括在()里的都是译者的超码,而在[]里的则是原文里面有、而译者不
知何故没有
翻译出来的。另外,原文是慢(慢地)步,而不是漫步(悠闲而没有目的地走)!参考译文:
深秋的一个下午。大道上慢慢地走来一位衣冠整饬的老人,他夹着根头上包金的长
长手杖。
看样子,他刚散完了步回家去;那双不再时兴的扣袢皮鞋上,已经沾满了尘土。老人有
着一双
深色的眸子,在那里好像完好地保留着他那逝去了的青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一
头银发。
用那双眼睛,老人神态安详地环顾周围,又向前眺望那躺在暮色苍茫中的城市。(158字
)
最后,谈谈汉语的修养水平和驾驭能力。杨译在这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风格上口
语和文语
混合,很不协调,这不能不说是文体错误(Stibruch)。口语:压根儿(全书出现约十次)
;瞅(多次);
临了儿(多次);冷不丁,等等。文语:腋下;恰似;静卧;亭立(?);颇像;异乡人;并
未;间杂
地;袭扰;踅来踅去;顿时(多次);顿觉;布施;何似,等等。
严复夫子说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虽然现在是很少有人提了,但笔者却觉
得还是可以
作为一个参考系的。“信”、“达”两者,我们在上面或多或少讨论过了。说到“雅”
,杨译的文
字离这个标准还有距离,像下面这样文理欠通的句子不止一处。例如,“斥骂声顿时驱
赶着这些小
小的不速之客,……”“顿时”刻画的是瞬间形势的变化,又怎么能用来修饰一个表示
持续动作的
“驱赶着”呢?(而且,这个“顿时”实际上也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原文里面根本没有
)再说,
“小女孩也静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他房中。”“静悄悄”主要是修饰地方,如“这里的
黎明静悄
悄”之类。“悄悄”又含着不让人知道的意思。这里好像应该说“默默地”。再如,“
接着,便
一问一答,顺利地寒暄开了。”“寒暄”既不是“下海”、也非“再就业”,“顺利”
“不顺
利”言重了。原文是Und nun ging die Unterhaltung in Fragen und Antworten ihre
n ebenen
Tritt,似乎可以译为“于是就一问一答,顺其自然地闲谈下去”。另外,“寒暄”仅仅
是交谈开始
时“今天天气哈哈哈”的那部分,“顺利地”进行开了就不再是“寒暄”了。最后,st
and in Lumpen gehüllt ein Madchen mit verstorten schoenZügen,杨译是“站着个
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凄凄惶
惶的神情,模样儿原本挺俊”。超码而且拖沓。改译为“站着一个女孩子,蓬头垢面却
丽质天生”,
如何?
杨译中诗的翻译也有问题。这里且举一例:莱因哈特同伊丽莎白同去林子里采蘑菇
,蘑菇不得
而得诗一首。那最后两句杨译为:
她有金色美眸,何似林中女神。
原文:
Sie hat die goldenen Augen
Der Waldeskonigin
.原文其实是一句:“她有着森林女王的金色眼睛”。杨译“何似”又是什么意思?
最简单的
解释是“像什么”?如《敦煌曲子词》《别仙子》:“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又作“
何所似”,
如韦庄:《浣溪沙》:“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可是这
里都完全
对不上号。“何”字一般又用在反问,例如“何妨”就是“不妨”,“何如”实际上表
达的是“不
如”的意思。这么说“何似”实际上就是“不像”了,正好事与愿违。奈何?奈何?
最后,翻译施笃姆,不能不注意他优美高雅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茵梦湖》用的是一种高雅(Gehoben)的德语,这儿只能大致讨论。这一方面表现在
施笃姆喜
欢用很长的复合词,如开始那段就出现的An einem Spatherbstnachmittage,im Abends
onnendufte
等等,又像偏说gemeischaftliche Studienübte而不说zusammen studierte等等。另一
方面,是
在该用单数的地方用复数,如die Lüften,die Wasser等等。第三是以诗入文,如不说
通常的
verstummt,而用诗歌用语(Dichterisch) verstummet,不说vor ihm stieg auf,而要说v
or ihm
auf stieg等等。第四是使用同义词的高雅词形,如同样说“面貌”,不用普通的而说典
型高雅语
言的Antlitz;同样是“嫩枝条”,不说平常的Zweig而偏要用高雅的Reis等等。
《茵梦湖》的语言又是相当精练的,其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用了很多的复合句压缩而
成的“分
词句”Partizipialsatz,俯拾即是。如一开始的trotz manches krummgeschlagenen Na
gels=trotz manches Nagels,der krumm geschlagen wurde一直到最后的Auf dem Hofe
angekommen=Als sie
auf dem Hofe angekommen waren。阅读这样的德文句子给一种简练精当的感受。另一个
特点也值
得一提,就是词语的简约和动词的省略。例如Pfirsichund Aprikosenbaumen,Sonnen-u
nd
arbeitsheiβen,will ich einmal selber hin=will ich einmal selber hingehen,Es
wirdGewitter=Es kommt ein Gewitter。这让人回想起莎士比亚也常写像I must away这
样的结构。
从艺术手法上说,施笃姆擅长的是白描笔墨和意象运用。伊丽莎白是《茵梦湖》里
可爱可怜
的人物,而埃利希则是俗不可耐的家伙。这两人的性格描写得如此鲜明,全靠白描手法
成功。伊
丽莎白的婉丽可爱,她对莱因哈特的脉脉温情,主要就是通过三、四段白描表现出来的
。对于书
里与莱因哈特反衬的人物埃利希,用的也是白描。首先,是从伊丽莎白的信里透露了有
这么个人
存在。然后,通过莱因哈特母亲来信,像晴空霹雳似的宣布了,这个人在多次被拒绝之
后,终于
“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露出此人能量不凡。最后,在他的庄园上又通过他的
几次讲话,
例如,向莱因哈特夸耀庄园的种种设施,关于“睡莲”的对话,对于民歌的“妙论”等
等,入木
三分地刻画了他的无知、委琐和平庸。“你们看这个人”(Ecce homo)就站在我们读者面
前了!
《茵梦湖》运用意象,也独具匠心。伊丽莎白有意象(红头巾;睡莲),叫人讨厌的
埃利希也自
有意象天成。埃利希的意象便是那棕色的旧大衣。这个意象第一次只是出现在伊丽莎白
写给莱因哈
特的信里。一个跟他身上那件棕色大衣一模一样的人,那当然是平庸干巴的化身无疑了
。伊丽莎白
嫁给了他,也就像嫁给了那件棕色大衣。在最后邀请莱因哈特来“茵梦湖”小住时,这
位“十年一
贯制”先生居然还是穿着那身棕色旧大衣哩!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杨译的问题主要在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修养。伸而言
之,或失于
对原文细微之处的体会理解不够,或失之于汉语表达不佳,或甚至失于缺乏必要的百科
常识。译者
据说是德语文学界的知名教授,这便难免让人不解和惋惜?!关于《茵梦湖》的翻译和“
译”论,
“五四”后就曾经热闹过一阵,真想不到我们现在还要四处“追寻”合格的译本。不过
,写到这会
儿,不禁还是想谬剥当年歌德读古印度诗剧《莎恭达罗》后的赞诗(苏曼殊译文),赞《
茵梦湖》曰: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亦孕其珍。
悠悠天隅,恢恢地轮。
一湖伤怀,“茵梦”其名!
--
春が来た、春が来た、どこに来た。
山に来た、郷に来た、野にも来た。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