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_l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on (ponpon), 信区: foreign_lg
标  题: 我的申请经历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0月02日14:04:4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发信人: topman (hero), 信区: AdvancedEdu
标  题: 我的申请经历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28 21:42:19 2001)

我的申请经历

    从大二上学期决定本科毕业后出国到几天前取得美国签证,三年来我走着一条目标
非常明确的飞跃之路。记得新东方的老师曾夸口说每个成功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同学的经
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那么我这一本实在是波澜不惊,无多可观之处的。不过想来一路
顺畅也并非是坏事,顺境至少可以让人把时间精力腾出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儿。另外
,这一路从互联网上、师兄姐中得到许多帮助,在尽享 烁术分 后也该想想自己应做些
什么。写作此文,为自己留个纪念,也为后来人的飞跃重洋之路留一个还算是成功的范
例。
(一) 决定
    第一步是做出决定,不要小看这个似乎什么都没发生的举动,决定本身其实已经包
含了以后几年的许多努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走着一条铺好的路,很少自己独立地去
想我需要怎么走,该怎么走,选择这样走意味着什么。记得大二上学期时我曾经到北外
见识了最后一次GRE笔试报名时万头攒动的情形,也清楚地记得两位学生为争排队先后而
拳脚相向的镜头,我想那样的场面每一个中国人见了都不会太好受的,但应该也就是那
时开始,我下定决心今后的几年要走飞跃之路了--个中滋味是无法单纯用语言来表达的
。之前的许多努力使我坚定了这个选择,比如说高三参加奥赛后已不对国外抱有神秘感
,比如说大一成绩较好,比如说英语有了一定功底等等。每年清华北大都有许多优秀的
学生飞向大洋彼岸,我不觉得,他们与我会有多大的区别。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时候
作决定正合适,既不会因为并不了解自己而眼高手低,也不会因为时间不足而仓促上阵

(二) T & G
    然后便是英语考试,GRE & TOEFL。许多经历过或没经历的同学都对这些考试尤其是
GRE深恶痛绝,实在是有失偏颇的。平心而论,从初中到现在我们在国内学了十年的英语
,然而如果没有这些考试,大部分中国学生肯定无法在缺少语境的条件下有效地提高自
己的英文水平,因而一段时间对听说读写的集中苦练是非常必要的。
    我的安排是先GRE后TOEFL,从大二上学期抱着蓝宝书(很快就变红皮儿了)开始,
忙碌的一学年断断续续地大约背了两遍。暑假里上新东方的G班,白天听着枯燥的课(难
怪东方的老师绞尽脑汁讲笑话),晚上赶着繁重的作业,夜里热得实在睡不着,便爬起
来把浑身上下用冷水浇个透,就这样熬过了北京的七月份。之后是不断的强化训练与模
考,为满足高强度学习生活的要求,我在清华北门外、东门外各住了一个月,每个深夜
里盯着"书叠青山,灯如红豆",想来书本和灯光也能映出我的眼神吧。几个月里独立安
排时间潜心静气做一件事的感觉是非常难得的,当时我赶上第一批GRE机考,面对完全陌
生的考试方式确实有些紧张,便也不遗余力地四处搜集情报,如获至宝似的背诵每一道
新题每一个新词。考试那天是我的21岁生日--这似乎没给我带来多少运气,一上手逻辑
就考得一头雾水,随之的Verbal大受影响,只考了610/800/750,机考盛行后这是很低的
分。尽管不一定考出了真实水准,我仍然非常看重这三个月的苦读结果--考G之后,托福
已不再可怕,更重要的是,整个忙碌的大三学年分配给专业课程的时间有了强力的保障
,这一年我出乎意料地取得了比前两年都好的专业课成绩。与许多因为英语考试而大大
拉下大三课业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很幸运的。
    托福考试已经不留下多少记忆了,只是跟着新东方的课一步步地走,强化听力的同
时训练不在简单的语法阅读上失分。两个月的周末班结束后,我顺理成章地拿到了647
/ TWE 5.0的成绩。
    常常看到身边一些优秀的同学,或是害怕T、G考试的辛劳,或是觉得自己英语底子
不足,背了几页单词就伫足不前了。回想起来,T、G实在只是刚刚开始的一步,不论起
点如何,成绩更多地来自毅力与付出。进一步地,英语考试让自己大学生活多了一个落
脚点,让这四年更浓密地在自己未来的记忆中浮现,不也是很美好的吗?
(三) 申请
    出国留学申请从大三暑假真正开始。刚踏上这条不知被多少人津津乐道过的路时我
同样手足无措,先是索要申请材料吧,到16#楼租了一个信箱,再把这个信箱地址用电子
邮件雪片似的发给美国专业排名前100的学校。光是搜集这些email地址就耗去了不少心
思,水木清华的精华区、新东方的资料室、USNEWS网站上的排名都一一扫遍,我一下子
变得非常乐意去处理很琐碎的小事情,出国过程确实是很锻炼人的。
    假期结束,小小的箱子里堆满了从太平洋东岸寄来的申请材料,第一次翻阅这些全
英文信件的感觉怪怪的,至少在前三年我没有这样深切的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在向那个国
度靠近了。
    接下来是艰难的选校、写申请文书、填表等工作。比如说选校,每年到了这时候BB
S上都会大讨论各个学校的优劣所在,名气声望、给奖与否、友好程度甚至所在城市是否
安全都以不同的权重参与进来,其实面对这些目前只存在于抽象世界中的校名和干巴巴
的申请材料,多半也只能凭自己感觉行事的。最后我根据学校名气、地理位置和自己钱
包的承受能力选出了16所作为主要申请的对象,即向这些学校交纳申请费,其中12所交
了T、G成绩,另外还有几所不交申请费--后来的结果证明不交申请费的对方全部不予考
虑。这16所的分布是:名校即专业与综合排名都靠前的6所(Cornell、Princeton、MIT
、Michigan、UIUC、Caltech),中等学校即专业或综合稍靠后的7所(CMU、Purdue、O
SU、UCSB、Minnesota、Rice、USC),保底学校3所(Notre Dame、Rutgers、CUNY)。
从几十份材料中捡出十几份,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填表工作了。为了拥有一个足够的空
间,我又租了一个小房子,堆满花花绿绿的表格、成绩单,还有一个打字机,俨然小工
作室的样子了。
    新东方把申请文书的重要性说得非常之大,也开设了不少这方面的辅导,我有个同
学戏称,新东方估计不会说本科成绩重要,因为那是他们鞭再长而莫能及的。当然,像
出国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不论在做哪一步时大约都会觉得现在是最关键的。我在写PS、
Resume和推荐信时同样绞尽了心机,想着法儿从不同角度用最巧妙的语言来夸自己,尤
其是那份Personal Statement,从暑假开始审视自己,前后修改了不下十稿,直到寄出
去前还想着如何多加润色。比如说我喜欢做研究工作,希望能够投身到一个充满研究气
氛的小团体中,也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实力与潜力,那么在PS的遣词造句中必须突出这
一点。但是PS让别人(比如说英文老师)帮改可以,东西还应该是自己的,否则那一纸
的空话怎能哪怕是让自己信服呢?推荐信是自己写的,系里的老师教授如果上过你的课
,一般都乐意在后边署上名,推荐信附的评估表格是自己用打字机敲的,一句话,出国
是自己的事儿,就让自己多忙些吧。
    然后就该寄出去了,申请表、成绩单、个人陈述等统统装进一个大信封里,仿佛这
三年多来是在进行一次大考,如今卷子答完了,惴惴不安地交出手。然后闭上眼,我究
竟能考到多少分呢?
(四)等待
    申请材料寄出去之后的心情是很有趣的。记得我在寄出第一批名校材料后突然发现
在Cover Letter中把推荐人的名字弄混了,这一惊可不得了,又发信又写Email来解释-
-其实说不定人家不经你说起还不知道呢,无非是让自己心安罢了,想来著名的"卧佛寺
"也同理可知也。
    寒假在家里呆得真是如坐针毡,不少人说这时应该发信去套美国教授,让对方对自
己有所了解。"套"与"不套"各执一词,倒是都有理。其实对于有相当研究经验的硕士生
而言,和未来的导师探讨一些问题未尝不可,出国选校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让对
方对你有材料之外的了解当然是好事。可像我这样的本科生,说多了不定会露出马脚,
还不如傻傻地等好。其间南加州的一位教授通过中国研究生发信告知我可以发给Offer,
但要我提前(即在4.15协议前)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这是很难让我心服地接受的--既
然美国大部分学校(南加州自然不例外)签署了不在4月15日前强迫学生接受某个Offer
的协定,就不应该做出这样有悖Credibility的事儿。看看他并无诚心,我干脆甩开到手
的全奖,再等!
    回到学校里满怀希望地打开信箱,极其失望地拿着一小迭薄信离开--全是没用的确
认信。然后就开始了更痛苦的等待,成天在水木的飞跃重洋版上望梅止渴,听到别人的
欢呼就酸酸地去看看自己的电子邮件和楼里信箱。大约在3月初时等来了Purdue的一次i
nterview通知,立刻就把精华区中的相关内容全都浏览了一遍。到了那天晚上我把屋里
其他人先轰走,自己一个人不停地演练,对方晚了半小时才打来,我早已泄了气,聊了
一刻钟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证明这是一次很不重要的"口试"而已:如果是教授要面试
你,那多半是已经准备发奖金了,你和他尽可大谈专业知识;如果是象我这样由commun
ication specialist来面试,那估计是学校想试试你的口语能力,看看有无做TA的潜力
,因此说的话大都是拉家常。系里同时得到这个面试通知的还有三两人,最后只有一位
口语最好的拿到了TA全奖。
    BBS上容易捕风捉影,或是故弄玄虚。看着别人物理、化学、ME等专业捷报频传,我
们EE却无声无息,便有了不少预言家"下周将是EE高潮周"--可惜"下周"却迟迟难到。这
样等到了3月10号,我例行公事的检查过16#信箱,回到屋里睡午觉前登上yahoo,居然难
以置信地看到Inbox(3)!第一封就是Purdue的回音,告知我只有一个没奖的Admission;
第二封是U of Minnesota的全奖,25%的RA+25%的TA;第三封的标题就让我心头一惊,"
Princeton Admission",内容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全奖,连金额都标得清清楚楚,$16,50
0/9 months+$4,700 summer research。不知是不敢相信还是对那个"Admission"字眼心
存疑虑,反正当时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默默地关上浏览器窗口回床上睡觉。可哪睡得着
啊,半个小时后又爬起来重看了一遍那封信,然后长吐了一口气,平静地对身边游戏玩
得正欢的室友说:"我请客吧"。
    此后我便很少上飞跃版,三月底拿到Offer通知书,五月初拿到I-20表,也不再对其
他学校感兴趣了--虽然Princeton的专业排名并不靠前,但我实在是对它的学术气氛和综
合实力向往不已。到现在所有申请学校都已答复之时,我也可以全面地回顾一下申请的
结果了。前六所中,Princeton给了全奖,Michigan在4.15前几天问是否available,被
我婉拒了,其他的陆陆续续发来了据信;中间七所里,Minnesota和USC来了Offer,USC
的物理系也给了奖(南加州允许交一次申请费而申请多个系),Purdue和OSU给了没钱的
Admission,其余据信;后三所Notre Dame据信,Rutgers和CUNY给了Admission。没有一
个学校告诉我在Waiting list中,但是鉴于有六七个学校4.15后许久才通知结果,我仍
然觉得还是在list中了。如果你在这个日期左右还没有理想的选择,就应该积极地与对
方学校联系,或许还行的。平心而论,我的结果算是不错,但实在称不上辉煌,如果想
去一个理想的学校,除了硬件确实过硬,过程尽量细致等主观上能做到的努力外,为保
证命中几率,10~20个学校的申请数量也是必要的。
(五) 签证及其它
    "后Offer时代"过得实在是浑浑噩噩,算起来倒是还有许多事要做,校内手续、护照
办理、身体检查、签证准备、行李购置和机票预订等等,但除了还有点吓人的签证外,
大多是劳力不劳心的活儿,照着水木清华上别人的方法一步步做就是了。非常感谢的是
紫霞BBS上携手飞跃版的建立,省去了许多在水木上大海捞针的辛苦。签证前两周里,我
变成了zixia的忠实网民。
    签证算是出国的最后一关,是仍然带有不确定因素的一步。如果说这也要努力,那
至多只是准备一下签证时的问题,注意一下听力和口语罢了,实在是不能与先前的诸事
相提并论。然而那一个与努力无多关系的据签大章却又能让所有努力顿成泡影,与签证
官的狡辩就和足球场上与裁判的较真一样徒劳。今年北京的一签形势似乎并不见佳,许
多名校的全奖清清爽爽就被据了,理由倒是千篇一律的214(b)有移民倾向,其实签证时
回答的坚决的回国计划是连自己都不信的,也只好训练自己和签证官圆一个隔着玻璃心
照不宣的谎吧。我六月十一号拿到护照,顺路去和平里医院体检的同时预约了签证。电
话那头是个疲惫不堪的声音"听好,19号中午1点,470号",我心头紧了紧, 炙 绳走到
最后一步了,一定要把好手里这根平衡杆啊。
    若是把签证当作一回事儿,那确实有不少可做的。比如说找人练口语,根据最新动
态组织自己的25问答案,从BBS上密切注意近期内各个签证官的情形,直到前一天的踩点
等,一周内很有可忙。这样的流程下来,我的心底踏实了很多,虽然说看起来未免太过
了一些,但是事情都做到至少可以让人不后悔,而且事实证明,由此带来的自信在签证
时仍是非常重要的。
    19号那天我还是挺不安的,整个上午一事无成。然而一走进使馆检查证件时,一切
的急躁瞬间消失了。凭什么紧张呀,三年来一步步我都坚实地走过了,绝对没有任何理
由把我据之门外的,在签证"小厅"中排队等候时,我更是觉得面前的那几位签证官都会
三两句放行的。果然,我这一队被领到黑mm前,VO很酷,但想放水时根本刹不住,眼看
七八个F-1瞬间就过去了,也就问了我几个问题--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归国计划,计划
不成的第二选择--就扔出一句window 10和小黄条了,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我完全没有
想到这最后一步迈得如此轻松就看到American Visa了。在这里签证官的权利是很大的,
遇到一个根本不想据人的VO实在是我的运气,许多同学就没有这样的幸运,截至目前,
我身边还有不少好友一签被据,签证真的不值得成为飞跃之梦破灭的原因,祝他们二签
好运吧。
    大凡顺境不易在人的记忆中留下划痕,流水账似的写下这些,差不多也是三年中能
留在脑海中的一部分了。以前看着那些在为出国深造而各处奔忙的人,觉得自己若是走
到这一步一定会变了个人,精明能干有余也事故圆滑不少,可是在我走出签证大厅时发
现仍然认得穿衣镜中自己的眼神,认得自己的初衷与前进的方向。不同的是,一个多月
之后的我,确确实实要飞往为这一程奋斗了多年的异国他乡了。一段生活已然结束,新
的问题与困难又将出现,可是只要初衷仍在,希望尚存,在当前的奋斗和对未来的信念
就永远不会消失。
    值得向许多人说声谢谢:新东方,BBS,还有我的许多良师益友,就不一一列举了吧
。最后祝所有有志于飞跃重洋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同学梦想成真!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