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_l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tentag ( Bonjour && deeply in LOVE on the web ), 信区: foreign_lg
标 题: 从英语侃到德语(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29日17:23:3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Bonjour && deeply in LOVE on the web】
从英语侃到德语(2)
----------------------------------------------------------------------------
词汇(1)
以我个人的观察,英语跟德语的词汇之间的关系大致
可分为三个阶段:
最早是一些很基本的词汇,这些词肯定在很早以前就
已经在人们的交流之中出现,所以在这方面最容易找
到英德文字之间的渊源关系.
比如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像手(hand--Hand),脚(foot--Fuss),
鼻子(nose--Nase),嘴(mouth--Mund)等等.另外像眼睛
(eye--Auge)此类本应同样古老却大不相同的词,倒不防
解释为不同地区方言使然.记得有个电视里的笑话:一
家上海人在照相机前面哭丧着脸喊:"罗素~(茄子)"
另如一些比较普通常用的形容词,像软(soft--sanft),硬
(hard--hart),新(new--neu),旧(old--alt).当然还有动
词,例如来(come--kommen),去(go--gehen),站(stand--stehen),
坐(sit--sitzen)等等.
词汇(2)
后来古德语在移居到英 字 岛上的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断?发生
着变化,自然地,这种变化与欧洲大陆上日尔曼诸语的变化迥异.但
就今天德荷瑞(典)挪冰丹几种语言的差别看来,与大陆的距离并不
足以造成后日英语的"面目全非".相反的,相对的隔阂应该在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保存原有的语言,比如在古瑞典语在冰岛上的际遇.所以,
英语真正的大变格应该起源于与隔海相望的法国间恩恩怨怨又从末
中断过的来往.
可以想象的是,语言文字在其创立之初都被用来讲述日常事物,后来
则逐渐向抽象化的方面发展.举两个例子,英语里的different和difficult
在德语里分别对应为verschieden(o. unterschiedlich)和schwierig,
"长相"大不相同矣!但从法语里倒可很容易地把这两个英语词的表
兄弟找到.
英语的多元背景造成了其词根的丰富多采,或对于我等学习者来说,
近乎灾难性的繁杂.有缘见识一个刘毅所著的<<单词22000>>的朋友
很可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这分明是一本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
西班牙等等语的大杂烩!固然德语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来自拉
丁语以及日后分立出来的法语的影响,但其词汇发展则更多地选择
了另外一个方向,即以现有词根组合出新词,有些类似于我们中国人
以常用的二三千汉字拼出如此美丽的语言.以例示之:
先看看动物,如河马,英语借来一个hippopotamus,德语则用Fluss(河)
和Pferd(马)组成Flusspferd;又如犀牛,英语搬来rhinoceros,德语
以Nase(鼻子)和Horn(角)合为Nashorn,意为鼻子上长角的动物,英文
中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词如unicorn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人们吗,比如海盗,英法共用一词:pirate,相比之下德语则更为
明了:Seeraeuber,即海上抢劫的人.
词汇(3)
在上述的第二个阶段里,德语与英语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也
可能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形成了两者之间最多的不同.
随着近代工业与科技的进步,英美在新词汇的发明方面明显走在了各
国之前.而且,通讯交流的便利使得这些新词汇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二战的战败和随后美军的长期进驻,更加令开英文几乎成为时尚.德国
对此并没有像法国一样以立法来抵制英美文化的入侵,于是英语或美语
长趋直入,出现在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酷--碰巧我们也学来了这一
"酷"词--cool.不防凑出一个句子:经理(Manager)给我了一个面试(interview),
然后我被接受(akzeptieren)为这个团队(Team)里的一员.
德语在吸收这些词汇时,有的是直接照搬,如Gentleman,其发音也与英
语相同,尽管词首的那个辅音在德语里并不存在;有的则是按德语的发
音规律多少做了一下修改,常见的如以K代替C,而像Computer则因过于
普遍而少被修改.相对更多的修改在于动词方面.为符合德语动词以-en
结尾的规则,英语里的动词被缀上了-ieren这一尾巴.除了上面的akzeptieren
外,另有像faszinieren(fascinate),和normalisieren(normalize)等
等等等的例子.我觉得这类词有个特点比较有趣,即其一般都有个相对
应的德语本语的词,如akzeptieren本也可写作annehmen,addieren对应
于hinzuzaehlen,只是在一些学术性的文章中,作者们更乐意"与国际接
轨".这固然是方便了我这样的读者,但针对德语本身的社会文化作用来
说,倒也不见得全是一件幸事.
--
春が来た、春が来た、どこに来た。
山に来た、郷に来た、野にも来た。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