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udy (流云), 信区: Girls
标 题: 著名音乐家背后的五个女人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Feb 21 14:07:31 2001), 转信
言及90年代的中国乐坛,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叫王佑贵的名字,他是这一时期中国主流
音乐的重要代表。然而一谈到自己如何成功,却有5个女人牵动了王佑贵深情的目光。
----------------------------------------------------------------------------
----
音乐是血脉的延伸
王佑贵的成名是在1992年。那一年,他以一曲《长大后我成了你》在中央电视台MT
V
大奖赛上获得金奖。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94年,《春天的故事》;95年,《我属于你
中国》;
96年,《归来兮》、《多情东江水》;97年,《大三峡》……王佑贵连续5年得中央电视
台一至
五届MTV大奖赛的5个金奖3个银奖,至于其他的奖项和作品就更是不计其数。当今中国
歌坛上顶尖的红歌星如彭丽媛、董文华、宋祖英、张也等几乎没人没唱过他的歌,而且
一唱
就获奖,就流行。《春天的故事》更是成为90年代的《东方红》。在中国的作曲家中,
极少
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一般的观众也许只崇拜歌星,但那些观众
们顶
礼膜拜的歌星们却最崇拜有份量的作曲家。我看到过一些歌唱家,平时在王佑贵面前就
像小
学生在面对他们的老师。
但王佑贵很少谈到自己的成就,就是谈到了,目光所及,也是他背后那些平凡的女
人。
他说第一个把他带入音乐王国的是母亲。母亲是一个刘三姐式的人物,从他有记忆
开始
母亲就歌不离口;在菜园里,在背带上,在田垅中,在厨房内,无处不是母亲纯朴的俚
歌。
母亲就好像是个歌篓子,有的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谣。母亲的歌一般都很长,有时从正
月里
点兵,一点就点到十二月。母亲的歌有的欢快跳跃,有的充满童趣,有的哀怨忧伤。童
年时
代的佑贵就是从母亲的歌声里分辩出情感的色彩的。由于母亲的影响,到三四岁时佑贵
就已
经会唱很多歌了,甚至连会唱歌的母亲也感到奇怪。童年时代的歌谣有些他现在还记得
:“正
月里唱那铜钱歌,铜钱有几多,一个铜钱四个字,字上瞧,马上说,唱不出聪明的姐,
唱不
出铜钱哎哟歌……”
母亲是在无意之中教会了儿子唱歌的,又是在有意之中教会了儿子做人。母亲是一
名客
家女,她的身上既有客家人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有湖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母亲对儿子
要求
极严格,她告诉儿子任何事情都要忍让,连吃饭都不能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的菜碗里去
。她
常常给儿子讲很多做人的道理,王佑贵至今还记得母亲的名言:要给别人留条路,自己
的脚
步才走得开;多为别人搭个台,自己才看得更明白。给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就这
样,
在以后的岁月中,王佑贵养成了宽容豁达、乐观进取的性格。尽管在人生的路上屡遇挫
折,
但他都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终成大器。他成功以后也从不以骄人的业绩骄人,而是与
人为
善,甘为人梯。这在演艺界有口皆碑,因而被全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的
称号
和五个一工程奖。王佑贵反复告诉我,没有母亲就没有他今天的一切;这决不只因为母
亲生
了他,而是母亲给了他音乐的灵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王佑贵把自己的成就看成
是母亲
血脉的延伸。
王佑贵的家乡在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的褶皱里,村前是美丽的秀水河,村后是连绵
不断
的大山。当地人尚武,以前家家都有枪,连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都不敢去扫荡。然而王
佑贵
的母亲却是个极守规矩的念佛之人,每月初一、十五都吃斋。就是这样一个柔弱宽容的
女人,
在儿子的前途问题上却表现出少有的坚韧。王佑贵中学毕业后,便只有回乡参加农业生
产,
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却考虑着儿子的前途,希望儿子能走出大山。后来,王佑贵凭他
的一
支竹笛的演奏,被湖南师院艺术系看中,但地方各级却有重重阻碍,这时候他母亲硬是
一级
一级的求人,一次次地找领导。虽然她不知道送礼,但她的诚心打动了主管领导。终于
使她
这个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孩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可惜的是,母亲还没来得及看到儿子的
出息
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没有享过我一天的福。”说到这里,功
成名就
的作曲家总是表现出沉重的哀思和无奈。
生命的分量来自博大的胸襟
另一个被王佑贵认为对他的生活和事业有着极大影响的是他的嫂子。嫂子可贵的品
格表
现在勤劳、俭朴、能干和顾全大局。在兄妹三个中,王佑贵是最小的。他还是个十来岁
的孩
子时嫂子就已经进了他家的门。因为父亲和兄长都不在家,母亲年迈多病;家中只有嫂
子是
年轻精干的劳力。除了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外,家里的一切重活累活,都是嫂子全包了
;数
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过怨言。一般婆媳的关系大多很难处,但是他母亲和嫂子的关系
却很
好,叔嫂之间更像是姐弟一样。嫂子的确是把佑贵当成自己的亲弟弟看待,有很多事佑
贵都
愿跟嫂子讲。因为嫂子不但通情理,而且有文化,见过世面,逐渐长大懂事的王佑贵看
到母
亲的体弱和嫂子的劳累甚至想放弃学业,来为她们分担。每次都是嫂子帮他收拾书包,
送他
上学。她说:“你年纪小,还没到做事的时候;只要你读好了书,有了出息,嫂子就是
再累
也值得。”
所以,王佑贵在学校从来也不敢懈怠,成绩总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小小年纪的他常
去山
里砍柴,只要回去晚一点嫂子就会在村口接他;要是在村口等不着,便会上山去寻找。
有一
次王佑贵砍柴,当他准备找带来的饭盒吃饭时,不小心饭盒滚到了悬崖底下,他手拿着
柴刀,
探身下去寻找,没料脚下一滑,柴刀在手上砍了很大一条口子,流了很多血。他想回去
包扎
却又舍不得那担柴。正当他犹疑不决的时候,嫂子找上山来了。嫂子二话没说扶着他就
往村
里跑,直到把他伤口处理好了以后,嫂子才一个人摸黑从山里挑回沉重的柴担。佑贵心
中当
时涌起说不出的感激,他甚至想将来自己娶亲也一定要找嫂子这样无私的人。
王佑贵的姐姐豁达、大气、诙谐,也是一个女中丈夫。她有过当指挥的经历,曾是
县里
的民兵营长,说话的口才和气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女县长。母亲去世以后,尽管姐姐早
已嫁
人,但家里的很多大事还是要由姐姐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由她拿主意。可惜佑贵的父
亲重
男轻女的思想使她读少了书,而阻碍了前途。和嫂子一样,她给佑贵的影响是做人要有
博大
的胸襟。
爱是一切的源泉
谈到妻子佑贵同样动情。他特别强调他的妻子不是百里千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
当时
佑贵还是一个农民,而妻子张式恩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知青。但她下放的并不是佑
贵所
在的大队,他们相识于公社举办的的文艺会演。张式恩和王佑贵都是各自大队的文艺骨
干,
一次无意的聊天中有人问佑贵有没有结婚。当时农村时兴早婚,而佑贵已经23岁,结婚
是
正常不过的。佑贵自嘲地说:“我岳母娘还没出嫁。”就这句话吸引了张式恩,她没想
到一个
农村青年还有这样的幽默、乐观和才情。当时和她在一起的三个姑娘都对王佑贵有好感
,但
王佑贵却只看上了张式恩。王佑贵说也许姻缘是前世就定下的,他以前从来就没有看上
过身
边的女孩子,而且以后也没有碰到过让他一见倾心的人。
一般来说,下乡知青是看不上当地的农村青年的。一是因为文化和家境等方面的差
异,
另一方面是知青终究要回城。那时候城乡差别仿佛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张式恩
却看
出王佑贵是一块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那个时代也谈不上什么恋爱,两人之间想互关
照一
下或者是一个动作和眼神就代表了全部情感。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往往一开始就海誓山盟
,但
也许话音刚落就各奔东西。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海誓同盟,为了一个无言的承诺可以长久
等待。
由于他们不在一个队,所以并没有多少时间相处。后来张式恩招工回了城,王佑贵也到
省城
上大学去了,两人更是天各一方,但是他们的那种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感情却从来就
没有
发生过变化。所以王佑贵大学一毕业,他们就结婚了,尽管什么家当也没有。
王佑贵说最让他感激的是妻子对他的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她简直是他的伯乐和知音
。张
式恩是很有艺术修养和才华的,只是当时没有机会上大学;后业她终于能进大学学声乐
的时
候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说可惜耽误了,要不中国又会多一个很好的歌唱家。如
果说
妻子没当成歌唱家是一种遗憾,那么她最大的成功就是扶持了丈夫。没有她的付出,中
国可
能会缺少一个优秀的作曲家。
大学毕业后,王佑贵留校任教,对于一个农家孩子而言已经是很有出息了。但王佑
贵并
不满足,不断到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修,不断
地积
累和丰富自己。这时候背后就有人开始议论了,说王佑贵“不务正业,搞民族乐器的进
修什
么作曲”、“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时候佑贵自己也有些心灰意冷,想回来上几
堂课过
平平安安的日子算了。这时候妻子就激励他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她坚信丈夫一定会有大
的作
为。妻子的支持使王佑贵坚定了信心。然而,在89年当他从北京进修回校的时候,迎接
他
的不但不是成功的花环,而是让他心痛的指责和刁难:不给安排工作,看到的全是白眼
。又
是妻子抚慰了他:“你还是出去闯吧,这个环境容不下你,可世界是宏大的。”于是王
佑贵毅
然南下深圳。虽然在深圳他也受了不少苦,但毕竟立稳了脚跟。在以后的几年里,王佑
贵的
才情喷薄而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使他蜚声乐坛;他以他的成就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他的价
值。
这时候,最平静的反而是他的妻子,她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的到来。这时候夫妻之
间的
相视一笑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啊!他们终于携手走过了人生的泥泞路。王佑贵说:“现在这
么多
人都赞扬我,说我的歌写得如何如何好;但当初说我的歌写得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
妻子。
她才是真正懂得我的歌的人。”多么难得的知音夫妻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王佑贵说结婚第二年就生了孩子,他虽然深爱着自己的女儿,但几乎没有带过,是
妻子
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的。不知不觉中女儿就上大学了,这其中妻子付出了多少操劳和汗
水支
持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长年在外进修不但在生活上不能给妻儿任何照顾,而且在经济上
也成
了家庭的沉重负担。为了使丈夫不太拮据,妻子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分出一半寄往京城
,剩
下的一半就是母女俩的一切费用。在结婚以后的十几年里,妻子几乎没添过什么新衣,
当别
人都在大谈养生美容的时候,妻子连美容院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对于妻子和女儿,王
佑贵
觉得所欠实在太多,一辈子也还不完。
93年他妻子来深探亲,当时他正在创作《长大了我成了你》,本来说好去火车站接
车,
但他一进入创作状态就把什么都忘了。妻子在火车站左等右等不见人,只好自己找到他
的住
处,发现他正在钢琴上创作。看见妻子,王佑贵才想起接车一事,连连道歉。妻子看了
他一
眼,说:“我还不了解你么?只要往钢琴边一坐就什么都忘了。”那时夫妻已经分别半年
,没
有去接妻子本就很歉疚,照常理晚上要好好地陪陪妻子,但创作的激情使他不能自已。
妻子
了解他,早早地休息了。当他伏案写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天色已经发白。他又疯狂地把
妻子
拉起来,他要让妻子成为他的第一个听众,一起分享这成功的喜悦。他一遍又一遍地唱
,一
遍又一遍地弹。他说这是送给妻子的礼物。在9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这首歌经宋祖英
一
唱而传遍大江南北。佑贵说这是妻子的到来给他带来了激情和好运。
最满意的作品是女儿
问王佑贵最中意的作品是什么?他定会告诉你是他的女儿。作品和女儿之间他更珍视
女
儿。他说从音乐天赋的角度来说,女儿在他之上,10岁就出过两个专辑。虽然女儿不是
学
音乐的,但对他的作品能提出很中肯的意见,很多音乐人还没有那样的见解。在女儿的
印象
中,父亲为音乐长年在外,几乎很少有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付出与得到相比实在是太少
,所
以女儿没有选择音乐,而是选取了国际金融专业。父亲虽对此有些遗憾,但他还是尊重
女儿
的选择。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王佑贵把女儿送到了加拿大留学。王佑贵说让他出去
闯闯
吧,我们上一辈的人世界太小了,她们应该属于全世界。如果有一天女儿回过头来搞音
乐,
王佑贵相信她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音乐家。
最后王佑贵说如果没有身边的这些女人们给他那么多的爱,没有她们的付出和奉献
,就
没有他今天的成就,就没有今天的王佑贵。■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