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gmen (人间有味是清欢), 信区: Girls
标  题: 杨绛:我是吃亏主义者(zz)(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6月04日09:52: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gmen 所发表 】

发信人: sirina (人生何日如初见), 信区: Reader
标  题: 杨绛:我是吃亏主义者(zz)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3 11:59:23 2002)

作者:张者

  钱钟书先生已去世两年多了,杨绛先生近况如何?作为他们的读者有时便会掩卷自
问。有这种内心发问的恐怕不只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笔者冒昧拨通了杨绛
先生的电话,说想采访……得到的答复不出预料,杨绛先生婉言谢绝。说:\"来日无多
,闭门谢客,不接受任何媒体的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虽理解先生的婉拒,但心
中犹为不甘。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拨通了电话,我说:\"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见见您
,就算是关心你的读者之代表如何?\"杨绛先生在电话中沉默了一会……末了,说:\"
好吧!你就算一个小朋友来做客,陪我老人聊聊天吧。\"
  杨绛先生的确把我当成了忘年交。我们无话不谈,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后来,在
我告别她时,先生送了我一本她刚翻译出版的《斐多》,在扉页上称吾为小友。回到家
再翻那书,见那字迹圆润,工整有力,如硬笔书法一般,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位九十高
龄的老人之手。
  ● 我不想活得长,活着实在很累。
  杨绛先生的气色不错,银发丝紊不乱,穿着干净素雅,脸上还有一层淡淡的红晕。
整个家没做过多的装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水泥地在阳光下泛着一种青光,写字桌
上的书籍资料也整齐有续,让人感觉特别清爽。杨绛先生说:\"家里的一切都保持钱先
生在时的旧样\"。然后指着那个大写字台说,\"钱先生在世时就坐这里,现在他不在了
我坐这里。\"
  我问:\"钱先生已去两年了,在他的忌日你是怎么纪念的?有什么仪式吗?\"
  杨绛回答:\"什么仪式也没有,他和我都不爱仪式。\"
  \"最近您正忙什么呢?\"我问。
  \"我不忙什么了。钱先生去了,女儿钱瑗也去了,留下我打扫现场。\"
  对于杨绛先生的家事我不敢过多触及,我怕引起老人伤心。我连忙转移话题,问:
\"你是说把这个家散了?是不是准备以钱先生或者你的名义设立一个文学奖之类的?\"
  杨绛说:\"捐肯定是要捐的,准备捐给公益事业,但不会以钱先生或者我的名义命
名,捐就捐了,还留名干什么?\"
  \"那么你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
  \"忙很多事呢。所以我不欢迎一切外来干扰。\"
  \"你的身体很好,能活到一百岁以上。\"
  \"那就太苦了,我这几年活过来就不容易。我为什么要翻译《斐多》呢?这是一本
非常难译的书,我就想把精力全部投入进去,忘了我自己。这本书的第一版一万本已销
完了,明年就是第二版了。现在我就算是休息过来了,开始做我分内的事。我不想活得
长,活着实在很累。\"
  ● 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但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
  在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所谓的
学术活动也不参加。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他们为什么拒绝媒体呢
?虽然外界对此也有不少说法,杨绛先生甚至还出过一本叫《隐身衣》的书。在书中杨
绛曾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人都要隐身衣。隐身于书斋
,遨游于书海,即便出门最好是人家都视而不见,见而不睹,\"万人如海一身藏\"(见
苏轼诗)。作为一个采访者当我面对杨绛先生时,我不由问起这个问题。杨绛笑笑,说
:\"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破坏我们的安静。\"
  \"你的信息来源是通过报纸来的多还是电视的多?对网络感兴趣吗?\"
  \"对于网络我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了,省省眼睛,我是新时代的文盲\"。(笑

  \"除了《参考消息》,还看什么报刊?\"
  \"都看看,看些新闻。报刊很重要,不过可以少一些,不需要这么多。我其实很羡
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
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笑

  虽然杨绛先生的这番话让我赫然,但我还是被她的坦率打动了。我说:\"虽然您不
想当名人,但你还是早早地出了名,据说比钱先生出名还早。\"
  杨绛先生笑了,说:\"这就证明出名没什么价值。\"她轻描谈写地说:\"当时我的
剧本只是进步剧团用来掩护抗日运动的小戏。因为没有政治气味,还卖座。当时我怕出
丑,广告上用了\’季康\’两字的切音。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
\’绛\’,我就用了\’杨绛\’这个假名\"。
  杨绛成了杨季康的笔名,一直用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杨季康这个名字消失了,杨
绛这个名字却深深地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当年,杨绛声名鹊起之时,钱钟书却默默
无闻。
  一次,他们一起去看《弄真成假》,回家后,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
小说。\"然后把主要情节告诉了杨绛。杨绛听罢大为高兴,催他快写。为此杨绛让钱钟
书把大学的授课时间减少了,为了维持生活,杨绛连女佣也不雇,家里的杂活自己全兼
了。杨绛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里,哪里干过劈柴、生火的事,整天弄得满脸油烟十指
黑的。她急切地等待着钱钟书完成小说,就是做\"灶下婢\"也心甘。终于,钱钟书一鸣
惊人,小说《围城》凌空出世。
  ● 女人活在世上要比男人吃亏一点,吃亏就吃亏吧!我是吃亏主义者。
  杨绛先生是一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同时她也曾经是女儿,是妻子
,是母亲,这么多角色杨绛先生是如何把握的呢?在不断的角色转变中她有何感想?
  杨绛说:\"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没有做好一个妈妈,妻子做得
也不够好,女人也做得不够好。一个女人有好几个领域,每个领域我只能拿60分。\"
  \"很多人都觉得你做妻子是最好的,否则钱先生在学术上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说。
  \"那钱先生做丈夫也是最好的!\"杨绛骄傲地说。我不由笑了,没想到九十岁的她
还反应这么快。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携带只有一岁的女儿回国。杨绛说:\"回国后因为孩子的原因
不能去内地,只有钱先生孑身一人去西南联大。作为妻子我应该陪他一起去内地的。在
上海我做了中学校长,还兼高三的英文课,作业都改不完,根本没时间陪孩子玩。做女
儿呢?在父母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在国外。我回国后,我母亲已经去世了。\"
  我问:\"你的专业好像和教育无关吧,怎么做了校长了?\"
  \"我开始学的主要是理工科,后来是法律和经济。\"
  \"从资料上看,你的父亲是上海著名的大律师,他当时却反对你学习法律的。\"
  \"我学法律主要是想帮助父亲,可是父亲坚决反对。因为那时候的女律师名声不好
。所以我也没能帮父亲。一个女人的领域太广了,要做妻子、做母亲、还要工作,各个
领域都很难照顾。我看现在的女人也一样苦。的确,女人活在世上要比男人吃亏一点,
吃亏就吃亏吧!我是吃亏主义者。\"
  杨绛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她心平气和地和你交谈着,语言简洁,娓娓动听,脸
上的微笑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让你觉得很温馨。可是,这样一个老人在\"文革\"中吃了
太多的苦。社科院\"文革\"得比较晚。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
止的陪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害得她整夜不睡,做了一顶假发,
大暑天戴上,闷热不堪,也不敢外出,不敢坐公车,上班只好步行。当时在社会上被剃
了阴阳头的,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都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杨
绛爱干净,把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水箱的拉链都细致地擦干净,而且注意通风,没
有臭气。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
这一段经历,杨绛先生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讲得很详细。
  ● 我最留恋的地方是清华,可是我再到清华时,清华完全变了。
  \"在这一生中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我问。
  \"我说不出来,没有什么高兴的事。没有什么让我得意的事情。\"
  \"那么,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呢?\"
  \"那就太多了,我失去了钱钟书,失去了钱瑗,现在剩下我一个人,这当然很痛苦
。可是,我也撑过来了。
  我问:\"在这个世界上您最留恋的是什么?\"
  杨绛回答:\"我最留恋清华大学。我的一生都和清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年轻
的时候一心想进清华大学。我的表姐,我的堂姐都是清华大学送出国的。我在念中学时
跳了一级,赶上那一年清华开始招女生。可是,不到上海来招,我没法考,只有上东吴
大学(苏州大学前身)。第二年清华到上海招生了,我原先班上的考取了两个。我当时
真后悔,如果我不跳级肯定也能考取,因为我成绩比她们好。\"
  过了一年,杨绛决定考插班生,名也报了,准考证也拿到了,偏偏在临考试的前几
天她的大弟弟病危。作为姐姐的杨绛为了照顾弟弟哪里还能抽出空去考试。不久,杨绛
的弟弟去世,在考试的那些天,杨绛却正为弟弟办后事。
  我问:\"您第一次进清华是什么时候?\"
  \"那是大四的时候,\"杨绛说。\"我去清华借读。我的朋友为我办的手续,我去借
读了半年。这是第一次进清华。然后我决定考清华的研究生。当年考是来不及了,我就
找了个自认为轻松的活,一边当小学老师一边复习功课。也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
于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圆了清华梦。\"
  考入清华不但圆了杨绛的学业梦,也找到了她的爱情。在清华杨绛认识了大名鼎鼎
的钱钟书,当时钱钟书正读大三。杨绛母亲为此跟自己的女儿开玩笑说:\"阿季脚上拴
着月下老人的红线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在清华我读了两年,本来照规矩清华研究生毕业后要送出国留学。可是当时系里
说清华外文系的学生不送。我听到这话后就决定提前毕业和钱先生一同出国。\"
  \"你的处女作也是在清华念书时发的吧?\"
  \"我当时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课,大考的时候,我就交了一篇文章,叫《收脚
印》。朱自清先生推荐给《文学季刊》发表了。这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你当年和钱先生回国后好像是在清华任教吧?\"
  \"我们回国后,钱先生去了西南联大,我当时带着孩子去了上海。解放以后我和钱
先生一起成了清华的教授。当时清华有一个老规距,夫妻两个不能同时做正教授,我只
能是兼任教授。职称是教授,可是不能享受教授的待遇,不能拿教授的工资。按钟点算
,一个钟头只拿几块钱。\"
  不久,中国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开始,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
巴\"。知识分子耳朵嫩,觉得\"脱裤子\"粗俗,便称之为\"洗澡\",相当于\"洗脑筋\"
。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就取材于这个时代。
  \"当兼职教授很舒服,钱先生他们搞三反整天开会 ,我就躲着不参加。如果是教授
开会我说我是家属;要是家属开会我说我是教授。我躲起来可以看很多书,预备功课。
所以我写《洗澡》是具体而为的。\"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次年钱钟书和杨绛被调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
文学研究所。1955年北大文学所隶属中国社科院。 杨绛和钱钟书就这样离开了清华。
  \"我最留恋的地方是清华,可是我再到清华时,清华完全变了。不久前清华送我一
个匾,叫\’寿与校同\’。清华是1911年成立的,我是1911年出生的。\"
  ● 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1949年时完全可以离开大陆的,为什么留下了呢?\"
  \"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当时离开大陆
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台湾,第二个是去香港,第三种选择去国外。我们当然不肯和一
个不争气的统治者去台湾;香港是个商业码头,我们是文化人,不愿去。\"
  \"为什么不出国呢?\"
  \"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
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共产党来了我们没有恐惧感
,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当时我们都年近半
百了,就算是我们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国吧。\"
  \"当时外国聘请你们,你们都拒绝了?\"
  \"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 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
国心是两回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
,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以出国为荣,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就送出国了,对这
种现象有何评价?\"
  \"出国深造留学我不反对,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任何文化根基就出国,出国后就变
成外国人了,就被异化了。我不赞成很小就把孩子送出国。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不比任何西方文化差。出国留学可以学习人家的技术,但不能丢了文化根基
。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你流浪到广东去了,听不懂
他们的话,只要用汉字\’告一个地状\’,人家就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就可以回家
。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好处。假如是拼音文字,一个村两头的读音都不一样,发音随着时
间也变化。中国地域广大,可能都说同样的语音吗?\"
  \"现在台湾又搞了一套拼音来给汉字注音,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
  \"越南和中国以前用同一种文字。越南成了法国殖民地之后,法国人首先灭了他们
的文字,改为拼音。我们出国时在船上碰到一个越南人,他痛哭流涕地说本来我们同用
一种文字,现在不同了。那个人姓吴,可是拼音一变就成了\’鹅\’了,我都不记得是
什么声音了。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统一全国的保证,因为文字的统一保存了我国几千年的
文化。无论成吉思汗还是满清王朝,他们统治中国之后,都被中国文化同化了,这可以
看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现在台湾搞的这一套完全是在搞分裂。汉字现在已有了繁体字
和简体字之分了,如果注音方法再不一样,那就完了。我们要想统一祖国,统一文字是
非常重要的。\"
  \"我十分理解您的爱国之情,可是国内历来的政治运动让你们吃了不少苦,现在后
悔吗?\"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现在许多年轻人出国就是为了挣
钱享受。活着为什么?挣钱,然后花钱,花钱又挣钱,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老一代
  \"你已是九十高龄的人了,你是怎么看待生与死的?你怕死吗?\"
  \"生、老、病、死都不由自主。死,想必不会舒服。不过死完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我觉得有许多人也不一定怕死,只是怕死后寂寞,怕死后默默无闻,没人记得了。这
个我不怕,我求之不得。死了就安静了。\"
  (选自《东方》杂志2002-5期)        
--
                       (  0 0 )                  行到水穷处
     \ ~~ ~`  -~~ `~~. ~ /                         坐看云起时
      \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 转载:·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