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udy (流云), 信区: Girls
标 题: 池莉:我的父母、婚姻与孩子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Apr 26 23:05:49 2001), 转信
知青岁月
我的父母:不去追寻他们的过去就是最大的孝心
我是由贺婆和我的外婆带大的。上小学那天是我大姨带我去的。 小学三年级文化大
革命爆发,我的父母被革命去了。我父亲还没有获 得解放,我便高中毕业下了农村。那
时候我17岁。此后,我从农村走 进医学院,从医院走进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中文系走进
武汉市文联。 至今,就再也没有真正回到父母的家里。事实上我与我的父母是比较陌生
的。
当知青的时候,我跟父母通信,基本上是逢年过节问候平安。我 写道:我很好,你
们好吗?希望保重身体。我父亲的回信则写得比报 纸的社论还教导人和鼓舞人,他们希
望我好好学习,将来接好革命的 班。我们的通信从来不写私人的事情和家庭琐事。我们
已经习惯这样。
后来,我上了医学院。不久,我父亲来信说他平反了,他很高兴。 我们全家都很高
兴。但是我们没有举行任何庆祝仪式。等待了十年的 高兴毕竟令人疲惫。我父亲没有再
出来工作,他不肯再做官员了。他 不做就不做了。我不会追问他为什么。但是我父亲仍
然非常关心时事 政治,关注国家的发展,整天读书看报,忧国忧民。与我谈话,就首
先要问我是否在积极要求进步,是否写了入党申请书。听了我“没有” 的回答之后,我
父亲就会教导我。他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无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信仰。我
父亲的光荣以及委屈,他从来都不 会诉说的,他只是诉说他的信仰。在这一点上,他显
得是那么超凡脱 俗。我尊重我父母的信仰和选择,我回避争论。
每天都要收到大堆的报刊杂志,足够我父亲翻阅的。我母亲主要 是锻炼身体,营养
配餐,经常到股市看看。我的工作与他们的生活是 两条平行线,永不接轨。我尽最大的
努力不把他们搅和到我的生活中 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谈我的工作。他们对我的小说
不做什么评论, 似乎也不大看我写的东西。我们习惯这样了。我们还是不谈私人的事
情和家庭琐事,也不谈我的工作。我知道他们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待遇, 但愿在他们的晚
年,安静和安祥的生活能给予他们补偿。
婚姻与孩子:这是我自己的私事,不想多说, 我想拥有自己私密的小花园
我的女儿读小学。她各方面发展都很匀衡,数学、音乐和绘画都 不错,不像我小时
候,只对文字敏感,别的都不行。我们不太管她, 不为她设计发展计划,不要求她上各
种校外的培优班、竞赛班和特长 班。她自己喜欢钢琴。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基本都是自
理。我连她的 作业都很少检查。只是她一回家叫嚷肚子饿了,我就写不下去了,我 就
要赶紧为她做菜。她经常表扬我说:只有妈妈做的菜,我才吃得最 香。我是这么想的,
我应该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经常谈心和聊 天,我会告诉她我的很多人生体会和经
验。她总是听得很入神。她现 在已经可以参与我们大人谈论文学和社会新闻。谢天谢地
,到目前为 止,她还能够应付学校的任务,没有感到太重的压力,没有写作业写 到深
夜。总之,我是要尽量解放我的孩子的,我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和 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我和女儿外出的时候,如果有读者认出了我,她就会歪过头来, 一脸坏笑,说:咦
!成了明星咧!今天晚上是不是应该请我吃一顿饭 呢?
有时候,我出版的样书到了,她也会真假难辨地要求我:能不能 给我的朋友签一本
,这样,我的朋友就可以炫耀炫耀了。
我知道她是在调侃我,但我很喜欢,她和我的小时候不一样了! 她和我之间的关系
与我和我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了!女儿是我与现实生 活的一条亲密纽带。生儿育女是作家
贴近现实、感受现实的最直接途 径。我为我的职业而感谢我的女儿。具体的事情就不一
一絮叨了。总 之,对于我这么一个具有强烈逃避倾向的人来说,是女儿让我坚持了 在
现实生活中的搏斗。我因此而受益匪浅。我丈夫是一个值得信赖的 人。至少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是一对不错的夫妻。他的优点是人品方 正,喜好读书,知识广泛,寡言少语—
—除了与我聊起来没完之外。
我这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他把我看得重要,喜欢我的作品, 我就觉得自
己很有价值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也就很自在了。最关 键的,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曲
折,我们始终可以清晰地理解对方的各 种思想,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样的男女,
至少应该成为好朋友。 十几年的夫妻,磨合的结果看来还不错,这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
事情。 今天我们家庭的生活令人安心和愉快,我心里对他充满了谢意。当然, 我不想
人为地加固婚姻关系,也不想把自己的婚姻无限美化。婚姻是 缘分,该尽就尽,该散就
散,该白头到老的就会白头到老。任其自然 吧。对于丈夫,对于这么一个与我朝夕相处
的男人,我希望我能够使 他感到轻松和快乐。我还希望他感到我的孤独、弱小和可怜,
从而激 发他对我的疼爱之情。现在的状况是,他的确有一点可怜我。
(摘自《华夏》改刊第9期,池莉文。)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