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大熊),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海洋学专家冯示祚院士访谈录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Aug 15 21:27:26 1998), 转信
冯示祚院士,1937年生于天津,1956--196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青岛海洋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院士长期以来从事浅海海洋动力学研究,他和他领导的海洋科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在风--波--流综合研究以及风暴潮预报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确
立的风暴潮方程,在国内外多次风暴潮预报及分析中得到验证。
暑假的一天,我见到了冯院士。校友见面,当然很高兴。我们谈起了我们的母校--
清华,清华的风景,清华的生活……话题也就从这里展开了。
“我是1956年入学的,流体力学专业。那时候我们是6年制本科,不象别的学校,
本科只有4年--直到今天,我们这些人在长工资啦,评职称上面还要受影响。1962年毕
业。我那时候成分不太好,来到青岛,参加青岛海洋大学--当时叫做山东海洋学院(前
身是山东大学海洋系)的建设。当时海洋大学刚刚成立,就被确定为全国十大重点高校
之一--当然是其中最小的--可见国家当时对海洋科学的重视和信心。
“其实说起来很惭愧,因为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
革命,一生中最好的十年,就这样搭进去了。直到77年,我而立之年以后,才做了那么
一点点工作。现在想起来也很好笑--我们家去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的称号,
因为从我的祖父到我开始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出了43位教育工作者,就这样一个教育
世家,当时被叫做‘资产阶级黑窝’。
“如果说我现在之所以能取得那么一点点可以叫做成绩的东西的话,我想是因为遇
到了一些好老师,特别是我们的老学长,我们中国海洋科学和海洋学教育的奠基人,清
华1937届学长赫崇本教授。赫老当时是海洋大学的教务长,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非常关
心,我们上的课他都要去听。赫老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我觉得其中最大的一点,是他对
中国人民和国家是非常重视的。赫老一生科研方面成就不是很大,因为他把自己毕生的
精力,都放到了培养中国海洋科学的科研队伍上面了。他甘为人梯,指导的研究生论文
从来不在上面签字。文革期间,我有幸和赫老一起被关在‘准牛棚’里。那是一间磨房,
冬天极冷,好心的老乡给我们生火,我们都不敢,怕连累了人家。就在那种情况下,我
和赫老结成了忘年交。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