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x (是放弃,还是继续?), 信区: feeling
标  题: 家乡的水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Mar 26 21:42:38 2001), 转信

水是家乡的眼睛,家乡美,离不了水。
  家乡的水曾经是那样的柔美,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亲,那样的令人神往。它的芳
名就让人陶醉:荷花沟;后院沟;养池沟;东花定;南北亭——
  村东的俩个大池塘,一南一北,成丁字型。传说某位神仙途径本村,被村民们挑泥
挖河的精神所感动,就从九宵间投下一个大葫芦。从此,每当五月六月,荷叶碧波,相
映成辉;七月八月,荷花争艳,香飘十里。人问把荷叶长得特别肥大的南桥叫荷大沟,
把荷花开的密密层层的北炕叫荷花沟。
  相传我村前清时是一个繁华的大宅院。村北是一个长里许后花院,护院的是一条小
河,名曰后院沟。河的东端与和花沟相通,连结的一段叫荷花定。五六十年代,这河是
乡亲们丰富餐桌的“天池”。冬天,一根长竿着网兜在水里梳来梳去,小鱼呆虾也就来
到餐桌上了。入夏,水寒不那么刺骨了,乡亲们就喜欢下河拷鱼。用泥筑堰,随便拦住
那一段,把水用户斗拷干,有的是鱼;虾;蟹;还有黄鳝;河鳗;螺丝;河蚌;碰巧了
还有乌龟和甲鱼。
  家乡的水不仅栽荷;种菱;还养鱼。村南有两大池塘,象一双并放着的鞋子,鞋头
朝着荷花沟,水面均在十亩以上,水深处足有一丈,是放养家鱼的绝佳处。祖宗们依据
它的功能取名叫南养池;北养池。从互助合作起的二十年间,养池沟的功能一直未变。
每当春节来临,水干鱼起,村中那一家不分上五六十斤青鲢白鲫。北养池水清泥硬,离
村又近,还是游泳的好地坊。暑热的中午傍晚,工前饭后,差不多全村的男人多下河游
泳。水喧鱼跃,身舒意畅。孔圣人将“冠者五六人,统者六七人,浴乎斤,风乎舞雩,
咏而归。”视为人类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全村的男子“浴于北养池”也是实实在在的
乐事。
  养鱼要管理,管理者要安身。因此在南北养池的西首,曾建了古色古香的两只亭子
。两只亭子之间,有一段南北的浅水相连。亭子后来被兵火焚毁,但那美丽的名字却留
了下来。直到今天,那一段浅河仍叫南北亭。
  养鱼池需换水。勤劳聪明的乡亲们就在村西挖了条池浜。池浜北达通潮的湄浦河,
南连南北养池沟,腰接后院沟,这样一个五六十户得江南水村,就完完全全地被水淮抱
了,池浜不仅仅是家乡水主动脉,通潮活水全靠它,而且还能航船。五六吨的载重船能
进能出,七八吨的候着大水汛也能拉进来,可是今天的池浜已成了臭水沟了。去年回村
,听说是非疏浚不可了。不知下文如何。池浜一旦不通潮水,全村的水便少了活气,岂
不太遗憾。
  家乡的水啊!何时再种上碧荷青菱,何时再跃起红鲤白鲢,何实在让人击水畅泳,
何时再让人留连往返,这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奢望!
  水是家乡的眼睛,眼睛在注视着我们。 


--
           寻觅一场不知结局的缘分
           也许结局将是流星
           瞬间的美丽
           却给了记忆的底片一个不可磨灭的
           斑痕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