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远航),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江南六日(1)--风雨钟山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May 20 14:06:53 2000), 转信

    4月29日  南京

    28日晚上, 我背着沉重的背包, 踏上了驶向江南的列车.南京是我江南行的第
一站. 
    我小时候在南京住过半年, 我深爱着这个城市. 我喜欢那高大的法国梧桐掩映
下的街道, 我喜欢那碧波荡漾的玄武湖, 我喜欢那高耸的鼓楼和巍巍中山陵.
    到达南京的时间是早上, 天上飘着小雨, 薄雾笼罩着这座熟悉的城市. 广场上
是悠闲的人们, 古城睁开了它的睡眼.
    南京城的历史, 大概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 当年吴王在此建城, 发现这里钟
山虎踞, 长江龙盘, 王气甚重. 为了防止这里出现新的君主, 吴王埋三尺金人于
钟山, 企图镇住南京. "金陵"一名由此得来. 然而, 南京却没有因此而"金陵王
气黯然收", 而是成为六朝都城, 绵延数百年. 而南京城的中轴线, 自三国起到明
清, 丝毫未动, 堪称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南京大学位于南京市的中心位置, 校园很小, 洋溢着江南园林的情调. 因为
校园面积小, 所以整个校园的一木一石的布局, 都是颇显功力. 古老的建筑, 极
少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古朴而有风韵. 沿着曲折的石子小路, 踩着"苔痕上阶绿"
的楼梯和圆形的穹门踏进南大图书馆. 宽大的红木阅览桌, 沿着走廊和大厅随意
摆放, 顶上泻下温柔的灯光. 我悄悄的退出, 惟恐打扰了这里的宁静和安详.
    下午, 我来到了当年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整个府邸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
池塘, 水榭, 长廊, 斗拱, 一切安排的恰到好处. 
    夫子庙的小吃堪称南京一绝. 小吃的品种很丰富, 用小碟盛装, 一道接一道,
让人目不暇接. 一顿饭下来, 面前就是20几个小碟子小碗. 可是我对"吃"没什么
研究, 感觉南京的小吃大概是南北过渡的一种类型. 对于北方人来说, 应该会很
适应这种口味的.
    吃完饭的时候, 天已经黑下来了. 秦淮河两岸燃起了灯光. 我支起三脚架,
打开相机的B门, 拍了几张. 后来冲洗出来之后, 感觉还不错.


    4月30日

    南京饭店的Morning Call很准时, 6点整, 一分都不差. 在学校养成了睡懒觉
的习惯, 很不情愿的起来. 拉开窗帘, 是明媚的阳光, 天已经转晴了.
    中山陵大概是每一个到南京的人都会去参拜的, 这里代表的, 是一个时代的
精神. 中山陵的设计者, 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吕彦直先生. 建筑师的
故事, 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 然而这座巍峨的建筑, 正是建筑师活着的纪念碑.
    中山陵的设计, 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的飞檐, 牌坊, 以及
代表古希腊传统的大理石柱, 是近代中国建筑先行者探索的结果. 沿着石阶前行,
肃穆的气氛顿时笼罩着周围----我突然想起了宋平在<<蒋介石传>>中描写的孙先生
下葬时的场面.
    祭堂中安放着先生的墓冢. 里面禁止拍照, 所以只好在外面拍了一些. 一个星
期前, 香港的朋友跟我讲, 近年来中山先生的传记纷纷出现, 作者很多是声称当年
跟先生有过关系的女人----文汇报说是"一个国父入土, 无数国母出土". 记得以前
看黄兴的回忆文章, 说中山先生声称, 自己"第一位的事业是革命, 第二位的事业
是女人". 这些东西的可信度如何难以定论, 不过我觉得, 孙先生的伟大之处, 正
是他把革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而这个, 已经很不容易了.
    沿山路下去, 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地. 路途中间的紫霞湖, 据说是当年
蒋介石为自己选择的墓地----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功勋比孙先生低, 但是比朱元璋要
高那么一点点. 只可惜落了个兵败逃离, 终老阳明山的结果.
    明孝陵的游人很少, 长长的墓道上空无一人. Muller在拍照的时候没有注意脚
下, 按快门的时候不小心被栏杆绊倒, 胳膊上被石头划了个大口子----胶片上也留
下了一张很富有动感的照片. hehe...
    得出去干活了, 先写到这里. :-P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