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ar (夸父), 信区: feeling
标  题: 第五章 第三次留学潮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15 15:49:04 2001), 转信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新中国向全世界庄严

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可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那块土地上,去不了别的

方。
    1978年底,当邓小平再一次打开中国大门时,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
界,
已经隔绝了将近三十年。中国人如同从一场昏梦中醒来,睁开眼,张望着外面全新的世
界。
    1978年底,当首批中国留学生赴美的消息见诸报端之时,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真
正意
识到这件事情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他们个人生活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那时,对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说,“留学”这件事压根儿就没在他们的梦中出

过。“外国”,如同天堂和地狱一样遥远,属于同他们的生活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世界

    最早被派出国的留学生都是被“挑选”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公费生,绝大部分是
访问
学者,少部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许多访问学者来说,出国留学,如同是一项组织安
排。
为此,他们即使不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至少也得感谢命运的关照。对研究生和本科生

说,他们大多必须经过考场上的竞争。不少人之所以能被选中,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高考
或研
究生考试的成绩优异,特别是外语成绩好。
    在当时整个出国过程中,个人选择的余地是很小的——“一切听从党安排”。一个
30
岁的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的归国留学生说,他当年报考研究生时,本没指望能够出国
。但
他报考的专业有两个出国名额。他考得很好,特别是英语成绩非常出色,而且,他在报
考表
格中“是否报考出国留学生”的那一栏里划了那么一道,结果被选为“出国预备生”。
他没
能继续学他的英语,而是被送到大连外语学院去从头学日文,后被派到日本留学。留学
几年
后,他那满口美音的英语已经变成一口流利的日本话了。
    到了80年代初,有关派遣留学生的消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但仍
然不
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出国梦”的。出国留学仍然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一些幸运的名
牌大
学高材生的事情。
    将社会和人心真正搅动起来的是自费留学的开放。
    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

示”,并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是当时中国政府在实行“对外开
放”
政策中所迈出的最大胆的一步。
    据说,几乎在1978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的同时,就已经有人自费出国留学
了,
只是至今还没有事实和数据支持这一说法。根据美方统计,美国驻华使馆1979年一
年里
共签发了523个F-1签证;中国官方在1981年初转发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

示”报告中也承认:“去年以来,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日益增多”。,据《中国教
育年
鉴》,1980年一年,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已多达三四千人。但是,尽管如此,在1
98
1年以前,自费留学的办理仍然需要一定的“特殊照顾”。一些人为了办理自费留学的

续,不时需要进京活动,走访主管领导。
    自费留学的开放,则一下子将国门向所有人打开了。无数中国青年第一次在自己生
活里
发现了一个梦想——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梦想。
    在短短几年中,随着中国人的“留学意识”的提高,“出国潮”很快就由古井微澜
变成
了沧海巨波。1983年,自费留学人数仅有一千多;三年后,即1986年,数字增
长了
十倍,自费留学的人数达到一万多;又过了一年,到了1987年,又翻了十倍,自费
留学
的人数骤然突破了十万大关。一时间,无论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有没有海外关系,想
不想
继续学习,都开始琢磨起“留学”来了。
    如果说,“文革”中的那一代人是在一场又一场“运动”中磨练出来的话,那么,
“文
革”后的那一代人则是在一场又一场“热”中成长起来的。先有“文学热”,然后是“
从政
热”、“经商热”、“竞选热”、“美学热”、“文化热”、“签名热”。……此起彼
伏,
时消时长。这期间,“出国热”历久不衰。
    对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出国留学是一场充满诱惑的挑战,一次对自我价值的检验和
一个
真正改变自己生活的机遇。
    那时的中国社会没有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那里没有政治可投入,没有
财富
可追求,没有可供精神自由驰骋的疆场,甚至在私生活中也没有一方不受侵犯的个人领
地。
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年轻人需要学会的不是全力奋斗,而是耐心等待。至于等待的是什

呢?谁也说不清楚。
    那时,年轻一辈见面打招呼,总是这样两句:“活得怎么样?”“没劲儿。”
    于是,出国便成了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线亮光。尽管“出国
梦”
最终有可能由一场美梦变成一场噩梦,但它的确给一代中国青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活
希望
和奋斗动力,并使他们在生活中有了一点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
    在出国留学的动机上,每个人或许不尽相同——有人是志向高远,有人因怀才不遇
;有
人嫌挣钱太少,有人为婚姻不幸。而出国对每一个人也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可能是
为国
争光或是为个人发展,可能是追求金钱享受或是争取言论自由,甚至也许只是为了多生
一个
孩子。但是,无论人生追求是什么,出国留学在那时总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在生活中什
么追
求也没有,出国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一个不甘心整天瞎混日子的朋友
曾感
叹说:“不管怎么说,出国总算件事吧!”。
    一旦下决心踏上“出国之路”,人就会感到自己过去无聊空虚的生活马上变得紧张
充实
起来:不再有时间忧国忧民,抨击时政;也没工夫牢骚满腹,埋怨领导;更不计较奖金
、职
称和大家对你的看法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似乎都一下子比旁人高了许多。
    80年代末,北京街头两个熟人见面时,最常听到的对话已经变成:“嘿,出国的
事儿
怎么样了?…“正办着呢!”


--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