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ar (夸父), 信区: feeling
标  题: 第六章 生命之剑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15 15:49:29 2001), 转信


    出国留学之路,犹如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中间,有四渡赤水,有雪山草地,也有围
追堵
截。途中,有人会倒下,有人会脱队,有人会动摇,只有少数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人
才能
最终走到目的地。
    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则是学外语。
    “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这是马克思的语录,人们在文化大革命时就已熟
知,
但真正领会其深刻含义大概还是在80年代以后。
    中国的外语教学在“文革”中几乎完全停止。到了“文革”后期,为了“反帝反修
”的
需要,才又逐渐地恢复起来。我在小学先是为了“反帝”学英语;到了初中,又为了“

修”而改学俄语;上了高中,又改回来重学英文。我至今还记得在小学学的、后来一直
没有
机会用的两个英文句子:ChairmanMaoisourredcommande
r。
Wearehislittleredguards。(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我们
是毛
主席的红小兵。)
    80年代开放之初,中国青年的外语水平普遍有限。大学时的一件轶事:一个女同
学在
食堂吃完饭,推门出去的时候,碰撞到了一个正要从外面推门进来的男同学,于是万分
抱歉
地说了声:“ThankYou.”(谢谢!)让门外的小伙子捂着被撞疼了的头回味了许久。在

国考试的考场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临考只有几分钟了,还有人抱着《广播

语》在临阵磨枪呢。在美国,一个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当年参加出国研究
生统
考时,英语考了高分。不过,那多半靠运气,因为英文试题是翻译恩格斯论《城市姑娘
》的
一封信,他英文读起来虽有不少力不从心之处,但对马列原著的中文译本却颇为熟悉,
于是
临场发挥得格外好。
    想出国留学,就先要学外语,像清朝官员那样带着个翻译去留学的时代毕竟过去了

    于是,外语真的一下子成了一代中国青年实实在在的“人生斗争的武器”了。举国

下,大江南北,年轻人学外语的热情迅速高涨,而且变得无法遏制,我当年工作过的报
社里
的一位想出国留学的同事说,上班时,要少用点脑子,留着脑子回家背外语单词。
    1989年4月,在出国前,我报名参加了一家名叫“光华”的外语补习学校的“
托福
强化班”。学校设在西城区的一所中学里,利用晚间空闲的校舍开课。
    我的课是在周二、周四,晚上七点到九点。学期两个半月,学费150元。同时,
学校
还开有其它班,像什么“语法精修班”、“高级会话班”、“商业英语班”。学校广告
上吸
引我的是:“由留美硕士、美籍人士授课”。
    我的班共有二三十人。同学之间互不相识,也互不搭话。每个人都知道,虽然来自
五湖
四海,但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出国留学而走到一起来的。
    上了两次课,笔记记了三页,学校负责教学的那位老职工来到班上,宣布换教师。

    新来的老师是一位叫贝尔的美国小伙子,黄头发,蓝眼睛,看上去不到20岁。他
来自
美国的密歇根州,像许多美国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以后,开始周游世界,一边漫游,
一边
教英文。
    新老师的英文自然是完美无缺了,只是他那时大概还根本没听说过“托福”什么的

    第一天上课,他坐在讲台上,告诉大家他准备教大家一些真正的英语。当然,没有
人能
怀疑这一点。不过,贝尔的课有意思的倒不是英语,而是他本人在中国的一些感受。他
说,
他有时不理解中国人。一天早上,他骑车从东大桥上过,看到一个女人坐在地上哭,很
多人
围在旁边看。使他奇怪的是,所有的人只是围观,可没有人上去问一声:怎么回事?需
要不
需要什么帮助?他说在美国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理由是,你要是好心或好奇,你就应
该上
前去问一问;你要是不想管,就赶紧走,别站那儿围观。
    一个多月以后,我的外语“强化”过程因“六·四”事件而中断。
    令人惊奇的是,7月初,当北京的秩序稍一恢复,这所外语补习学校就顽强地复了
课。
可惜,当时没有一个外国记者注意到这一显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变”的最早迹象。








--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