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ar (夸父), 信区: feeling
标  题: 第十六章 “围城”现象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15 15:54:10 2001), 转信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位作家对“留了洋”的知识分子持有深刻的批判态度。
一位
是鲁迅,一位是钱钟书。
    鲁迅小说和杂文的讽刺锋芒尽管主要是指向旧式的传统知识分子,但他在《阿Q正传

里塑造了不朽的“假洋鬼子”的形象,让人看到被殖民文化所扭曲的一些中国人的灵魂

    相比之下,钱钟书嘲笑的主要是新式的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小说《围城》借一群
真假
留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学”的经历有时也无法改变中国人人性中的卑微和琐碎

    今天,“假洋鬼子”已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人自鉴的一面镜子。但是,很少有人意

到,长期海外留学生活,不但有可能使人变成“假洋鬼子”,而且还有可能使人陷入精
神上
的“围城”。
    这种“围城现象”在中国留学生中间并不罕见。一些留学生身上有时会令人吃惊地
表现
出来日益狭隘、无聊和空虚的倾向,而这种精神倾向往往又混杂在一种不切实际的良好
自我
感觉之中。
    也许因为生活过于平淡,一些留学生常常喜欢在电脑网络上挑起争论。争论往往是
从一
些很小的事情开始,但双方很快就会“上纲上线”到政治高度,争得热火朝天,斗志昂
扬。
在电脑网络上读这些争论,有时就好像是“文革”时读大字报似的,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留学生中出现“围城现象”有许多原因。
    首先,留学生常常滞留在自己的旧日印象里。
    每一个留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出国留学的。8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

的“中国”就是80年代初时的中国;90年代初出国留学的,脑子里的已经是90年代时的

中国了。这种留学生头脑里下意识保留着的印象在出国后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使他们
对中
国社会不断变化着的现状往往变得越来越隔膜。而留学生自己又很难意识到自己头脑里

“中国”是建立在旧日的印象上。一个1992年出国的23岁的留学生在和早几年出国的老

代留学生接触后曾感慨说,这些老留学生对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不了解了,总以为中国
现在
还是他们在的时候那个样子呢。“我跟他们说,中国全变了。可他们就是不信。”这些
年,
许多在外多年的留学生往往是回国探亲时才真正受到震动,对国内的变化感慨万千。一

1984年出国的32岁的医学院博士生在1993年回国转了一圈,颇受刺激,回来逢人便讲,

如今留学生回国,是说话洋气,穿着土气,化钱小气。
    留学生头脑里所保留的“祖国”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在海外的思想倾向
和生
活态度。当他们头脑里的“祖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了差距之时,留学生的思想,特别
是在
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上,时常会出现保守倾向。一些留学生,或是用一种老调子谈论中国
的一
些过时问题,或是以一种不屑的态度抨击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现象,却很少会想到落在
时代
后面的可能是自己。就像当年海外老华侨更崇尚传统道德一样,一些生活在西方现代社
会里
的留学生有时在思想上远不及国内新一代青年来得开放。
    其次,留学生往往封闭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
    走向世界,固然浪漫,但走出去之后,毕竟还要落脚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实际
上,
大部分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生活圈子部很狭小。他们常常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几年。每
天在
校园里见到的就是那儿个人,说的就是那几句话,甚至买东西,去的就是那几家商店。
过年
过节,也就是几家互相认识的中国同学之间请来请去。好几年的圣诞节,我都是在不同
的留
学生家里和几个相同的中国同学一起过的。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大家聚在一起时所说的
话,
许多都是上一年说过的了。只是说的人忘记自己过去已经说过了,而听的人也不记得自
己以
前是否听到过。
    生活的单调难免会引起精神的空虚。一些留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越来越琐碎,每天感
兴趣
的不外乎在哪里有便宜东西,谁挣了多少钱,还有就是怎样申请“绿卡”。而且,因为

聊,相互之间——特别是在陪读的太太们之间——闲话也格外多。有时,连人家或自家
卧房
的私事也会被当做故事传来传去。
    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生活环境的狭小。美国发达的通讯技术有时会
使人
产生一种虚假的“参预感”。打开电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发生的事件,都能在屏
幕上
迅速看到。这种虚假的“参预感”常常使人忘记自己与现实社会实际的隔绝。
    第三,也是更致命的,有的留学生总是陶醉在良好的自我感觉里。
    由于出国留学竞争激烈,对不少出了国的人来说,能够出去留学本身就是一项颇可
骄人
的成就。更有的留学生将东西方社会在科技、文化的巨大差距,自然而然地转化成自己
与尚
未能有机会出来的同胞之间的精神差距,进而充满了一种难以掩饰的“优越感”。
    出于这种心态,一些留学生一方面在国外过着颇为庸碌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总觉得
自己
精神上高国内同胞一等。于是,自己陷入极端无聊之中而毫不自觉。有人甚至将种种国
外俗
气都当作海外高雅来学,洋洋自得地当起“外国小市民”来了。
    这一代留学生中能不能出“巨人”,取决于许多因素。不过,一个人,无论是在国
内还
是在国外,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大概总是要有点追求和进取的精神。如果一代充满梦想
、满
怀抱负、历经磨难的留学生,到头来,变成安于温饱、甘于平庸、无所作为之辈的话,
那将
是留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留学事业的最大悲剧。








--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