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ar (夸父), 信区: feeling
标 题: 第二十一章 中国梦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Apr 15 15:56:23 2001), 转信
说到底,今后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志愿回国的
留学
人员,无论志向大小,大概都是为了能有所作为才回来。尽管归国留学人员身上容易有
一种
自视过高的倾向,但考虑到中国目前普遍低下的教育程度,所有在国外正规大学里受过
训练
的人都可视为某种“专业人才”。要知道,中国最多的是人口,最缺的是人才。
留学生回国后面临的所有问题实际上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这一切只有随着中
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才可能真正有所改变。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个人自由,从而使
僵硬
的社会体制进一步松动;同时,商业竞争必然会导致人才争夺,从而使人才在社会上真
正得
到重视。只有到那时,留学人员回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应该说,
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向人们展现出这种前景。
不过,那将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许多归国留学生或许会
白白
地耗费掉自己的青春、才华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这是目前大多数留学生害怕回国的
主要
原因之一。
那么,这一代留学生难道只能等待吗?就留学本来的意义来说,留学生的使命是推
动中
国的变化,而不是等待中国的变化。不然,他们的青春、才华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可能
会在
海外以另一种方式浪费掉。
让我们再次回到容闳,他回国后的经历或许能给人一些启示。
1855年夏天,容闳在广东登岸,其后在那里居住了六个月。就在这期间,他目睹了
一
场血淋淋的大屠杀。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广东亦有人起而响应,但立即遭到两广总
督叶
名琛的血腥镇压。仅在那一夏天,就有七万多人惨遭屠杀,其中包括许多无辜之人。容
闳的
住所离刑场不远,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记述了自己在那里亲眼看到的惨象:“场内血流成
河。
路两旁到处都是无头之尸,高高堆积,等着被运走去掩埋……因一时无处掩埋那么多的
尸
体,尸体就一直暴露在烈日曝晒之下。盛夏温度高达华氏90度,有时更高。半径有两千
英
尺之长的刑场内,充满了有毒的气味……”
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景象,容闳内心深受刺激。满清政府的暴行使他感到革命所具有
的合
理性。他的同情之心完全转向了太平天国,并说自己几乎想立即起而响应,投身起义。
1859年秋天,容闳利用机会进入了江南一带太平天国控制区。他想亲自接触一下太
平
军,看看他们是否代表着中国的新希望。在南京,容闳见到了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王干]
——
当时太平天国阵营中最具现代知识和对外部世界最有了解的人物。容闳向他献上了有关
军
事、政治、经济、教育的七条建议,并表示如果太平天国对这些建议有兴趣的话,他愿
为太
平天国效力。几天后,在被告知他的建议一时还无法实行的同时,容闳收到了一个小布
包,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刻有他名字和一个“义”字的长方形木印。原来他已被封了一个
四品
爵位。这一切使容闳有些哭笑不得,也使得他怀疑起太平天国最终能否成功。
从个人角度来说,容闳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他带着梦想回国,并为这些梦想
的实
现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最后却看着自己所有的梦想一个个破灭。当然,这充满悲剧
色彩
的人生显然与容闳回国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特别艰难的道路有关。一个有趣的对比是,
当年
与容闳同船去美后来转到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的黄宽,回国后,在南方行医,一直过
着安
稳殷实的生活。
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容闳并不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毕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
中国
的历史。他凭借个人的努力,推动并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两件大事:一是为中国引进了
现代
制造工业,即江南制造局的创办;一是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即留学生
的派
遣。特别是后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容闳说过,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些事,必须是一个梦想者。但作为一个梦想者,在实
现自
己梦想的过程中,容闳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容闳是带着改变中国的梦想回国,但并没幻想着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改变中国。西
方的
教育使容闳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在他的梦想背后,是一项项具体的计划:工厂设立、
留学
生派遣、银行创办、铁路建设。他知道自己的梦想也许难以完全实现,但这些具体计划
的实
施,会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一点点地进步。
而且,容闳深知梦想并不可能仍以梦想的方式来实现。他身上没有中国传统士大夫
的
“清流”习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尝试了种种方法,从经商一直到游说。结识曾
国藩
可以说为他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会。容闳一生作出的两大业绩,都是在这位当时最有权
势而
死后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容闳回国之初在广东所目睹的屠杀场面,曾使他一度倾向革命,相信靠激烈的政治
手段
可以迅速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为此,他对当时的太平天国寄予厚望。
但是,在探访太平军的南京之行后,容闳在对太平军感到失望之余,对革命却有了
更深
刻的认识。他说:“造反和革命在中国向来不是一种新奇或稀罕的事情。中国历史上至
少有
二十四个朝代,也就有那么多的造反和革命。……革命仅仅意味着政府的易人,而没有
任何
体制和原则上的改变。”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许多革命,就像古埃及石像一样,充满了神秘的两面性:一
方面
具有正义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破坏性。而且,革命往往突然爆发,又突然消亡,在历
史上
留不下什么痕迹。太平天国就是一例。
出于这种认识,容闳更加坚信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才是中国日后复兴的真正希望。
他为
自己在革命之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是,在当年120名留美幼童中,几乎没有人参加后来孙中山领
导
的辛亥革命。他们大部分成为专业人才,其中在铁路、电信、矿业任工程师的有39人,
在
海军中服役的有18人,外交部和其它政府部门任职的有15人,在教育、卫生界服务的有
10人,在新闻界的有2人,在海关工作的有2人,另有7人经商。
日后,在人数最多的留美学生中,也少有人投身到后来一系列的政治革命中。他们
大都
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学者、教授。这些留学生作出的贡献可以说为今日中国的进步奠
定了
最为坚实的基础。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被一个强国梦所缠绕。这个梦虽几经破碎,却从未因领袖的变
换、
政权的更替、政党的兴衰和社会的巨变而破灭。为了这个梦,一个民族不惜变法、造反
、革
命、内战,尝试了几乎一切可以尝试的手段;为了这个梦,一代代人甘愿毁家、赴难、
流
血、捐躯,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价。
在这种种的努力中,包括着一代代留学生的派遣。
对中国而言,派遣留学生从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是一个民族的忍
辱负
重、发愤图强——这是今天的留学生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想法是很中国式的,听起来好像留学生不但要肩负着历史的重托,而且还必须充
满自
我牺牲精神。不过,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爱国”支撑了一个
民族
的精神,使百年来因贫弱而饱受欺凌的中国终于在20世纪末叶看到了下一个世纪的曙光
。
下一个世纪,中国人也许会有新的观念。不过,对于这一代留学生来说,他们必须
面对
这个时代。因此,远游之后,要紧的是赶回来种自己的园地。
--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