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远航),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江南六日(2)--无锡, 充满温情和水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May 20 17:09:45 2000), 转信
4月30日 无锡
到达无锡的时候, 已经是傍晚了. 昏昏然的下了车(因为在车上睡了一路),
拖着包爬上湖滨饭店的6楼. 打开门, 我的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窗外就是太
湖! 怪不得走廊这边的房间要比对面的要贵200 RMB/day啊.
夕阳的余辉还没散尽, 粼粼的湖面上倒映着群山. 近处, 是亭台水榭, 掩
映在绿树丛中. 我连忙抓起相机拍了几张----可惜后来从杭州上火车前安检时
忘了把胶卷从包里取出来, 胶片冲洗出来以后稍微有点雾化.
晚上在底楼宴会厅吃饭, 号称"山明水秀乾隆宴", 据说上的菜都是当年乾
龙下江南时吃过的名菜. 造型很别致, 象土豆泥刻的龙啦什么的, 而且所有的
菜都有一个诗一样的名字. 可惜当时光顾着吃了, 印象最深的是无锡的酱排骨.
一群饿狼争抢排骨的时候, 我抄起数码相机抓下了这个镜头, 很恐怖的说, 呵
呵...
关于无锡这个名字的来历, 主流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好象是说当年无
锡的锡山是盛产锡的, 在青铜时代, 锡是做合金的重要东东啦, 所以大家都来
争抢, 战乱不止, 后来锡开采完了, 无锡城就成了一个很荒凉的地方. 直到秦
统一六国, 大将蒙恬(?)率军征吴路过此地. 在起灶做饭时, 士兵挖出了一块石
碑, 上书"有锡争, 天下兵; 无锡宁, 天下清". 蒙恬看后, 有感于此, 遂命名
此地为"无锡".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 当年泰伯(吴人的祖先)2600年前定都无锡,
吴国兴起. 后来伍子胥建立苏州城后, 吴国迁都姑苏, 无锡城迅速衰落, 成为
一片废墟. 无锡者, 乃"吴墟"之意也. 在我看来, 似乎第一种说法更可信一点.
5月1日
早上照例起来的很早, morning call不到5:30就响了, 然后就再也睡不着.
当年范蠡辅助越王吞并吴国后, 申请退休, 与西施来到无锡这个风光秀丽
的地方. 他们教当地人种稻养鱼, 深得当地人爱戴, 因此太湖边的一个小湖就
被命名为"蠡湖", 旁边他们的故居, 被称为"蠡园". 在房间窗外看到的, 实际
上是蠡园的一角, 相传为当年范蠡与西施泛舟之地.
太湖是无锡的骄傲, 而太湖最秀美的地方, 当属鼋头渚. 郭末若先生曾诗
云:"太湖绝佳处, 风光在鼋头". 那天风很大, 惊涛拍岸, 烟波浩淼, 很有气势.
岸边有一铜鼋, 据说把硬币抛到鼋背, 心愿就能实现. Muller也很虔诚的许了
个愿(hehe...具体内容略去7200字), 抛了一枚硬币上去.
无锡的寄畅园可以说是集江南园林之大成者.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七游寄畅园----最后一次临走的时候还回头浏览一遍. 它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
步步有景,处处风光的特色. 亭台小品, 相得益彰. 古怪的太湖石随处可见(据
说太湖石的特色叫做"透, 瘦, 露", hehe... 是不是跟现代时装有异曲同工之
妙呢?), 体现的是一种朴拙之美.
著名的二泉就在园子旁边. 透过古井, 仿佛可以看到清冷的月光, 仿佛可
以听的到那凄美的乐章.
在饭店里发现一本小小的宣传册, 扉页上书"无锡, 充满温情和水". 无锡
人跟我说, 这是无锡的旅游口号. 一天时间的走马观花, 看到的是柔美的湖光
山色, 听到的是动人的传说. 故以此来命名本篇日记. hehe...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