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雨巷, 林中路和山), 信区: feeling
标 题: 致:川西北的山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Dec 23 23:13:37 2000), 转信
亲爱的大山:
你好!
一场寒流,吹走了窗前白杨树最后的落叶。它们在风中飞舞,
好奇的在窗外张望,看我给你写信。
夜深了。我的脸贴在相机冰冷的机身上。轻柔的快门声激起
我无穷的遐想,我在底片上仔细的寻觅,寻觅着你匆匆的背影。
还记得临别的那个夜晚么?那个有些潮湿,些许凉意的夜晚。
我在你身边漫步,在林中路上漫步,从黄昏一直走到黎明。我轻
轻的走,我怕打扰了你的梦境。
我要离开了。走的时候,我对你说,我会给你写信。
你默然。
这沉默是如此的宽阔。它从我的小木屋延伸出去,它从沉沉
的黑夜延伸出去,它从广阔的天空延伸出去,它从我的脚下延伸
出去,从林中路延伸出去。生命在喧嚣中会窒息,灵魂在沉默中
醒来。沉默,是一种博大的力量。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
荡漾在山谷中,渐渐的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
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当我读到Alto Leopold的这段文字,心中总有一种悲凉的
感觉。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强者、弱者共存着的充满苦难和
对抗的世界。在这背后,还有比情感更为深沉的东西。我们在忧
虑中思考,我们在思考中沉默。
这种沉默只有大山自己才知道。也许Henry Thoreau说的好,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效于大国也。斧斤之伐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之从而牧
之,是以若彼之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
山之性也哉。”——《孟子》
哦,大山!没有比你更宽容的了。我发现我还有泪水在流淌,
我发现我还有笑容在飞扬。我在你身边漫步,趟过湍急的岷江水,
越过冷峻的青城山。我在你身边歌唱,和藏族姑娘们一起歌唱,
和跳荡的小溪流一起歌唱。我愿留在你的身边,我愿做林中路上
的一块青苔,我愿做水中的一根苇草,我愿做一滴水,从诺日朗
飞流直下——
就这样流动着,为了流动而流动。从雪山上,从山涧峡谷中,
滴答,滴答!汇成涓涓细流。流动之初是流动,流动之末也是流
动,流出江河万古,流出惊涛拍岸,流出海潮,如山一样的汹涌!
这是生命的旋律和节奏。
于是有了白天和黑夜。
于是有了一年四季。
当黎明再次降临,当林中路走到了尽头,当我重新回到小木
屋,我知道告别的时刻就要来临了。
一只硕大的松鼠在门口审视许久,只留下匆忙的脚步。
蜿蜒的小路啊,你带我走过河流,走过瀑布,给我留下无数
的焦点,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再多看你一眼,就要踏上归去的行程
了。
谁让我来去如此的匆匆呢。
再见,大山!
从此后,我将更加坚定的独行。
独行于这片天地。
我的森林曾是那样的绿。
我的小木屋曾是那样的静。
我的溪水曾是那样的清。
我说过要给你写信,我实现了我的诺言。
在这封信快要写完的时候,我收到了你的E-mail。你说山里
下雪了,封山了。我仿佛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林中
路上。
也许,在并不遥远的明天,我还会在这条路上与你相遇,也、
和我自己相遇。
那晶莹的白雪下面的,是我的足迹,是你的微笑,还是那生
命的清流?
Muller
2000年12月21日凌晨
--
法学院BBS: bbs.law.tsinghua.edu.cn
FTP站: 166.111.104.5
水木摄影板的根据地: ftp://166.111.104.5/incoming
Welcome.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