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now (醒悟*我要读研),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戏说网络文学(5)——年轻文学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Nov 11 12:10:31 2000), 转信
——来吧,年轻的,走向茁壮的时代
——《年轻的喝彩》
目前的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在网上活动的多为10多岁至30多岁的年轻
人,在对网络文学这个模糊概念加以使用的时候,无论你的解释是什么,
恐怕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就是网络文学即使没有概念、没有
相应的理论体系,但它在此时,是年轻的,因为写作者、传播者、阅读者
的主体是年轻的。
今天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一篇介绍八十年代网络写手的《你竟敢
如此年轻》,其中,赵亮晨的一段话很有意思:“70年代玩的80年代已经
没有机会玩,80年代玩的70年代正在玩。区别在于,他们正在变老,我们
正在变成熟。”这使我想起了张楚的另一首歌曲:“没人知道我们去哪儿,
你要寂寞就来参加。你还年轻,他们老了·····”这又是几年前的事?
多么短暂的人生!
网络之上,活力四射的写手群代替了满脸严肃的作家们,而且年轻这
个词语正在被生理年龄所垄断,心理年龄是一个日渐沦为笑话的概念。在
网络文学这个文学酒吧,环境正在变得如同古龙小说一般,中间不断涌现
出像小李飞刀一样的年轻快手。在舞池中央闪亮、赢得欢呼的人是体力与
活力都很好的年轻人,带来惊奇比舞技地道更重要,至少是一半对一半。
而且谁也不能说他们的智力比谁差。在文学迷宫中,年轻的更能坚持到找
到出口的一天,这正是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换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起到了一种无声而迅速的演变的催化剂的作
用,当然我也不否认其中有“四包肥”的作用,后者使我们吃到了味道寡
淡的猪肉和藐视季节的蔬菜。被恶炒的“70年代”在近期名声大噪之后,80
年代已经粉墨登场,而60年代及以前年代的,在网络上已经被尊称为“老
师”和“老同志”,即使不是消失,也已经成为评论家式的壁上观者。
(这只是对网络而言,老师们仍拥有传统媒体。)幸好90年代的还被高考
壁垒挡在“文学”之外。
当然,这个现象暂时还只在网络上发生。文学或者网络文学这个圈子
里的“年轻化”现象,其实是有趣的,它的背后又是时髦的话语权问题,
在70和80年代之间隐隐浮现的话语权归属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伪问题,——
至少现在是。比较一下双方的创作动机、表现方式、文体、题材等等,没
有明显的分野,关注的都是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东西,以年龄区分这些写
作,不是蓄意炒作就是蓄意愚蠢。在二者之间,反正我只觉得写作者才能
用年龄区分。
所以,网络文学在现实上是年轻的,无论是它自己还是活动于其间的
人;不过愚蠢的分类只会导致“谁比谁浮躁”这样的比赛。
--
不在寂寞中恋爱,就在寂寞中变态
要在寂寞中忍耐, 或在寂寞中等待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