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umsdock (微笑服务), 信区: feeling       
标  题: 梦回殷商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May 28 19:38:28 2004), 转信

梦回殷商

今年春天,参加彭林老师组织的"清华大学殷商文化考察团"来到安阳殷墟,一天多的
行程对于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实在太短,我宁愿把这段经历当成我跨越千年的一场梦

--题记

三千年是个多遥远的距离,是我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身为文明古国的一名臣民自居
,是我从小学会而且习惯了的事情。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让我
们无比自豪的文化瑰宝。但是我一直天真而且偏执地认为,一切成就都要放到相应地
历史阶段去考虑,换句话说,就是认为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一切,只是在当时看来是
出类拔萃的,而随着岁月变迁,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难免落伍或者显得简陋。这固
然没有什么错,毕竟这符合唯物主义螺旋上升的历史观,可是我还是太低估我们先人
的智慧和技艺了,所有的感慨,或许只能用"眼见为实"这四个字来形容。

直到现在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那次神奇的经历,那次与三千年历史的邂逅。青铜器是
这段岁月的见证者,就像看出来我满腹的狐疑一样,向我展示着它们的华贵和当时能
工巧匠的惊人技艺。正如彭林老师经常说的那样--"埋在地底下的文物要说话",尽管
这一切显得是那么偶然。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具,尽管有了铜绿的侵蚀,但是重见天日
的它们,纹饰依然清晰可辨。无论是从图案的表现力,布局的平衡,还有与器具功能
的结合,都显得无懈可击。衡量一件物品到底有没有价值,只要看它是不是用心做成
的就可以了。毫无疑问,这一件件精美的器皿,每一个花纹的走势,每一个装饰的比
例,都是当时工匠精益求精刻画出来的。我能看出来的,是它们形式上的完美和独特
,我还看不出来的,是在这中间工匠流露出来的情感和灵气,以及这件器皿以及工匠
们的故事,还有显赫一时的,希望归天之后还能使用这些器皿的人的故事。

尽管我用尽了所有挑剔的眼光上上下下地打量,但是我竟然找不出来任何在我偏见中
应该存在的,属于三千年前的简陋和缺陷。甚至,它们比我曾经见过的所有青铜器还
要精致、精美。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他们的年纪,我或许真的会认为这就是几年前,几
十年前的作品。尽管三千年的沧桑岁月显得那样的漫长,但是在我的眼中,这些器具
身上依然散发着一种生机和活力。我无法在它面前停留太久,我只是它们悠长生命的
一个过客,即使我用一生来陪伴它,依然显得那么短暂。我的偏执和狂妄相比之下实
在是太可笑,太渺小了。这匆匆的一瞥,已经足以给我一个深刻的,无法磨灭的记忆
,我是幸运的。虽然这次行程还去过很多地方,浏览了形形色色的古代遗址,但是对
于我来说,只是看到这些,我已经满足了。或许,我只是等那些青铜的,陌生的面孔
向我说一句话,告诉我,三千年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如果这是一场梦,那它真的是我做过的最美丽的一场。

而殷商,只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的一站。在它之后,才有春秋的百家争鸣,战国的诸
侯分立,汉朝的繁荣一统,唐朝的太平盛世……仅仅是三千年前的惊鸿一瞥已经让我
不知所措,那么后边那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我又怎么能够再用我自以为是的眼光认
为,那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成就呢?抛开一切偏见,以及一切条件所限的借口,任何
一段文明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理解和感受的。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再用青铜器,但是我
们是否有理由认为使用青铜器是一种落后的行为呢?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再使用甲骨文
,但是甲骨文是否真的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字呢?我相信没人会肯定地回答,一段优秀
的文明,它的光辉永远不会被掩盖。

我一直在想,虽然科学和技术在不断飞速地前进着,人们的生活也在不停的变化着,
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必需的物品已经不再是今天的必需,为什么我们还要回头看那些已
经过去,遥远的事情。即使不知道这些,我们依然可以继续生活下去,毕竟这些事情
似乎已经与我们脱离了关系。可是,慢慢地,我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人
类是需要故事,需要关怀的。每个人从小的时候开始,就习惯于在父母们的故事中入
睡,因为有趣的故事开怀大笑,因为悲惨的故事闷闷不乐。有英雄的故事,也有平常
人的故事,在故事声中我们长大,开始明白有些东西只是传说,有些事情并不存在。
于是,我们又开始寻找自己所设想的真理,开始寻找表象下面更深刻的原因。从另一
个角度来看,只是希望由一个简单的事物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关心一道菜是怎
么制作出来的,就是想知道一个做菜的故事;我们关注社会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想
知道那些生活得并不开心的人们的故事。而我们对历史感兴趣,希望从研究文物把握
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想知道那些已经过去,但确实存在的故事。人们总是会有幻想
,会有梦,经常会为现实所累,于是寻找一种人文关怀和寄托便成了渴望实现的愿望
。古代的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是神秘的,而它又是一代代人智慧与勇气,光荣与梦想的
结晶,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即使只是窥豹一斑,也能给人遐想,进而得到继续探索
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历史记住的,永远只有那些最精彩的故事,那些最伟大的英雄,
那些最尖锐的冲突,那些最波澜壮阔的场景,这也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从这些故事
中,我们得到启迪,得到鼓舞,并为之深深赞叹着。

然而,历史不仅仅是财富,也是重重的压力。

从我看到青铜器的第一眼起,我就不由自主地在想,为什么三千年还不足以让我们造
出更美更精致的器皿?如果说它们可以作为那段历史的象征,我们又用什么来代表自
己的时代特征呢?历史需要凭吊,历史更需要创造。我们当然可以沉醉于祖先留给我
们的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遗产上面,而且即使终已一生也难以将全部遗产尽收眼底,
但是,我们自己又都做到了什么呢?越是叹服我们先人的成就,越是对我们自己的讽
刺。想到这里,我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汗颜。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场梦,因为我们实在
拿不出来足够的杰作来面对三千年岁月的拷问。

可是,我们不要忽视一点,那些青铜器能够保留至今,正是因为它埋藏在不为人知的
地下。或许同时代的青铜器有很多,但是三千年的历史足以把他们风化遗失,保留下
来不能不说是它们和我们的幸运。这又暗示着什么呢?青铜固然不是一种可以流传千
古的材料,却也是一种结实耐久的金属。相比之下,人却是世界上最活跃的部分,对
应的文化则是更为活跃的因素。三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文化的变化和流失则更是难
以想象。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能通过记载或者其它相对静止的媒介来获知,而早已不
再存活于现实生活。这也正像那些古老的青铜器,如果真的把它们放在现实生活中使
用,或许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即使我们现在不再需要青铜器,我们依然需要把它们
珍藏起来;同样,即使很多文化现象,风俗习惯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也不要轻易
地将它们丢弃,保留下来的珍贵记录依然是我们的财富。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
下,文化的融合和影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我们固守的文化和技艺在以难以
预料的速度消失,如果没有将它们完善地记录下来,我们又怎样去面对未来三千年岁
月的拷问?

梦回殷商,给我这样的启迪,我定将受用一生。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