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7节 77年组(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04:11:44 2005), 转信

  1993年11月,听说"健力宝"青年队就要正式起程了,整个国家都在关注着这支队
伍,在这支球队身上,寄托了人们对足球的全部的热情和希望。然而,在凛冽的寒风
中,留给我的,却是一丝遗憾,一丝惆怅,还有一丝迷惘。尽管我已经从痛苦中摆脱
出来,但是,说实话,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在当时,我心里并没有底。

  在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想,我大概还是那种比较幸运的人。我从来没有想到,
1977最 
        
后会成为我的幸运数字。在中国足协全力组建"健力宝"青年队探索"走出去"的足球模
式的同时,另二支77年、78年组的中国青年队也开始成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6年
以后的奥运会,在当时这些都属于"奥运战略"的一部分。所谓的"奥运战略",众说纷
纭,所持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态度和理解,我不是理论家或者足
球运动的领导者,于此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见解,我感到幸运的只是,我生于1977年
,6年以后,正好是当打之年,而所谓的"奥运战略",所针对所选拔的实际上也就是
77、78年龄层次的人,无论是"健力宝"中国青年队,还是尔后另外组建的中国青年队
,入选的也基本上都是1977、1978年出生的人,所以,我说我没有想到,1977最后会
成为我的幸运数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实际上是这一战略的最大的受益者。

  还在1993年7月,我曾经随队到斯里兰卡参加第23届亚洲中学生足球比赛,那次
比赛我一共打了三场,可能在场上我的表现还不俗,引起了一些专家老师的注意,所
以这一年年底成立的77年组的中国青年队,我就被盖增臣主教练招至麾下。

  说起70年代出生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听说在
写小说的人里面,也有一个什么流派,叫"70年代出生的作家",又好像叫"美女作家
"。而在踢足球的人里面,70年代出生的人就更多了,尤其是77、78年出生的人,因
为受惠于"奥运战略",更是在一段时间里显得相当活跃。但是随着"健力宝"模式的失
败,对这一年龄段的球员的指责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前几年我还在一张什么报纸上
看见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叫"别和70年代的人打交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意思
大概是说70年代的人耽于安乐,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等等。有些分析蛮有意思,有
些分析也不一定对,实际上70年代后期出生的球员还是非常刻苦的,出成绩的也不少
,除了"健力宝"的那些人,像李铁、李玮峰、李金羽等等,还有张玉宁、肇俊哲、祁
宏、吴承瑛等,都是很好的球员。当然,这些都是一些闲话了。

  1993年11月,随着"建力宝"的出国,另外二支77年龄组和78年龄组的中国青年队
同时宣布成立,77年龄组的中青队里,大连除了我,还有王锋,主教练是盖增臣,而
大连的陈东、李国旭则入选了78年龄组的中国青年队。

  应该说,中国足协在当时对这三支队伍都还是相当重视的,其总体构思就是为了
冲击2000年的奥运会,同时也为1998年的亚洲杯提供一些好苗子,因此,除了将"健
力宝"队送到国外留学,对余下的两支队伍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盖增臣入主77年龄
组的中国青年队,沈阳部队队的张义明则担任了78年龄组的中国青年队的主教练,而
这两位主教练在当时声名都很显赫。

  12月1日,中青队正式组队,并前往梧州集训,同日,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
也在梧州举行,这一赛事一直延续到1994年的1月25日。参加这一赛事的是1993年8月
在全国4个赛区预赛中获得出线权的12支球队,因此,我所在的大连青年队也同时前
往梧州。这样,在梧州集训时,中国足协就规定凡是入选国家青年队的队员每周一、
二、三在国家队训练,每周四、五、六回到本省、市队训练,这样就兼顾了两个方面
,互不影响。

  梧州我在1992年已经来过一次,时隔一年,也算是故地重游,但是心情却已经大
不一样。如果说在一年以前,我多少还有点踌躇满志,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么现
在,我要比以前成熟多了,也冷静多了,我妈说得很对,"健力宝"事件是生活给我的
一笔财富,我在这一挫折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惊讶地发现,在球场上,我比以前
更加冷静,更加能够控制自己,而且,也比以前更加坚韧,即使场上比分落后,也能
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控制局势,甚至反败为胜。

  一年以前,我完全为一种巨大的压力所笼罩,只想好好表现自己,除了训练,还
是训练,根本无心去注意周围的景象,说实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连梧州是什
么模样都不知道。而这一次,我居然能够安静地欣赏梧州的风景。南方潮湿的风吹过
,我好像闻到了家乡的海的味道。山那边,有人在唱歌,我听着像刘三姐的歌声。有
时候,我心里也会飘过一阵忧伤,我知道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但是,我更加珍惜眼
前的机会,我觉得这是命运对我的补偿。在16岁的那一年,我变得不再浪漫,不再好
高骛远,我开始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

  我在训练中比以前更加刻苦,也更加自觉,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从单纯的热爱
足球向理解足球慢慢过渡。我想,盖增臣教练在训练青少年上有他自己的一套思路。
他常常说,青少年个性强,乐于钻研,敢作敢为,所以,要抓住这个特点,培养他们
敢打敢拼的作风,让他们拔尖,争当球星,这样从中选出一些好苗子,往上输送。所
以在具体训练中,盖指导就特别注重基本技术,提高个人突破、传接、控带能力和个
人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而我也渐渐觉得这些都是战术配合的基础,如果个人
技术上不去,配合将无从谈起,也无法正确贯彻教练意图。而我们队也正是在此基础
上循序渐进,加强对抗训练,提高整体攻防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我开始感受到足
球的魅力,这种快乐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还是一种智力的快乐。我回来后在翻阅当
时的剪报时才知道,盖指导那时候对我很欣赏,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不止一次提到
我的名字,而且认为我前程远大。这可能就是一年以后,盖指导入主大连万达队后不
久就把我调入队中的原因。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