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8节 替补(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5:54:20 2005), 转信

  现在,在英国,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当我在电脑的屏幕上打出"万达"这两个字时
,心里就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非常温暖非常温馨的感觉。我已经难以用一个词一个句
子甚至一篇文章来形容我对这支队伍的感受,她已经是我生命的一个部分,一个不可
割裂的部分,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我,孙继海,都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尽管"
万达"早已经易帜为"实德",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这两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仍
然是,也永远是一面光荣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是我孙继海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足
球的骄傲。
        

  整整八年了,这支队伍给了我一切,在我最困难、最迷惘的时候,这支队伍收留
了我,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她的赐予。那里有我的恩师,有我的兄弟,我
在英国潮湿的日子里,在英国无数个孤独和寂寞的日子里,在我状态低迷困难重重的
时候,我常常会想起"万达--实德",想起海东、王鹏、李明、张恩华、徐弘,等等,
等等,还有我的那些小队友,兄弟们,是你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是一支铁骑,跃马黄河,驰骋中国大地,我们生于这黑黑的土地,有一面旗帜
,一面蓝色的旗帜,引领着我们走过漫漫岁月。

  1994年,我从俄罗斯回来后,就被调进了大连万达青年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
的二队。自从1993年全国职业联赛以来,大连万达所向披靡,93年和94年都是联赛冠
军。在大连,没有人不知道万达队,也没有人不知道万达的董事长王健林。那时候万
达人才济济,前锋线上有王涛和魏意民,一高一快,是队里的主要得分手。前卫有李
明、朱晓东、孙伟等,后卫线上则是徐弘、张恩华、石磊、柳忠长等,都是当时国内
响当当的人物。那时候,李明和张恩华虽然年轻,但已成名,在场上隐隐有大将之才
。至于徐弘,一直是我的偶像。我刚进去的时候,因为在青年队,所以并没有很多机
会和他们亲近。后来,队里从我们青年队抽了四个人,每逢万达队主场,就在场边拾
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球童",大概我生性活泼好动,就被盖指导选中了。这样我就
有机会在场边仔细地观摩比赛。

  尽管当时的甲A联赛不能和现在的甲A联赛相提并论,当时的万达也无法和现在的
实德相比,但是甲A联赛毕竟还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比赛,看过甲A,就觉得我们以
前的青年联赛实在是有点"小儿科"了。我对甲A联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
它拼抢的激烈程度。当时,徐根宝已经入主上海申花,高举"抢、逼、围"大旗,尽管
那种蛮不讲理的打法和一味的长传冲吊的简单的战术配合,引起了足球界一些资深人
士的质疑,而且,申花队也有主场1:6惨败给广州太阳神队的记录。但是,申花队那
种注重身体对抗、抢截凶狠、攻防转换速度快,尤其是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意志,仍
然给当时的甲A联赛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徐指导带队一年,就把申花
队带进当年三甲之列,更使各队产生了效仿之心,同时,也是为了以"抢、逼、围"来
对付"抢、逼、围"。尽管,后来对"抢、逼、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批评,我个
人也认为它只是现代足球的一个初级阶段,但是,甲A联赛就是从现代足球的初级阶
段起步,从"野蛮足球"开始,注重体能,注重拼抢,一扫中国足球的软弱之风,我到
现在还认为,这是中国足球必不可少的一步。正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足球的甲A联
赛的对抗程度异常激烈,后来,一些国外过气的大牌球星刚来中国,开始也不一定能
适应联赛的攻防节奏和激烈对抗。因为对抗激烈、攻防节奏快,比赛的观赏性也随之
增强。所以,每逢万达主场,我在一边总是看得津津有味。

  大概是我的位置一般在后场的缘故,所以我在观察对方球队的时候,总是习惯看
他们的前锋和中场,这样一来二去,国内几支甲A球队的情况我无意中就摸得一清二
楚。那时候,我们万达的后防线在国内是数得着的。徐弘正值当打之年,转身慢的弱
点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我那时特别注意他踢球,徐弘经验非常老到,卡位准确,抢
截凶狠,而且总能提前判断,在自由人的位置上,当时国内还无人能出其右。张恩华
也已暂露头角,头球好,弹跳力强,在赛场上表现得非常抢眼。后卫线上,还有石磊
、柳忠长等,都是一时人选。那时候,万达队人才济济,我在青年队,不敢有非分之
想,只是鼓励自己好好练,如果哪一天机会来临,万万不能错过。

  1995年,俱乐部突然通知我到一队去报到,我刚接到这个通知时,一下子都愣了
,好半天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一年,万达的形势不是很好,伤病满营,有一些位置,连替补都没有。开局打
得不好,媒体意见很大。在这里,我想插一句,在中国足球的职业化道路上,媒体的
介入实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舆论效应,而另一方面,它把足球普及化
了,使得足球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一运动,因此,任何一支球队,都不可能无视舆论的
压力。说实在的,当时的万达队,基本上还是老大连队的底子,而王健林是一个雄才
大略的人,他爱球,也懂球,一直想把万达队打造成一支中国足坛的劲旅。那时候,
万达和上海申花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是申花先走了一步,1995年,申花一下子冒
出了好多年轻球员,像谢晖、祁宏、吴承瑛等等,都是一战成名,所以那一年上海申
花霸气十足,锐不可挡。大概是种种因素的凑合,使得俱乐部下决心为这支球队补充
一些新鲜血液,所以从当时的青年队里抽调了好几个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球衣
号码是17号。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