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14节 阿尔-艾因(3)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6:02:58 2005), 转信
这时候,沙特队才如梦初醒,开始大举进攻。而我们领先后,却像不会踢球似的
,于是形势急转直下。31分钟的时候,沙特队刚上场的15号在小禁区角度很小的情况
下,打门奏效。仅过了3分钟,沙特队故伎重演,在次从右路攻入禁区传中,9号将比
分扳平。离上半场结束还有2分钟时,对方再次从右路突破,晃过左后卫刘越,打门
将比分超出。
下半场戚指导频频换将,但为时已晚,尤其是沙特队15号不久又攻入一球。不过
,吴承
瑛上场后,还是令许多人眼睛一亮,我记得在亚洲杯上这是吴承瑛第一次上场,当时
在肇庆集训,吴承瑛的表现,就被许多人称赞,我还一直以为吴承瑛会先我打上主力
,所以曾经开玩笑让他请客。吴承瑛一上场,中国队的攻势顿有起色,而对方的右路
进攻也被遏制。吴承瑛在申花队就有"拼命三郎"之称,在场上不惜体力,来回奔跑,
还曾攻进一球,可惜被裁判判为无效。这个球如果算进,以后的形势就很难说了。直
到终场前,才由张恩华又射入一球,将比分定格为3:4。
中国队虽然输了,但是张恩华在场上梅开二度,还是引来许多队友的祝贺。黑子
是个很憨厚的人,别人称赞他,他就嘿嘿地笑,说:"蒙的,蒙的"。其实,我知道黑
子平时训练非常认真,在俱乐部的时候,就常常一个人苦练头球。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我在场上,也有过几次破门机会,但都失之交臂。这与我平
时射术不精有关。
对于我们来说,亚洲杯就这样结束了。其中的是是非非,自会有中国的足球史家
来进行总结、评说,用不着我在此饶舌。
亚洲杯结束后,压力最大的,还是戚指导。的确,在临场指挥上,戚指导确实有
他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仍然认为,在中国的教练中,戚指导应该说是一个佼佼者。
戚指导后来在红塔俱乐部的执教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只在于,我们和世界足球的距
离实在太大了,不仅我们球员是这样,教练也是这样。经过这么多年的职业比赛,我
深深感到,当年足协有关"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思路还是相当正确的。
我进了国家队后,才真正感觉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是无所不在的,有时候,它
本身就是一种环境。人在这种环境中,有时候就会身不由己。我想,后来媒体批评中
国队打法不统一,很可能就是迫于这种无形的压力,而作出的一种让步。我们在场上
,也是这样,尤其是领先后,就变得不会打球。久而久之,足球本身的魅力渐渐消退
。这种压力,这种无所不在的紧张情绪,终于在后来的世界杯预选赛上酿成苦酒,饮
恨赛场。
我在翻看当年的有关资料时,觉得有些批评文章说得还是很有道理。比如,有篇
文章认为我们球员的性格气质上尚有不足之处,还无人能承担队里的核心作用,成为
精神领袖。文章说有的人容易宣泄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有的人容易沮丧,有的人推
托消极,有的人过于拘谨......,当然,也说我,"急于求成"。挺符合当时事实的。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性格也决定足球。我甚至认为,什么时候,
中国球员性格上真正成熟、完善,可能就是我们真正走向世界的开始。
可是,我仍然认为,亚洲杯上中国队的失败,更多的是"转型"期的"阵痛"。当中
国队决心向世界上的先进潮流靠拢,就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个痛苦的阶段,
一个甚至屡战屡败的阶段。而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坚持多久?在这巨大的压力之下,
谁会率先回到老路,官员、教练还是我们球员?
而对于我个人来说,亚洲杯比赛真的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不仅我如此认为,
张恩华、吴承瑛、谢晖等首次参加这种国际大赛的球员也是这样。我想,亚洲杯中国
队最大的收获可能也正在此,它使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而最终在2002年梦想成真。
可是,那时我毕竟只有20岁,比赛输了,心里就难过,觉得无颜见人。回到大连
以后,谈不上闭门思过,但的确很少出去,不爱出门。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当面夸我
几句,我就会脸红,心里想,败军之将,还有什么余勇可夸。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