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16节 世界杯(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6:03:52 2005), 转信
应该说,当时的中国足协对世界杯预选赛还是非常重视的,在一月份,就定下了
一系列的热身赛。其比赛密度,并不逊于2001年的十强赛,甚至还有超过。
1月25日,我们迎战美国队。
提起美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足球,而是篮球和橄榄球,的确,足球并不
是美国
的第一运动。但是,1994年的世界杯,是在美国本土举行的,凭借东道主之利,美国
队一举打进16强,从而极大地刺激了足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到了1997年,谁也不能
小觑美国队的实力。而反观中国队,虽然伤病不断,又有队员由于各种原因而陆续离
队,但是士气仍然很高涨,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球员,求战欲望很强。因此,这一战
对于重新集结的中国队走出亚洲杯失利的阴影就变得相当重要起来。
这一战我重新回到了右后卫的位置,说实话,我在这个位置上的确更得心应手。
这一战的结果是2:1,我们赢了。有许多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但是有两件事我记
忆犹新。一是这一场球,我助攻郝海东得分。我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次助攻,是因为
经过亚洲杯的洗礼,我发现自己的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敢于大胆压上,长途奔袭,
下底传中。更重要的是,我和海东当时虽然是新交,但是在场上特别默契,一有球就
想找他,而海东也总是心领神会,时间、位置、插上的速度都恰到好处。后来,海东
转会我们大连万达,我和他在右路的进攻配合,成为我们队的一个套路。足球是一项
集体运动,因此球员之间的默契就变得相当重要,得用脑子踢球,而不是单打独斗或
者不惜体力莽干,这也是后来我在国家队和海东、李铁、祁宏、吴承瑛、李宵鹏等人
接近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大家都是技术型的选手,场上配合特别默契。第二件事,就
是李铁了。当时的中国队,后腰位置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试用过很多人,我在亚洲杯
也打过这个位置。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中规中矩,但还不是这个位置的最佳人选。和
美国队一战,戚指导用李铁打后腰,绝对是个英明举措。我觉得李铁是个天生的后腰
选手,大局观强,抢截凶狠,长传到位,奔跑不惜体力,每场比赛,李铁都是跑动距
离最长的队员之一。所以,这场比赛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中国最好的后腰人
选。可惜的是,后来在金州,戚指导迫于现场观众的压力,中途换下李铁,在某种意
义上,导致了金州溃败。就这点而言,霍顿和米卢的眼光确实高人一等。当年在国奥
队,霍顿就说过,李铁是最不能少的。2001年,在西安,现场观众也是高呼"换李铁
",但是米卢根本不为所动。事实也证明李铁确实是中国最好的后腰。当然,外教的
执教环境比戚指导那时要好多了,能够不为外界所动,自始至终地贯彻自己的想法。
1997年,对我们来说,确实赛事繁多,一系列的热身赛、联赛,再加上国家队的
集训,身心难免觉得疲劳。我们和美国队的比赛结束不久,2月,我们就赶到吉隆坡
,参加那儿的"登喜路"杯比赛。在中国人的眼中,吉隆坡又有"落风坡"之称,当年徐
根宝的"黑色三分钟"就是在这里上演。不过,这一次,我们的心态和状态都要好得多
。尽管这次的对手都不太强,但是中国队一直有一种"遇弱不强"的老毛病,而且几次
都在弱队身上翻船,关键还是心态。因此,吉隆坡之战,实际上就为我们打弱队提供
了一次很好的实战机会。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次比赛确实解决了这一困扰中国队
多年的痼疾。
可是在吉隆坡,我的心态却显得相对急躁,特别是有一场比赛,对手几次对我恶
意犯规,裁判却视而不见。我的火一下子就冒了上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趁
裁判不注意的时候,也一脚踢了过去。可是,电视却把这一画面录了下来。后来,媒
体对我进行了批评,我爸我妈也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赛场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对于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能否控制自己的
情绪就变得极为重要。我不想为自己辩护什么,比如年轻气盛,等等,在后来的若干
年中,我都犯过类似的错误,这的确是很不职业的行为。我真正明白这一点,还是到
了英超以后,尤其是曼城的主教练基冈,对犯规抓得极紧,他常常告诫我们,非战斗
性减员对一支球队的危害是极大的。
1997年的世界杯小组赛,对中国队来说几乎可以用"无惊无险"四个字来形容,越
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就实力而言,确实都在中国队之下。大概因为
中国队以往在弱队身上翻船太多,所以这次就显得格外慎重,还首次动用了"包机"这
种形式。
其实,自亚洲杯开始,我们就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种压力越来越大。就其实质,还是我们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一种自信。或许以往的失败
太多,已经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一毫的闪失。有一件事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6月,我们已经五战四胜一平,只要在主场拿下越南队,就能确保出线。这时候
,中国青年队准备组队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的比赛。
这次参赛的班底是"健力宝"队,主教练朱广沪又抽调了王鹏和李蕾蕾,还和国家队商
量,准备把我也临时调过去。本来国家队已经同意,但是后来又变卦了。理由是为了
确保和越南队的一战,认为我还是留在国家队比较合适。以我们当时的实力,加之又
在主场,拿下越南队根本不成问题,由此可见当时有关方面的紧张或者谨慎心态。作
为球员,我当然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队的安排,我想说的是,当时大家身上的压力,实
在已到了一种非常大的地步。而足球实在不应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