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22节 换帅(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6:09:30 2005), 转信
1997年,迟指导率领我们卫冕成功,当我们再一次高高地举起冠军奖杯时,整个
城市都在为我们欢呼,那一夜,星光灿烂,大连无人入眠。
我太知道那一年卫冕的艰难了,整个甲A都在阻击万达,都在以击败万达为荣。
而就在这一年,我们向国家队输送了7名主力。万达实际上是在以替补阵容与甲A诸侯
周旋。也就在这一年,我们已经55场不败,这更刺激了甲A列强击败大连万达的雄心
。后来,在上海,我们
55场不败的骄人记录,被申花队终结,迟指导反而松了一口气。我知道。这一不败记
录对于迟指导来说,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压力。而更重要的是,迟指导非常害怕因为这
一不败记录,而使我们队滋生出骄、娇二气。迟指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实在,不
求虚名,但求成果。
但是,就在我们卫冕成功不久,也就是到了1998年,俱乐部突然传出换帅的消息
。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迹象,暗示着迟导的帅位可能不稳。甲A联赛到了1998年
,已经非常火爆,而球迷的胃口也被吊得高高的。尤其是我们大连的球迷,更是激情
高涨,这时候,在一些媒体上开始出现了对我们球队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球
队的风格上,他们认为万达队缺乏激情,奉行"一比○主义",是一种保守主义在球场
上的复活。尽管仍有一些媒体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但是群情沸腾,终于影响到俱乐部
的高层。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俱乐部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追求更好,
追求最佳,因此,如何使万达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始终是一个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当然,这里面也不能排除取悦球迷追求票房价值的因素,毕竟是职业联赛,不能不考
虑市场。
这件事已经事隔多年,也许现在我能说一下当时我的一些看法。
实际上,我们当时对球迷的意见能理解,但并不十分同意。这里,就牵扯到对什
么是"激情"的理解。说我们稳健,说我们"一比○主义",我都同意,但这恰恰就是当
时大连队的风格,也是一种战术指导思想。对足球来说,结果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
,在足球比赛中,对球的控制,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就
变得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非常不利的局势,但是常常能够后发制人,正
是这种战术思想的胜利。准确的说,我们追求的不是那种华丽的激情,而是将激情融
化在整体之中。米卢后来执教中国队,其最大的功绩就是调整好了中国队队员的心理
状态,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大连籍的球员就不如其它队的队员反应那么强烈,因
为无论是迟指导,还是后来的科萨,都对这一点下过很大功夫。实际上,像李明、张
恩华、海东、王涛、徐弘,等等,在甲A赛场上,都应该算得上悍将,要说体能,我
们也是最好的,韩国队能跑,但在那时候,浦项制铁也照样败在我们脚下。所以,如
果要追求那种华丽的激情,我们实际上是最有条件的。但是我们没有,我们更强调整
体,强调对局势的控制,强调技术和战术的配合,强调"内养"的功夫。对球队来说,
它所要求的是结果,但是对观众来说,他要求的不仅是结果,还要求过程,要求比赛
的观赏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能理解但并不十分同意的原因。
迟指导要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难过,依依不舍。尤其是我,几乎可以
说是迟指导一手带出来的,感情之深,难以言表。但是,这时候职业化联赛已经开展
了5年,大连队是一支很成熟的球队,而我们应该说也已经很职业了。所以虽然心里
很难过,但是并没有酝酿出什么激烈的情绪。所以我有时候和人开玩笑说,职业化的
过程实际上非常残酷,情感常常更多的让位给了理智。
接替迟指导的,是原上海申花队的主教练徐根宝。有人说王健林董事长和徐根宝
性格相投脾气相像,一见之下,就相见恨晚,大有惺惺相惜之意。这些内情我也不太
清楚,不过,我相信俱乐部公开说的,请徐根宝入主大连队,一是看中他的激情,二
是看中他的治军,三是看中他培养青年球员的能力。
的确,在中国足坛,徐指导是一个有名的"性格教练",他的"抢、逼、围",在当
年的甲A赛场上大行其道,也使申花队在1995年登上了冠军宝座。而他的"铁腕治军"
也是非常的有名,曾有名言曰:"不被球员反对的教练不是好教练"。徐指导在培养青
少年球员方面也的确很有心得,像范志毅、谢晖、祁宏、吴承瑛等,都是他当年一手
带出来的。这些,大概就是俱乐部看中徐指导的主要理由。
应该说,徐指导对大连足球还是很有贡献的,接手球队半年多,就再一次卫冕成
功。而他的激情,也的确为大连队注入了一种活力,在徐指导带队的时间里,经常会
大比分获胜,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在培养青少年球员上,徐指导也做了工作。
但是在1999年,徐指导还是离开了大连队,这时候,我已远在伦敦,其中的内情我也
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想,这倒并不是说大连的水深,而是当时中国的本土教练已经跟
不上万达队的发展要求。
在当时中国的本土教练中,无论从哪一方面,徐指导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而
就我和他的接触来看,徐指导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高自己。徐指导是靠"抢、逼
、围"起家的,是那种老式的英式足球,在申花队的时候,经常放弃中场,后场大脚
开球,长传冲吊。但是到了1998年,这一战术理念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和我们万
达队的传统也大相径庭。所以,徐指导不久就提出了"抢、快、前"的战术思想。这一
战术思想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也暗合了现代足球的某些思想理念。但是现代足球有一
个很完整的战术系统,并不是能够用几个字来把它抽象出来。所以,徐指导在阐述他
的思想时,有时就难免简单化,而球员在贯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走形,而且很难把
它和原来的传统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打到后来,万达队的技战术越来越不
成形。这大概也是后来球迷倒戈的原因之一。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