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24节 戴拿斯杯和亚运会(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6:10:51 2005), 转信

  1998年,中国队兵败世界杯外围赛不久,就又重新组队,这次请来了英国人霍顿
,目标是2002年的世界杯。在我经历过的外籍教练中,霍顿是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个
,他的为人,他的修养,他对足球的理解,我想,不仅是我,很多的中国球员,对霍
顿都有一种感激之情。正是在霍顿的启蒙下,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现代足球,
包括什么是战术纪律,什么是战术素养,什么是位置,什么是正确的跑位,等等。说
霍顿是中国足球的启蒙者,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比如说,魏群在霍顿时代并不是最
受重视的一个,但我后来不止一次在公开 
        
场合听见魏群大哥称赞霍顿,说霍顿才使他真正懂得了足球。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
,真是一点也不假。

  实际上,在霍顿正式接手国家队之前,已经和我们有过接触。在1997年的世界杯
外围赛上,霍顿就是我们的技术顾问,给我们上过有关"攻防大战"的课程。霍顿是国
际足联的专职讲师,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我们原来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经他一讲,
豁然开朗。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日后会出任中国队的主教练,但在私下里都议论说
,这个老外真有两下子。有人后来嘲笑霍顿只会"嘴上谈兵",他们不知道,其实理论
知识正是中国球员的软档,脑子里一团浆糊,比赛中难免踢到哪儿算哪儿。所以,我
们一接到国家队的集训通知,听说主教练是霍顿,都很高兴,觉得这下子在国家队里
能够学点真东西了。

  我记得,国家队的第一次集训是在1998年的2月7日,地点是在上海,目的是参加
3月1日在日本举行的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参加集训的,基本上都是1997年的国家队
队员,但是增加了申思、朱祺等球员。有人据此分析说,从人员调整情况来看,意味
着中国足协已有意使国家队逐步进行新老交替。也有媒体分析说,此届国家队的产生
带有很大是特殊性,备战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只是一个短期行为,因此这届国家队从
教练到队员无不带有过渡的性质,云云。

  我们听到这些议论,只是一笑而过,关键是,在霍顿的训练中,我们开始渐渐理
解足球。

  3月1日,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正式拉开战幕,参战的是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
香港队。由于比赛采用的是赛会制,所以我们只踢了三场比赛,初战香港,次战韩国
,后战日本。

  首战香港,是霍顿正式指挥的第一场比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一战场面实在
是乱,各自为战,攻,筹划不出流畅的配合;守,组织不起坚固的屏障。但是霍顿在场
外却一声不响,很无动于衷的样子,似乎在找我们的弱点所在。赛后,霍顿才为我们
一一评点此战的得失。

  次战韩国,我们的表现果然大有改善,中场组织得有板有眼,申思开始进入"中
场发动机"的角色,进攻相当犀利,尤其是通过默契的配合和流畅的传接制造出不少
得分的良机。后防线也变得坚固起来,当时韩国队最具威胁的射手是崔龙洙,但在我
们的协防之下,全场毫无作为。上半场我们就领先两球。问题是,领先之后,我们又
犯了老毛病,变得不会打球了,结果被韩国队抓住机会,连扳两球。中场休息时,霍
顿稍加指点,下半场,我们未再给韩国队留下丝毫可趁之机。我觉得,那一战是中韩
交锋史上最出色最成功的一场球。

  后战日本,我们2:0完胜。那时候,日本队已经取得了进军世界杯决赛的入场券
,不仅我们,就连霍顿也承认日本队在整体实力上要稍高于我们。我到现在还认为那
场比赛,我们的战术安排非常得当。一方面,我们"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与日本
队实力很强的中场针锋相对,而是避其锋芒,迂回两翼策动攻势,同时霍顿让我和谢
锋轮流"后排插上",多次获得破门良机。而在防守上,中前场就地阻截,同时卡断中
场灵魂中田英寿与锋线箭头人物三浦知良、中山雅史、冈野雅行等人的"弹药运输线
",使其威力无以发挥。此消彼长之间,中国队获胜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来有人指责
霍顿不懂战术,这是不公允的,实际上,霍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战术家。

  那一年的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我们最后获得亚军。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
,我们已经懂得要赢应该赢的比赛。关键是,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霍顿在集训时,就已经找到了中国队的软肋,一是缺乏战术素养和战术纪律,二
是缺乏自信心。所以在训练中,霍顿非常注重这两点。

  霍顿很注重阵型,和后来的米卢不太一样,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时候
,霍顿特别喜欢442阵型,而且经常说442专克352,这也是有所指的,因为韩国、日
本和西亚的一些球队都比较喜欢打352。霍顿的442和我们国内常用的442不太一样,
位置感特别重要,所以在训练的时候,霍顿在细节上就特别注意,经常喊停,由于他
讲得很细,我们听得明白,所以倒也没有比赛有被打断的感觉。坦率地说,那时候我
们足球的理论素养很差,听了霍顿的讲解,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对霍顿的训练方式觉得很新鲜,和别的队员一样,觉得霍顿
这个人很有修养,严厉但又不失随和。霍顿的训练很开放,在休息时,也不把我们关
在房间里,而是让我们自由地沐浴阳光,自由地与记者交谈,自由地与朋友聚会。而
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我后来才感觉到,实际上,霍顿无论在训练上还是
在日常管理上,都在想方设法为我们重建自信心。我在这里可以举黎兵为例,黎兵在
1997年的亚洲十强赛上,屡屡被委以重任,却总是不堪重负,给人以"英雄迟暮"的感
觉,但是在东亚四强赛上却大放异彩,仿佛找到了4年前红透半边天的感觉。不仅黎
兵,姚夏也是如此,在中场左右逢源,组织进攻和个人突破,都令对手生畏。他们后
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是霍顿的训练和管理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心。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