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msorry (你真的不等我了吗),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第25节 奥运奥运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an 15 16:11:23 2005), 转信
1997年,中国队折戟亚洲十强赛,从而失去了进军法兰西的机会,给中国人心中
留下了一个永远的伤痛。因此,2000年的奥运会足球赛就成了国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顿成了国家队和国奥队的双重主教练。对于霍顿的选择,
后来有许多议论,议论之一,就是霍顿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据说,当时霍顿和中国
足协的合同中,并没有兼任国奥队主教练的明确条款,他的主要目标是率领国家队从
2001年的亚洲十强赛出线,进军2002年的世界杯决赛圈。因此有人后来说,如果当初
霍顿不接手国奥队,就不会过早地出局。
这一说法是否确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到觉得,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霍顿倒是
一个很书生气的人,而且很自信,对自己的将来似乎考虑得并不多。
这样,在1999年的年初,霍顿就开始正式组建新一届的国奥队。一批年轻的优秀
球员开始进入霍顿的视野。
我记得当时的国奥队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前锋是张玉宁、李金羽和王鹏,
中场是李铁、黄勇、张效瑞、隋东亮和肇俊哲,后防是郑智、李玮峰、陶伟、舒畅,
还有我,等等。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霍顿还是很有眼光的,这些球员日后都成了甲A
赛场上的中坚人物,有一些还成了下一届国家队的主力队员。霍顿也是一个很有主见
的人,他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力排众议,坚决去做。像小肇和郑智,当时还都没有
走红,尤其是郑智,还在乙级队踢球,但是霍顿却坚决让他们披上国奥队的战袍。事
实证明霍顿是队的,这两个人日后都成了中国最优秀的球员。我最近还听说,郑智后
来在深圳队大放异彩,是2002年的中国足球先生,而小肇在2002年中国队和西班牙加
泰罗尼亚联队的比赛中,也深得加队主教练和欧洲星探的青睐。我也相信,他们必是
日后中国队的主要人物。霍顿对李铁非常器重,曾说,国奥队谁都可以走,就是不能
缺少李铁。这一方面,可能是霍顿战术体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说明霍顿一眼就
看出了李铁的潜力。应该说,霍顿对这些新人的培养和使用,为日后的中国足球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和亚运会足球赛,霍顿的442战术思想已经成熟,而且
也得到了队员的认可。霍顿非常强调国家队和国奥队打法的统一性,这也是霍顿对中
国足球的长期考虑。因此,在国奥队,就很自然地延续了国家队的战术风格,以442
阵型为主。
霍顿的442阵型这时候也完全成熟,中场设双后腰,两个中卫平行站位,以协防
为主,而对左右边卫的要求特别高,进可攻,退可守,高速插上,及时回防。而中场
球员也应根据场上形势,轮番插上,设立多个攻击点。从霍顿的这一战术思想来看,
他非常注重整体,阵型的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我那时候刚从英国归来,已经有了一
点现代足球的概念,所以对霍顿的足球理念比较能接受。对于当时的中国足球,最缺
乏的就是整体观念,在场上往往会各自为战,结果常常被对方一冲就散。后来有许多
球员对霍顿念念不忘,也是因为霍顿最早为他们灌输了这些现代足球理念。但是,霍
顿的这一战术思想,对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特别高。我到现在还认为,后来我们饮恨
奥运会的九强赛,并不是这一战术思想的问题,而是我们当时的个人能力还跟不上。
尽管米卢强调他并不特别在意具体的阵型安排,但是他实际上还是以442阵型为主,
一方面这一阵型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另外也是因为霍顿的战术思想对这些中国球员
影响很深。
1997年中国队折戟十强赛后,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中国队定位在亚洲二流球
队。为了尽快让国奥队重建自信心,并且不受国家队失利的阴影影响,霍顿在公开场
合反复强调国奥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球队,而且还认为我们的实力应该在当时韩国国
奥队之上。霍顿的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我们在奥运会预选赛中,和朝鲜、越南和缅甸分在一组,应该说以当时国奥
队的实力出线毫无问题,只是这一小组的朝鲜比较神秘,所以教练组还是做了很充分
的准备。
5月23日,我们飞赴越南河内,首轮就对战东道主越南队,结果4:0大胜。这一
战由于舒畅受伤,我和李玮峰搭档出任中卫。霍顿对我的要求是,在后面多策应、保
护,与前卫线呼应起来。尽管对手不强,不过我们赛前还是作好了对方密集防守的准
备。果然,那一战的上半时,对方禁区内常常集中了8、9名队员,给我们的进攻带来
了很大的难度,一段时间内,队员的情绪稍稍有些急躁。但下半时经过调整后,尤其
是王鹏进了的一个球后,我们的实力便在进球数上体现了出来。
而在比赛之前,我看了一会儿朝鲜队和缅甸队的比赛,感觉朝鲜队并不像外界传
说的那么神秘,表现和实力都一般,战术思想和战术阵型都有些落后,如果不出意外
,我们应该能够拿下他们,而结果也的确是如此。不过和朝鲜队的比赛很吃力,倒不
是说朝鲜队突然发力,而是他们踢得相当粗野,当值的裁判也过于宽松,好在最后还
是赢了。
那时候的球迷似乎对进球数特别在意,当然,不仅是那时,2001年的世界杯外围
赛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弱队的比赛,好像一定要在进球数上来体现我们的实力,如此
才过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米卢确实比较有经验,他好像根本不在乎什么进球数,
只要能赢就行。如果说米卢是一个足球上的机会主义者,那么霍顿更多地像一个理想
主义者,每一场球,都在追求完美。6月15日,小组赛第二循环第二轮比赛,朝鲜队
意外地以被越南队1:1逼平,实际上中国队已经以小组头名出线。但是中国队仍然斗
志不减,6:0大胜缅甸队。小组赛的完胜,使我们获得了一片喝彩之声。但是隐患已
经存在,小组赛赛上,我们过早地暴露了实力,而且状态也出得太早,这一切,都在
九强赛上得到了验证。
--
大哥,你还是说中文吧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74.18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