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bw努力中),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李响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连载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17:07:0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一盒巧克力。当我刚开始
足记生涯,与国脚们还相当陌生的时候,他便成了我唯一的聊天伙伴。不仅如此,米卢
的善良正直和幽默乐观也时刻感染着我,每当我因为工作、因为摩擦着急上火时,老米
都会摆摆手,耐心地劝我“控制情绪,慢慢来!”而那个在昆明石林发生的故事将永远
铭记在我的心中。
  每次出游,老米都会被小贩们围得水泄不通——老外当然是推销的主要对象。石林
的湖边,一排小摊后面竟然全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
晒得黑黑的面庞上刻着沧桑。每个人都想让米卢购买她的小物件,老米根本无法脱身。
我有些不耐烦了,使劲帮米卢砍价。然而老米却用不同以往的严肃的目光制止了我,没
有讨价还价,米卢将钱递给了那些老人。我们顺着大路向石林深处走去,一阵沉默后他
平静地说道:“LILY,钱永远不能代表一切。你看到她们脸上的皱纹了吗?你注意到她
们粗糙的双手了吗?”我并不以为然。可是转过山脚眼前呈现出的一幕场景将我钉在了
那里,那是一群同刚才一样的身穿花衣的老人,她们脸上的笑容安详,她们手里的针线
飞快地舞动,坐在小板凳上,她们脚下的笸箩里装得满满的,正是在湖边推销的荷包和
绣球,阳光照在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皱纹,也看到了一双双粗糙的手。我的目光与米
卢的相遇了,他慈祥地望着我,而我的目光里写满了解与感动。
  说句实话,第一次见面,我和米卢互相都没有对对方留下什么印象。甚至于这个眼
里没人的老头,差点让我在三天之内结束我的足记生涯。我也几次好奇地问米卢,是什
么促使他最终接受了我。米卢的解释丝毫不能让我满意,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我具
备一种了解别人的天赋和嗅觉,在你的身上我凭着本能发现了很多好的地方。我感觉我
要帮助那个不懂足球但如此执着的女孩,我觉得她需要我的支持。”在我要求进一步答
案时,米卢耸耸肩膀摊开两手:“这怎么解释呢?就仿佛有一种联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我不知道你叫它什么。不过,为了让你满意,我可以实话实说,你的微笑是发自内心
的,这样的微笑并不多见。”
  多少次,我也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就像许多人想知道,全国足记数千,为什么米
卢单单与我成为朋友。我想被老米称为“联系”的那种东西大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分
吧,这种缘分让他在一年半后成为我尊敬、钦佩的长辈,也成为我信赖、喜欢的知己,
他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段历程。
  昨天晚上,中国队出线的时刻,米卢对我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过去的一年多
就仿佛已经过了一生——“ONE-YEAR LIFE”,我微笑着告诉他:“BORA,还有2002世界
杯!”
■老米诡秘地说:“从前我看着你,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看见你;而现在我不看着你,也
能看见你了。”……我冲动地抓起话筒告诉博拉,其实自己根本就是个球盲
  我几乎至今也不敢相信自己会走进足球圈,成为一名足球记者。2001年春天,一位
与我6年没有联络的大学同学打电话到《足球》报,直至在电话里听到我的声音,她仍然
不敢相信她要寻找的人与报纸上的黑体字“李响”是同一个。“李响做了足球记者”的
消息在我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中传开——作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
  我本人也感觉当初就是这样懵懵懂懂地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的名字就
是中国足球。而就在通往新世界的门口,正当我踌躇未决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名叫博
拉·米卢蒂诺维奇的人,他也正在试图敲开中国足球的大门。一年半前,我尚未意识到
这个有着狡猾的棕色眼睛、一头乱发的江湖球侠将在我的足记生涯中扮演一个如此重要
的角色。尽管一直以来对于上天注定的说法我都不屑一顾,但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性
格决定命运,其实这也是阐释我和米卢能够成为朋友的原因。而我这个以往从来不看足
球、当初连越位都不懂的球盲能够走到今天,与米卢的足球启蒙教育密不可分。
  今年元旦的报纸上,所有的记者编辑都写下了一句新年愿望。我写的是“如果中国
队冲击世界杯成功,我将成为最幸运的女足球记者”,今天我终于可以大声说:我的愿
望实现了!过去的一年半里,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有凄风冷雨、荆棘密
布,但就像中国队的冲击历程一样,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不过你可能很难想象,当我第
一次在首都机场等候从美国休假归来的米卢时,我竟然不识中国队领队李晓光;当米卢
第一次在昆仑饭店大堂接受我和同事的专访时,我对他的印象是多么糟糕,糟糕到回广
州见到上司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求重新调回政文部,在三天之内结束我的足记生涯。
■对于报社领导提到的加盟《足球》,我真是没有丝毫的准备。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
,可天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我张开嘴时却表达了相反的意愿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交待一下我从《广州日报》“紧急征调”到《足球》报的前前后
后。
  这是一个相当偶然的机会,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广州日报》的领导是否早有想
法就不得而知了。
  我从1998年7月在《广州日报》工作,先在总编室做了三个月的编辑,之后我便被调
往采访的重要部门——政文部。从检察院、共青团、外事到高等教育,这是我负责的主
要领域。当然中间有一些大型采访,我都很荣幸地参加了,比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那
可以说是当记者后的第一次采访经历,然后是1999年的北京两会报道,再有就是2000年
初埃及千禧年音乐会。记得从埃及回来后不久,偶然在男同事的办公桌上随手翻了一下
《足球》报,模模糊糊地听到他们在谈论一个叫什么维奇的人要来中国执教。那时我对
足球一无所知,从来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足球赛,中国队的就更甭说了。不过对于霍顿
的名字我倒是听说过,还有就是几个知名球星比如郝海东、范志毅和申思。没想到就在
一个月后的一个很平常的上午,当我急急忙忙地从外面采访回来一头冲进电梯,准备回
到办公室赶稿子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了总编辑何向芹的笑脸。她说出的话让我吃了一惊
:“李响,你去《足球》报试试怎么样?”频繁的变换岗位在《广州日报》来说可谓是
家常便饭,但对于她提到《足球》报我真是没有丝毫的准备。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
可天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我张开嘴说出的竟然是:“好吧,我试试。”
  从电梯里出来,我怎么想怎么不是滋味,暗暗责备自己为何这么快就答应了。那天
的稿子不知是怎样写完的,心里想的全是春节后就要换工作,一份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
以然的工作。奇怪的是从第二天起,不知不觉地我开始关注《足球》报了,对于即将开
始的新工作,我有一种恐惧、兴奋和期待混杂在一起的感觉。后来回想起来,我知道是
自己好奇的天性决定了我当时的心态,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新的历险的向往,是我在
生活中不断追求变化的动力。
  只是这样的感觉仅仅持续到了与米卢的第一次见面。(连载二)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