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bw努力中),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李响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连载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17:08:2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李响著
■知识出版社出版
■他给了我一个西方人的见面礼——拥抱,这一举动让周围的记者交头接耳起来……同
样的浩淼烟波,我们却曾经找到完全迥异的感触
一回到广州,我便按照计划行事,老板的回答是调令刚刚下发,如果立刻回去总是
影响不好,干脆再坚持一个月,然后再以“上不了手”为由回政文部。我想一个月时间
毕竟不长,就这样算了。正在这时便接到了《足球》报委派的新任务,到昆明海埂继续
追踪前去考察甲B的米卢。我可是一肚子不乐意,不过想想还没去过这个著名的春城,便
踏上了旅程。那一刻,我并不知道就是从昆明之行开始,我也踏上了自己的中国足球追
踪之旅。
到达海埂是在晚上,那一夜我都没有睡好,第一次有了高原反应。第二天上午我跟
着他们在每块训练场转悠,起初并未见到米卢。此时我终于见识了春城的魅力,太阳暖
洋洋地照在身上,微风轻拂,只是训练场上没有我想象中的绿色草坪,光秃秃、坚硬的
土地令这幅春天的图画缺少了一些色彩。就在我享受温暖的阳光时,同事捅了我一下:
“米卢在那边。”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米卢正被一大群记者包围着,他的
身上穿的是一身崭新的红色运动服,那是国家队的队服。
如果我从未做过记者,如果我不是在广州这个报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城市投身新闻事
业,我想当时自己绝不会那么主动地再次与老米打招呼,完全是记者的职业本能以及在
《广州日报》养成的冲锋陷阵的习惯,使我朝着米卢这个我并不喜欢的采访对象走了过
去。有些出乎意料地,米卢远远望见我随即拨开人群,张开了双臂,他给了我一个西方
人的见面礼——拥抱,这一举动让周围的记者交头接耳起来。
我们很礼貌地互致问候,他问起了广州的天气,然后就对昆明发出了赞叹。谈话被
其他记者的提问打断了,米卢接着回答他们的问题。他的态度很和气,还与男记者们开
着玩笑。当被问及除了足球还有哪些爱好时,米卢在一位胖胖的记者的肚子上捣了一拳
,笑着说:“我什么球都会玩,从大到小,包括乒乓球。什么时候咱俩较量较量,我看
你是该好好锻炼了。”所有人都被逗笑了,我也在一旁傻呵呵地笑着,还拿着小本子飞
快地记录。很多人包括我的母亲在几天之后的《足球之夜》上注意到了一个女记者,戴
着一顶绣着“广州日报”字样的红帽子,圆圆的脸,跟着别人一起傻笑,那就是我。
记者的职业冲动让我对老米发出了邀请:“我请你吃饭怎么样?”毕竟我还要写点
稿子。米卢坚决地摇了摇头,我立刻感到了脸上的燥热,恨不得打自己的嘴巴。接下来
听到一句很意外的话,“应该是我请你,走吧,去运动员西餐厅。”他不由分说一个人
往前走,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我。我有些迟疑地追了上去,跟着他来到了球员宿舍食堂。
一上楼便看见一大群外国人,米卢与每个人打着招呼,黑人、白人,说葡萄牙语的、塞
尔维亚语的,转了一大圈才回到我坐的桌子旁。我看到他只从桌子上取了一小份面条和
一只苹果,问他是不是胃口不好,他连声说NO。以后我知道了米卢的饮食习惯就是两个
字:简单,只有那么两样爱吃的东西百吃不厌。我对那顿饭没留下什么记忆,因为好像
我们之间根本就没什么交流,各吃各的,吃完了米卢就和一群南斯拉夫球员走到食堂外
面,让我给他们留个合影。不过临分手时他说了一句:“下午我们可以一起看训练,4点
钟。”
还多亏他约了我,因为由于他的到来,海埂的保安突然空前紧张起来,平时随便出
入的训练场竟然不对记者开放了。在米卢的“掩护”下,我几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他
走进了训练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受到了什么优待,只不过他答应的事情不想反悔罢了
。坐在一个树桩上,老米随便选了一个队伍认真地观察他们的训练,而此时外面栏杆后
无数双眼睛在观察他。
足足有10分钟,我们谁也没开腔,他是在工作,而我确实没从训练里看出什么。不
过我感觉总要问点什么,可问出一个问题并不这样简单,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对足球一无
所知的人来说。但天性开朗的我并不怕别人笑话我在某方面的无知,这应该是自己的一
大优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以后我和米卢的交往中我都不忌讳提一些让他感到可笑的问
题,很多时候我就那么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而他也没有莫名惊诧。“他们的训练怎么
样?”老米回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然后就找我要纸和笔,在纸上写下了“战术”、
“技术”、“身体”和“意识”4个词,又写下了“18”和“25”两个数字,“18岁和2
5岁的球员,这4个条件的重要顺序请你排列一下。”我一听就傻了眼,这对于没有任何
足球知识的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参加绝对无法通过的考试。那时我还不知道就在那接下来
的几天里,我面临的考试越来越多。硬着头皮,我在纸上写了推理后得出的答案,结果
竟然大部分都蒙对了。
米卢的答案是,对于18岁的球员,技术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战术、身体和意识,因
为一名18岁球员首先要具备娴熟的技术,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掌握战术原则。而对于
25岁的球员,排列顺序是意识、战术、技术和身体。米卢认为这个年龄的球员应该很清
楚自己在球场上应该做什么,怎样随机应变了。
实际上就是这个小小的问题,已经足以说明他对足球的理解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
,米卢也正是遵循着这个原则选拔着自己需要的球员,全国大范围的选秀也都是建立在
这一基础之上的。而对足球一无所知的我当然仅仅将它看成了一次小测验,在我的第一
篇描述米卢的文章《我陪米卢逛海埂》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将问题一带而过了。
写出了开头几篇文章后,我渐渐有了一丝热情,心想这一个月也不要荒废吧。随后
的几天我一直追踪着老米的身影,而米卢的身上仿佛也在悄然发生着什么变化。他对女
记者是要比对男记者们热情一些,他愿意将我和其他女孩子拉到一处,专门给我们讲讲
他对训练和比赛的看法。他的“脑筋急转弯”越来越多,每次都搞得我非常紧张,而那
时我又不大愿意让他知道其实我对足球一无所知。球场上的哪个动作最重要,这是米卢
的经典提问,而我大概是第一个被问到的。在那之后,他每次招进新队员都会将这道题
甩给他们,而所有的队员都没有给出过正确答案:下一个。就在米卢离开昆明前的那个
上午,我请他和翻译一起去基地附近的民族村,这是我们早就约好的,不巧的是那天上
午阴雨绵绵,寒气袭人,太阳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载四)
--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