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bw努力中),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李响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连载17)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17:19:3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李响著
■知识出版社出版
■飞机落地,站起身来,突然发现眼前的妇女们每个人都像变魔术一样脑袋上戴起
颜色素淡的头巾,我迟疑着也从包里翻出那条跟她们的相比非常鲜艳的围巾
早就听说伊朗是宗教气氛非常浓的国家,临走之前很多人都劝我别去,因为女性在
那里很不方便。我得到的忠告是不要上街,不要随便拍照,出门时必须带上头巾,甚至
要穿齐膝的深颜色的大衣。我想象自己要是这副样子肯定像个“巫婆”,因此从心里就
不把这些话当回事,只是因为天气原因带上了一条围巾。谁知上了飞机就听到旅客询问
是否真要扎上头巾,结果德国空姐的回答是绝对要戴。不仅如此,飞机降落前,机上的
英文广播播放了两条特别通知,一是妇女离开飞机后不许露出头部,要用围巾包住;二
是任何人不许在机场拍照。我想着包里的头巾,暗自庆幸,本来可是要把它放在箱子里
的,不过还是不愿立刻带上,看看周围人也没带嘛。
飞机落地,站起身来,突然发现眼前的妇女们每个人都像变魔术一样脑袋上戴起颜
色素淡的头巾,我迟疑着也从包里翻出那条跟她们的相比非常鲜艳的围巾,可还是想等
一会再扎。可一回头却吓了我一跳,几个阿拉伯男子正用眼睛死死地盯着我,样子仿佛
是询问加责备。在这些目光的注视下,周围晃动着的各种颜色的脑袋又让我眼花缭乱,
我不得不乖乖地将围巾扎上了。队员们看到了,嘲笑我像个“狼外婆”,我也只能苦笑
。
虽说做记者的年头不长,但大大小小的国际国内采访我也经历了很多,但在德黑兰
的比赛中所发生的一切将令我终生难忘,因为在伊朗的球场上我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纪
录——进入场地的第一位女性记者,而且在第二场比赛中竟然打破伊朗的宗教规定,没
有穿长袍就在场内自由出入。
初到德黑兰,虽然戴上了头巾,但对人们渲染的伊朗严格的宗教法律并没有领教,但这
只持续到比赛前。就在我启程要前往球场的时候,伊朗足协的官员盖勒比看着我短短的
大衣惊呼起来:“我难道没跟你交待过吗?这种装束没人会让你进场看球,你必须穿长过
膝盖的衣服。”我从未听他提起过此规定,现在到哪里去找大衣呢?“到时再说吧,车到
山前必有路嘛。”我安慰起他来,心想他绝对是危言耸听。到了球场门口,警察看了我
的记者证,望着我的衣服没有阻拦,我一路畅通无阻地上了看台,这时我已将盖勒比上
校的话完全抛到脑后了,阿扎迪球场跟其他的没有什么不同啊。
可等我正向看台最下面走去,想进场地的时候,旁边几个五大三粗的伊朗大汉立刻
堵在了我的面前,满脸威严:“女士,你想干什么?”其中的一个大胡子声色俱厉地发问
。“我要进场地,我是摄影记者。”我掏出了记者证和相机。几个大汉上上下下地打量
我:“穿这么短的衣服你还想进球场,不可能!”他们的表情就像给罪犯判了死刑,我可
不管那套,看到旁边主席台上的布拉特立马端起了相机要找一个最佳的姿势给他拍照。
其中一个大汉一把揪住了我的衣服给我拽到一边,我刚要抗议,右边看台上一位大妈冲
了上来:“孩子,你别跟他们争了,这身衣服肯定不行,我把我的外套借给你吧。”大
妈身材肥硕,却很麻利地脱下了她灰色的外套给我往身上穿,我也只好任她摆布,只是
穿上后,我的样子真是不伦不类,本来就有一个厚厚的羊毛短大衣,再套上一件肥大的
灰色长袍,而且垂到脚面,头上是一条花头巾,简直成了打官司的秋菊,这可怎么见人
啊?
几个大汉这会儿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作出了放行的手势。我迟疑着走进球场,听到
后面的伊朗男人们议论纷纷。走到球门后,一个男人朝我跑过来,又让我套上摄影记者
的黄色马甲,我感觉自己的样子肯定更加可笑了。一抬头,赫然发现球门后一溜摄影记
者的镜头此时不是冲着球场,而是全部转向了我,“咔嚓咔嚓”,还有人喊让我再摆一
个专注看球的姿势,一边的摄像机镜头也对着我拍了足有5分钟。“嘿,你简直创纪录了
!两年前在这里曾有一个女医生进入场地,但你肯定是第一个女记者!”站在身边的法新
社驻伊朗的记者莫罕莫德告诉我,“明天的报纸上肯定有你的照片。等着瞧吧。”
整个比赛中我成了明星,每次扭头都能看到摄影记者的镜头,更有观众席上的人群
冲我大喊,夹杂着口哨声,只是不知他们在喊些什么。糟糕的是第一场比赛结束后,伊
朗大妈要离开,我不得不将长袍还给她。一个警察立刻跑来让我上看台,否则赶紧找一
件长袍。我顾不上理他,挤到采访布拉特的人群中,与他攀谈起来,还在休息室里和他
照了一张相,连布拉特看到我的样子都直笑。结果我可能是沾了他的光,侥幸得以留在
了场内观看中国队的比赛。
比赛结束后,当我往外走时,先前几个大汉中的一个跑过来又是声色俱厉地教训我
:“后天的比赛你必须要穿长袍,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我微笑着对他说:“老兄,我
的任务完成了,后天的比赛我不看了。”他气得吹胡子瞪眼说不出话来,望着我扬长而
去。
■米卢无奈地摊开双手,对于自己的球队改造他有点绝望……在泰王宫著名的大玉
佛前,米卢静静地祈祷了很长时间:愿佛主保佑中国队冲进世界杯
也许没有哪一场比赛令米卢这样无奈,也许没有哪一天让他如此伤心,在我的记忆
中,第一次看到米卢摊开双手,耸动着双肩几次欲言又止。即使是亚洲杯之前,当中国
队以极其难看的表现0:2负于沙特队,那时的米卢虽然难掩一脸失望,但仍然能滔滔不绝
。
这一幕发生在2001年2月10日,中国队在泰王杯上被卡塔尔队1比1逼平。全场比赛
,场上一直回响着米卢的喊叫声,“李铁,中场!”“李明回来!”“曲波转移!”……
可几乎没有一名队员能够完成他的指示,使他的喊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米卢一度坐在
教练席上右手扶着栏杆,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他如此脆弱的神经。可他就这样不停地
叫着,特别是我们被卡塔尔队扳平之后,他生怕如果自己停止催促场上的队员,中国队
可能会输掉这场比赛。
赛后,米卢虽然强作欢颜,但说起话来声音越来越小,仿佛刚才的叫喊已让他精疲
力竭了。“我为什么要在对抗中叫停?就是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最正确,最聪明的,可
他们到现在并未完全领悟。”米卢无奈地摊开双手,从一开始,米卢就在寻找那些在场
上能够动脑,踢得聪明的人,但中国球员从小受的教育与他们的足球意识却让米卢深感
为难。他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一次队员们坐车去训练场,下车后由于修路,施工人员
请他们绕行,可第二次到训练场时道路已经修好,很多球员还是绕道而行。“中国队员
比较机械化,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米卢也非常清楚,想改变这样的球员太难了。然
而最令米卢失望的是球员在遇到困难时就放弃了改变的决心。“中国请我来就是要改变
目前的状况,能够在世界杯上取得胜利,我知道我也有责任适应中国队员,但既然请我
来,队员们最起码也要作出适应我的举动吧,哪怕是丝毫的改变。队员们要在改变的同
时琢磨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效果。”(连载十七)
--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