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bw努力中),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李响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连载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16日17:21:5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李响著
■知识出版社出版
  十强赛前夕因高额“转会”费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足球女记者李响,日前下
定决心写一本关于米卢的书,将她所知道的真实的米卢公之于众。如今该书稿已由知识
出版社出版,名为《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本报得到李响的授权,今天开始
选载此书。
  书中全面披露了从米卢登陆中国到中国队打进世界杯这两年来中国足球激动人心的
沧桑巨变,第一次大量披露了米卢以及中国队鲜为人知的内幕,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均属
首次独家披露,包括米卢与中国足协的谈判过程,米卢合同中的秘密,米卢令国人讶异
的足球理念,米卢的选秀原则和对某些中国球员的评论。作者是所有记者中与米卢个人
友谊最密切的红颜知己,可以“零距离”贴近米卢,所以所获取的信息比任何其他中国
记者都要多得多,也更“机密”和真实得多。
序言——瞧,这个人
  原本并没有写书的打算,不过从去年年底,就有很多业内的同行和朋友给我提出这
样的建议。因为这不是对一个足球女记者一段采访生涯的记录,而是对一位世界名帅、
对一段中国足球历史的呈现。
  我有些心动了。我在新世纪第一期《足球报》也写下了这样的新年愿望:中国队冲
击世界杯成功,我将成为最幸运的女足球记者。当时我的潜台词就是:中国队出线了,
我才会考虑写本书,我也才有心情回顾这过去的一年半。
  也许我没有能力让这本书为中国足球留下什么,我原本也没有这样的奢望,但我希
望描绘出一个鲜活的而不是神秘的人,他从我们的目光中走过,他也从我们的思维之外
走过,如果我们尚不能完全理解他,总可以试图了解他、尊重他。
我想,尊重他为中国足球带来的一切,其实也是尊重中国足球自身。
  自负的尼采的自传叫《瞧,这个人》,我愿意冒昧地借用它作为这篇序言的题目。
瞧,这个博拉,他确实值得我们以惊奇的目光去打量。
  500多个日日夜夜匆匆忙忙就过去了,直到今天坐在桌子前,第一次,我开始整理复
杂纷乱的思绪。昨天晚上,中国队圆梦五里河,从球场到酒店的路上,我泪流满面。说
不清这滑落的泪水是喜悦还是酸涩,泪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了过去一年半里的自己。朋
友们的电话打来,他们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祝贺你”,而不是“中国足球出线了”,
听到他们的声音,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多少个日子里,我曾想象着今天,想象着成功后的幸福,想象着米卢和国脚们欢笑
的面庞,这一年多来我时时刻刻追随在他们的左右,体会他们的痛苦和失落、奋斗与艰
辛,他们的胜利与失败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部分。也许在很多人眼中,神奇米卢
和国脚是高高在上的,是虚无缥缈的,但在我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是活生生、有
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
  球场边那个四处打听国脚名字的女孩子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上海春日的午后,她挤
在人堆里好奇地问着宿茂臻是不是那个高个子,黑黑的是不是张恩华,在众人惊讶不屑
的目光中她努力记着每个国脚的样子。两个星期后她飞到了贝尔格莱德,那是她第一次
看中国队的比赛,而且还是在场地里面。15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国家队没有被旅途的疲惫
击倒,也没有被身穿皮衣、戴着黑色墨镜的国际足坛的“维奇”大腕们吓倒,她从他们
略显苍白的脸上看到了坚强的意志。在那个满是外国人的球场里,突然有一种神秘的力
量将20多个中国球员和记者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第一次,她如此真切地感受着“祖国”
这两个字。
  随后,她一直追随着这群人的脚步,从四季如春的昆明高原到黎巴嫩蔚蓝的地中海
滨,从德黑兰的雪山到金边的烈日,从沈阳绿岛到潮湿的阿布扎比,凡是有中国队小伙
子们身影的地方,就有她手中的数码相机。无论是万里晴空下还是绵绵阴雨中,绿草茵
茵的球场边,她的脸上永远挂着快乐的笑容……
  前些天去上海录制《足球纪事》的直播节目,《新民晚报》的前辈洪南丽老师突然
光临现场,我猜测着可能是编导们特意请她来拍照。谁知,节目完成后洪老师说的第一
句话是:“我终于知道李响是什么样了。”原来她是不请自来,因为关于李响的传说太
多太多,她一定要来看看李响到底是何等人物。这位6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亲热地
拉着我的手:“他们说的全都不对!孩子,这一年多不容易吧?”她的话让我涌起一阵
想哭的冲动。那个时刻的眼泪在昨天的路上尽情奔涌,我放纵着自己的情感,再也不想
掩饰。
  也许所有人都看到了我的微笑,却没有人了解我的苦楚。对足球的一无所知曾让我
在昆明高原紧张得彻夜难眠,每一回发稿都像经历一次艰难的考试。然而作为记者的职
业素质与敬业精神,使我总想着如何给报社发回独家新闻,如何让读者看到真实的米卢
和球员,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少朋友用羡慕的口吻说我终于依托足球周游世界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当我看着马尔代夫天堂岛悠闲漫步在海滩的对对情侣,心里是何种滋
味。那个时候我正像一只无头苍蝇在马累岛上来来回回往返于酒店和网吧之间,试图以
最快的速度让国内读者了解那个令人目瞪口呆的1:0。年初从北京到罗马,再到德黑兰
,一星期的时间里,我跑了那么多地方,手表上竟然还是北京时间——我忙得已经没有
了时间概念。当此行的一切工作都已完成,在德黑兰朋友们的别墅里,喝了二两泸州老
窖的我晕乎乎地一下子睡了过去。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我从来不愿意去回忆。今天晚上,我将再次把它们锁进那
个名叫往事的旧箱子里,让它成为我生命中的过去。我个人的经历只是对得起我的职业
,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有一个人,我却愿意用我的笔和心将他展示给所有读者,所有
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他的名字叫作博拉·米卢蒂诺维奇,这个有着神秘的目光、灰白
的乱发,仍然像个谜一样的塞尔维亚老人。
  过去的一年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猜测着我和米卢之间的关系,不知道有多少人在
诋毁着我们的名誉。从“绯闻说”发展到十强赛期间的“枕边风”,对于男女关系的想
象力中国人永远是世界一流的。十强赛前,朋友就善意地提醒我做好一切中国队不出线
的准备,因为失败所带来的巨大混乱很可能也要将我淹没,因为我的命运早已和米卢联
系在一起,我和他是绑在一起的、漂浮在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我们侥幸地安全靠岸了。阿联酋2:1击败卡塔尔的晚上,米卢激动地握着我的双手
:“LILY,我们胜利了!”我看到他日渐苍老的面庞上越来越多的深深的皱纹,他紧皱
的眉头终于舒展了。此时此刻,我反而说不出一句话。“我衷心地感谢你,感谢这一年
多来为我所做的一切。如果没有你的支持,也许,也许我早就离开了。”米卢真情流露
,他的语气诚恳真挚。他灰白的头发依然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散乱地摊在头上,但他的
目光却不再那么空洞,我的耳边响起当我们成为朋友后他说过的一句话:“从前我看着
你,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看见你;而现在我不看着你,也能看见你了。”这是一句拗口的
话,我却明白其中的深意。
  回想我追随中国队采访的一年半,也是我与米卢共同走过的一年半,这段日子里,
说我们相互扶持,一点也不过分。我分享着他赢球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也分担着他的
压力和受到质疑时的委屈。而他回报给我的更多更多,这个走遍四海、闯荡世界的老人
时时刻刻用他的人生经验启发着我,督促着我,他的人格力量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
震撼。(连载一)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