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uren (大家支持我一把!), 信区: lovestory
标 题: [转载] 网络中的爱情不都是快餐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12 12:13:22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ction 讨论区 】
【 原文由 yuren 所发表 】
网络中的爱情不都是快餐
“YOU’VE GOT MAIL!”
这句简短的英文讯息,在西片“电子情书”里,是扮演男女主角TOM HANKS和MEG R
YAN展开“网络奇缘”的重要关键,原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已各自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但
没想到在夜阑人静接收电子邮件时,他们却意外成为相互抒发情感的亲密网友。
日复一日,特别在与各自情人分手之后,面对情绪的低潮,更期盼在电脑显示屏上
能即时出现这段音讯,殊不知对方竟是近在咫尺,常在商场竞争上碰面,互相最憎恨的
人。
电影情节的高潮起伏,通常是为满足观众的好奇,吸引主动走入戏院,期能搏出满
堂彩的票房成绩而设计,所以,可直言批评“电子情书”的剧情太荒缪,哪有这般巧合
,会和平日相视为敌的邻居产生“网恋”?
但是,不能不接受眼前网际网络的日新月异,将会改变21世纪新新人类的生活模式
,现实世界急速变革进步,留下人际间交往疏离和不安的后遗症,将在这个虚拟世界中
暂时找到抚慰和弥补的缺口。
我们常感叹世间难以找到完美的情人,只会幻想获得缠绵悱恻的恋情,却忽略浪漫
和现实难以兼容的部分,所以现代人常情愿跟自己的感觉谈恋爱。
网际网络诞生后,正好提供“e时代”情色男女交往一个不用抛头露面的虚拟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名称只是代号,或许隐身之后,更增彼此神秘感,满足人类潜意识
中“偷窥”的好奇,虚实真假的探索,使求爱融入追逐浪漫的幻觉。
网络时代炮制的爱情快餐
我在香港电视圈工作认识L小姐,她经常是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长发扎起马尾,
就在剪接室内外忙进忙出,可能是忙到没时间,也可能是不习惯用装扮表现出女性的温
柔,所以在工作环境中认识L小姐的男人,都和她维持像“哥儿们”的交情,还有不知情
的外人常把她误作是L先生。
L小姐的生活作息看似被忙碌紧凑的幕后制作占据大半,又难和周围异性产生来电的
火花,但是下班回家后,已近“三十而立”,却仍待字闰中的她,并不感到寂寞孤单。
反正化名“SUE”,在ICQ的网络聊天室中,她用流利的英语,无世俗压力的言谈,
使她成了网上不少外国男子挑选聊天的热门对象。她兴奋告诉我,甚至有人幻想她是朵
绽放热情的玫瑰,还在电子邮件留话,想飞到香港向她求婚。
一年多前她只身赴法国巴黎旅行,竟不担心在陌生的花都中迷路,返港后拿出旅游
照片一一向我介绍,就是约了这些男性网友在当地作向导,我替她的人身安全担心,幸
好没有发生不幸的意外。
至于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后,有无“艳遇”的惊喜,有没有发展异国恋情的机会?我
突然很“八卦”地问她,“再说吧!”,就是她惟一的回答。
我想有很多人像L小姐一样,不冀求“网恋”结局,只想透过网络的试探,在这个地
球上多认识一些谈得来的朋友。
但是有些人在网上谈情说爱,却抱着“游戏人间”的心态,利用等爱的人对情感的
渴望,假扮纯情的天使,企图用网恋做“钓饵”,反正愿者上勾,何必在乎这种虚幻无
实的爱情能天长地久?
借“网恋”大玩一夜情,被敛财骗色的社会案件时有耳闻、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人
心甘情愿在网中寻觅,四处在交友网站上张贴个人档案,公开征婚,他们认为在网络上
大撒“情网”,比在报章杂志登征婚广告既省事又省钱。
透过电子邮件传递,说不定“真情告白”只要写一遍,就可同时寄给所有心仪来电
的对象,只要处理得当,“一脚踏多条船”很难被查觉,最后再从中择一,要论及婚嫁
,实在轻而易举。
如意算盘打多,有时也会打错,和我结识至少快10年的C先生,从美国拿了理工双硕
士学位返台工作,青年才俊,可谓“黄金单身汉”,原以为在网上多处刊出征婚告示,
可以借由电脑择友找到像昔日身旁如花似玉,温柔大方,心灵相契的女友,曾同时和数
位感觉条件很相衬的女网友交往,但期待见到对方后的心情,却是用“很受伤”这首歌
来收场。
不是碰到思想开放的年轻辣妹,看上他的壮硕身材,不谈感情,只想“一夜情”,
就是对方才见几次面,就积极想把他“套牢”,说要做他的女人。
网络上的“快餐爱情”见光后,屡次受挫,让C先生开始怀念昔日清纯的校园恋曲,
更悔不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对方的真情,开花结果?近日他放弃网络择偶,又回到
传统的“相亲”管道来找寻有缘人,毕竟“眼见为真”,感情之事靠默契培养,是不能
操之过急!
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爱的自由,如果“网恋”成功,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网络科
技的进步,也算功德无量,至少比起昔日藉纸笔纪录感觉的传统情书,电子情书在传递
上,的确快捷便利许多。
只要双方各有一部电脑,接上网络,随时想到对方,就把感觉透过键盘敲进信中,
还可附带声音和影像图片,写完后想寄出,一按键就随时传送,不受时空限制,不用看
邮差脸色,我想王宝钏如果活在现代,她就不用苦守寒窑十八年,随时能用网络传情,
让夫君了解她的用心良苦。
我对网络科技发展,一直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按内地的说法,我应该算是一个标
准的“网虫”,不主持节目,不替书报杂志写专栏的时候,我可能常花上四、五个小时
,在网络空间穿梭,除了搜集任何我想要的资料,学习制作个人网页外,我还利用聊天
室和各地人士交换心得,丰富生活视野,而电子邮件的交换传递,竟帮我找到今天的“
另一半”。
网络中的爱情不都是快餐
98年的初夏,我赴纽约和多伦多旅游,回程在温哥华停留,我想先去拜会和家父相
识40年的老友再转机返港,没想到这位长辈刚巧返台不在家,却遇上他回家休假的女儿
ANNIE。初识仅3天,除了共进一顿她亲手下厨的早餐,在离开加国前,我们并没有太多
交谈的机会。
走在情字这条路上,我从不刻意追求,有缘自然能相识,记得当初离开温哥华前,
我主动向ANNIE要了她的电邮信箱,打算返港后寄封信,谢谢她的照顾,ANNIE回多伦多
继续完成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位,我回香港主持凤凰台的节目,相隔大半个地球,我从没
奢望能获得她的回应,但是电子邮件却开启我们缘分的天空。
常因工作需要在台湾、香港和内地做“空中飞人”,手提电脑是我不能缺少的随身
行李,收到ANNIE的电子邮件,更让我欣喜若狂。虽然两人受时空阻隔未能见面,但是彼
此情绪的高低起伏,却在电子邮件中一一纪录。
我乐意陪她成长,分享心得感受,曾在搭机的时候用计算机键盘敲进对她的思念,
在下机的时候立刻接上网络,发出这封电邮,我想让她感动我的浪漫关怀,不只在地面
出现,还有空中!
网络上建立的爱情,最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来试炼,否则凭空想象,只能捕风捉
影,根本无法尝到爱情的真味。ANNIE完成加国学业,在我不知情下悄悄返台工作,算是
给我很大的惊喜,我也完成当初对她的承诺,在忙完香港和内地节目主持后,也从港返
台,趁重新调整生涯规画的机会,给双方多些亲身相处、培养默契的空间。
如今我们还是会用电子邮件传情,当我们出现意见争执,不想多作解释,四目相对
,争到面红耳赤时,电子邮件成了沟通的最佳桥梁,等平心静气后,理出头绪再重修旧
好,另外我还替两人从相恋到订婚拍的照片,制成网页,让住在各地的亲朋好友见证我
们的爱情。
2001年的1月1日,我们选在真正21世纪的第一天,准备牵手过一生,我们的开始应
该不算“网恋”,但能走到今天,还是感谢网络空间让我们网住一片情!(文/卜邦贻)
--
人不轻狂妄少年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 转载:.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