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lear (傻瓜儿), 信区: music
标 题: 巴赫:一颗不断穿越的音乐灵魂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May 15 17:42:13 2000), 转信
--------------------
好东西大家分享!
--------------------
作者:丁儿
毫无疑问,近代的欧洲始终对德国的音乐领域怀有深深的怀疑态度,
认为他们的音乐创作与“野蛮人”的并无不同。这一状况直到亨德尔和约·
塞·巴赫的出现才得以改变。前者成为歌剧创作的先驱者,而后者,则把
宗教音乐艺术推向了一个完美的境地。
在近二百年的时光里,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他们自己家庭
内部的聚会就够得上是大型音乐会的水平与标准了。至今,一些家庭成员
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还被小心翼翼地保留在后裔手中。生长在这样的音乐世
家里,巴赫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强烈热爱。他的父亲,约翰·塞巴斯
蒂安·巴赫亲自为他上音乐启蒙课,并教他小提琴。可惜在小巴赫十岁时,
父母的去世使他成了孤儿。他由长兄抚养,还进入奥尔德鲁公学学习。但
是随着他对音乐的兴趣和领悟力的日益提高,他越来越不满足兄长那种手
艺匠式的教学;而他总是没完没了的提问也使哥哥深为恼火。据说他哥哥
藏有当时最著名的罗格尔、凯尔、帕赫尔贝尔等人作品的手抄谱,小巴赫
几次想看这些谱子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但他还是设法把谱子弄到了手,每
天晚上借着月光偷偷抄录下来。巴赫毕生都在抄录大师的作品,他晚年的
不幸失明也许在他童年月光下孤独而喜悦地与大师作品为伴时就埋下了伏
笔。他与这些大师亲密的共抒胸怀,并虔诚地学习他们的学识,使自己的
水平超过了他们。
十五岁时巴赫离开了已经有五个孩子的哥哥,以优异成绩进入神学校
学习,并于1702年毕业。在此期间,他除了要靠上街卖唱赚取一些微薄的
生活费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于钻研古代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手稿,
大大开拓了音乐视野。他抓住一切机会聆听大师的演奏,并向他们请教。
后来,当有人问起巴赫他的艺术是怎样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时,他简单而
严肃的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如果谁象我这样下一番苦功,
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毕业后的巴赫曾在几个教堂里担任小提琴师、管风琴师,直到1732年
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的乐长。就在那,巴赫创作了气势宏伟的大
合唱曲,并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巴赫性格善良,笃信宗教,他把对宗教的
信仰和对音乐的热爱融为一体。尽管他迫于生计的职务经历曾经让他感觉
劳累和屈辱(例如有一次他为了去听德国著名音乐家狄特里赫·布克斯特
胡德的音乐会,惹得上司大为恼怒,甚而对他进行了严厉粗暴的审问和斥
责),狭隘的德国市侩们也对巴赫的创作品头论足,认为他的创造性的热
情破坏了宗教音乐惯有的规范,但巴赫作为管风琴师的盛名还是传遍了整
个德国,即使他的对手(像沙伊贝等)也不能不承认他演奏技巧的炉火纯
青。然而,巴赫作为演奏家愈是受到人们的赞扬,作为作曲家则愈是引起
争议。同样还是沙伊贝,他激烈的指责巴赫的音乐不恬美、不自然,浮夸,
晦涩难懂。当巴赫的《赋格的艺术》一书由他的儿子埃麦纽埃尔出版时,
一共只售出三十本,他一气之下把印刷木刻版论斤卖掉了。在他生命的最
后三年里,他令人忧伤的逐渐失明了。1750年,这位年迈的大师默默死去
。
巴赫一生勤奋谦虚,始终创作不辍。然而他生前却没有显赫的地位,
没有赢得应有的尊敬。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非但没有出版,也得不到世人的
理解。所谓“伟大的巴赫”倒是指他的儿子埃麦纽埃尔·巴赫。在老巴赫
死后多年,他的作品才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惊赞中引起人们的逐渐注意。
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在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虽然大部分已散佚)发
现了他的淳朴热情,他的卓越才华和惊人的毅力。他的作品包括管风琴音
乐、钢琴音乐和用于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和协奏曲,表现了当时德国市民的
生活,表现了不向卑俗生活屈服的崇高信念,他以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
的精神维护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具匠心,《平
均律钢琴曲集》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钢琴作曲法的产生,其中充满了饱含
魅力、激动人心、气势磅礴的篇章。而现在几乎无人不晓的《G弦上的咏叹
调》,更是来自于他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由于年代相隔太久,巴赫的音乐确实不太容易
理解,因此他的大部分乐器作品往往被人们当作是练习曲或技术教程。然
而,在巴赫身上贯穿着几个世纪以来相对立的各种倾向,他给予总结、发
扬、承上而启下。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演奏上杰出的技能,而在于
他对和谐形式的高度敏感和他那火热的内心世界。在他身后,贝多芬和瓦
格纳得益于他的开辟而终于创作出深刻、有力的作品。
生前缺乏知音的巴赫在死后的两个世纪里终于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尊
敬和景仰。他那纯朴天真的灵感,对于音乐色彩、生动细小的细节和详尽
复杂整体的爱好为今天的巴赫迷们提供了广阔的心灵休憩空间。作为巴洛
克时代的伟大音乐家代表,巴赫生前如此寂寞,死后却终获辉煌。他的灵
魂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音乐会上,常常能看到那些一边倾听巴赫一边
热泪盈眶的人们。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