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yle (神仙一把抓), 信区: music
标  题: 表现主义音乐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26 18:09:21 2000), 转信

20世纪音乐概述(三)表现主义音乐
如果说,以法国为中心形成的印象主义音乐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19世纪以来整整100
年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势头,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德奥为中心形成的表现主义要
远比前者走得更加极端,它一经确立,就表现出与传统的明显对立,并将几百年积累下的音
乐传统从形式到观念打得支离破碎。这股潮流首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后扩展到音乐
领域。其音乐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由于他们三人都
生活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统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此外,表现主义在其他作曲家如克舍涅克
、兴德米特、巴托克、奥涅格的某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表现主义观念最初就是作为印
象主义一词的反义词,从绘画艺术中借用过来的,实质上,表现主义是德国人在艺术追求上
对法国人的回答,在世纪之交印象主义兴盛一时之际,德国人有意将印象主义的Im pr
essionism一词改为Expressionism---即表现主义,以表示艺术
思想上与法国人的明确对立。具体说来,如果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
那么,表现主义就是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总之,表现主义往往用自己主观对现实
的解释来代替真正的现实,把主观感受同反映现实对立起来。从音乐自身的发展线索上看
,表现主义音乐又与过去的音乐有着继承关系,它的起点是在晚期浪漫主义高度戏剧性的
作品之中,如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理查·斯特劳斯的独幕歌剧《莎乐
美》等,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强烈、紧张的情绪的描绘,对悲痛、绝望的心理刻画,还
是对奇特、恐怖的形象的塑造,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只是从形式
上看,表现主义音乐比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更加怪诞、不协和、带刺激性。不过,晚期
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最明显的区别还在于从音乐语言的半音化走向表现主义的无调性。
表现主义的音乐形式首先是无调性,这也是表现主义艺术追求上的自然选择,因为只有通
过无调性,打破调性体系、打破功能性等一切传统的音乐逻辑,才更能贴近人的直觉,直逼
人的内心以表现人的本质,使人类内心的潜意识得以昭彰。在勋伯格的作品27中,调性没
有了,他取消了能够确立调性的七个自然音与五个变化音之间的区别,十二个音同等重要
,没有一个音取得中心音的地位。无调性成了表现主义音乐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后来的十二音音乐实质上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总之,表现主义音乐缺少浪
漫主义的抒情,缺少古典主义的逻辑力量,缺少印象主义的丰富精美色彩,留下的只是怪诞
、不协和、不悦耳。表现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应首推勋伯格,他作为20世纪最有影
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十二音音乐的创立者,尽管在他的创作中,从早期到晚期,手法、风
格上都有相应的变化,但,即使其音乐语言在改变时,贯穿在他所有作品中的共同的主线仍
然是属于表现主义艺术特征的。勋柏格的早期音乐,受瓦格纳、马勒、理查·斯特劳斯影
响较多,其创作风格带有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
899)、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里桑德》(1902)、大合唱《古列之歌》(19
01-1911),其中,《净化之夜》已经显露出表现主义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勋伯
格受当时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影响颇深,他把康定斯基的美学思想移植到音乐领域,
进一步促成了他表现主义风格的形成。从1908年起,勋柏格进入表现主义成熟时期的
无调性音乐创作阶段,代表作有著名的《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其中第三乐章"
色彩",是实践作曲家所谓"音色旋律"的著名范例,勋柏格认为不同乐器先后发出同一个单
音,可形成旋律。这时期的另两部重要作品是独唱剧《期待》(1909)和《月迷彼埃
罗》(1912)。在他的《月迷彼埃罗》作品中,主人公彼埃罗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
孤独、痛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套曲共21首歌曲,没有连贯的情节,充满了荒诞的胡思
乱想。另一部重要作品独唱剧《期待》(1909)描写了一名女子怀着痛苦、怀念等
情绪,到森林里去寻找遗弃她的情人,结果发现的却是一具尸体(剧情暗示是她杀死了自
己的情人)。这两部作品音乐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介于说与唱之间的"念唱"音调。
1923年,勋伯格开始采用十二音技法。有人说,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几乎属
于现代主义者的实验过程,但在众多实验中,较成体系,影响广泛而持久,在几代作曲家手
中不断发展的,大概就数十二音音乐的创作实验了。十二音音乐根本上说是无调性音乐进
一步发展的结果,无调性语言一般说来,只适于创作小型作品,因此,需要有一种像十二音
技法这样的结构方法,把乐思有条理地陈诉出来,形成曲式,以代替调性在传统音乐作品中
所起的作用。十二音体系的基本方法,有其严格的技术要求,首先,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
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音,以避免形成中
心音。序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来组成一首乐曲。组成乐曲的
音列可移植在半音阶的任何高度,用数字表示它们与原来音列开始的音高关系,如0=开
始的音高位置,1=上行一个半音的高度,依次类推。四种音列形式各有十二个不同音高
位置,总共能得出48个音列。勋伯格强调,音列应该是灵感的产物,尽管不可避免地需要
精细地修改,而且,他作品中的音列也有规律可循,如这些音列常常是被细分为一些小的音
组,三、四、六个音为一组不等。勋伯格第一首完全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是《钢琴组
曲》(1924),勋伯格说他自己是先有形象再有音列,他十二音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
是《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和歌剧《摩西与阿伦》(1951),在后来的作
品中,十二音方法经常随内容的需要有所变通和突破。受十二音技法的影响,在勋伯格的
音乐中,调式、和声等传统的一切说明都失去了意义,而且,诸如持续和弦、重复性的伴奏
音型、管弦乐队各个声部之间的功能转换与呼应等手段在十二音技法的作品中都没有了
效力。由于音列中的音可以在任何一个八度上使用,使得勋伯格的旋律具有跳跃很大的特
点,器乐与声乐的界限没有什么区别。作品音乐语言主要采用对位的手法,一切处在连续
不断的变化中,避免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基于表现主义艺术的特殊需要,速度、力
度等表情记号用得极多。配器上,他几乎从来不使用全部乐器,风格是明朗的、带有一些
不断28变化和转瞬即逝的奇妙音响。需要强调的是,十二音体系只是音高方面的序列手法
,如加上对节奏甚至力度等方面的序列就是后来50年代所盛行的整体序列手法。表现主
义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的学生贝尔格,他对勋伯格的无限崇拜,使他的创作一
直深受勋伯格风格的影响,他与勋伯格一样,都在创作历程上经历了半音阶、无调性、十
二音的创作阶段。音域宽广,跳跃性强,大量利用增、减音程和七、九度音程的旋律也与
勋伯格颇为相似,配器手法上,新奇的效果,稀疏且又星星点点式的乐队音响,也是来自勋
伯格的风格。但贝尔格在音乐上真正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把勋伯格那种不易被接受的枯燥
的作曲方法同传统的较易被人接受的感情表现结合起来,使这种新的、比较抽象的语言所
抒发的人的感情同样能够被广大听众欣赏和接受,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因此,他比勋伯
格和威伯恩拥有更多的听众。他的代表作品歌剧《沃采克》一直在西方备受欢迎,堪称是
表现主义音乐中最有影响的力作。这部歌剧被认为是达到了表现主义音乐的最高成就。
歌剧内容上表现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道,主人公沃采克由于备
受欺凌侮辱,以及后来情人的不忠,最终使自己精神上彻底崩溃,他杀死了情人,自己也投
湖自尽。作者在作曲手法上为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表现剧中主题,一方面大部分
采用了无调性,并带有某些十二音的手法,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以往调性音乐的传统,把自然
音阶、非自然音阶同十二音"音列"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且他还运用了瓦格纳的主导动
机和勋伯格的念唱音调。歌剧《沃采克》的成功使他被认为是真正把歌剧带到20世纪
的作曲家。在贝尔格的另一部未完成的歌剧《露露》中,主人公露露也是常常处于一种痛
苦、孤独、绝望、恐惧等反常的精神状态中,她被遗弃、被凌辱、最后招致被杀害的悲惨
命运。贝尔格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
曲虽然是十二音的,但热情动人,且易于理解,是20世纪有影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值
得注意的是,贝尔格在创作手法上不是一位"有体系的"作曲家,如他的主要作品《沃采克
》手法上或无调性、或有调性、或序列音乐,作曲技术上无法划分类属。这一点可以适用
于所有他的作品,但他有他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他既执着于表现主义艺术理想的追求,又
希望他的艺术追求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他既面向现代,又不舍弃传统,他的成就
在于他把新的艺术理想和旧的艺术传统结合成一种完全属于个人的音乐语言风格,从而完
成他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实现他自己的艺术追求。新维也纳乐派的另一位作曲家是威伯
恩。与贝尔格一样,威伯恩也是在1904-1910年成为勋伯格的学生的,他们两人虽
然都是以勋伯格作曲方法为基础,但他与贝尔格不同,从20世纪总体音乐发展看,贝尔格
是尽力把这种音乐发展拉回过去,使它向传统靠拢,而威伯恩更倾向未来,威伯恩把勋柏格
的作曲规则运用得更加彻底、更加极端、更加理性化,因而,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
观、带有更多的实验性质。在与勋伯格学习之前,他的作品是有调性的,现保留下来的只
有《帕萨卡里亚》(Op.1)一首,从作品第3号起,他进入自由无调性阶段,从此,再
没有写过有调性音乐。1924年,他紧随勋伯格其后,开始采用十二音技术。他是唯一
的、彻底的无调性作曲家,因为即便勋伯格本人后期也写了有调性的作品。威伯恩全部音
乐的基本原则是"简洁",他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格言式的音乐语言而著称。他把自
己的音乐简化到只剩下绝对不可缺少的东西的地步。这种追求,恰恰代表了20世纪的一
个重要的艺术倾向。在他的作品中,通常几个音为基础构成一首乐曲,高度的集中经常是
对位的,他的作品不多,总共只有31首。主要代表作有《五首管弦乐小品》,第一次世界
大战前夕写成,被称为是"被剥得只剩下骨头的音乐作品",与他同时期的《六首小品》一
起,是他高度集中、浓缩、简练创作技法的极端例证。另一部有影响的作品是《交响曲》
,共两个乐章,采用严格对称的十二音音列写成。威伯恩独特的音乐语言首先表现在旋律
、和声的零碎和片断上,他的音乐几乎没有长线条、更没有声部进行,旋律多用宽音程的
跳进,只有几个音,互相之间就像没有联系一样,各声部之间的关系是不协和的。音乐的织
体节俭,常用小型室内乐队,总是使用不同乐器频繁转换,突出乐器音色的不断变化。如前
所述,他的作品曲式结构简短,很少主题重复或发展,因此,造成作品规模出奇的短小,在威
伯恩看来,主题一旦开始,就表现了它所有要说的东西。当勋伯格和贝尔格尽量利用古典
曲式来展开乐思的时候,威伯恩的兴趣则在于强调个别的音本身,而不在于音与音的连结
、形成乐句和曲式。这样一种极端的特殊语言促进了后来新音乐的发展,首先,威伯恩的
音乐直接影响了点描派音乐的形成,从而,也提高了音色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威伯
恩的音乐实际上已经把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引向了后来整体序列音乐的发展。如前所述
,十二音体系仅是音高上的序列,若把音高上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等方面,就成了整体序
列音乐,在威伯恩的作品中,已经开始了每个音不仅有其特殊的音高,而且有不同的时值、
音色、力度等,每一个音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威伯恩一直默默
无闻,但二战以后,整个世界一下子发现了威伯恩,对威伯恩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先锋派作曲家们如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诺诺等都从威伯恩的作品中得到了启发,找到
了它们所追求的东西,因此,有人将50年代称为威伯恩时代。总之,表现主义是20世纪
现代音乐最重要的流派,它的思想不仅在20世纪初影响了众多其他作曲家,且其余波一
直蔓延到20世纪下半叶,甚至影响到今天。对表现主义音乐发展、艺术追求方面的了解
,不仅能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20世纪初,滋生出众多现代新艺术思潮的整个西方文化
的艺术氛围和精神追求,而且也为我们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20世纪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关
键的参考和依据。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