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胖胖熊~~雨巷, 林中路和山), 信区: music
标  题: 海港之夜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Feb 13 19:46:30 2001), 转信

1941年8月,波罗的海的夜色、从远处军舰上所传来的手风琴声和
男声轻轻的歌吟,使在列宁格勒港参加劳动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
谢多伊久久地站在岸边不愿离去。根据作曲家本人的回忆:当时
“在我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即想要把这突然降临到的或
许明天就要进行远征、投入战斗的人们面前的寂静之夜,写成歌
曲。从港口回到家里我就着手编这支歌(按:之后由丘尔金出色
地填写了歌词),两天后,乐谱写成了。1942年我在离前线不远
的战壕里,第一次唱给战士们听。从第二段起,战士们就小声跟
我唱起来。于是我想到,这支歌打动了人们的心弦,有权利生存
下去”。后来这首歌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1943年,作曲家还因之荣获了斯大林文艺奖金。《海港之夜》的
最大特点是抒情写景的笔触既深情、细致、流畅,而又宽阔、有
力、明朗,进行曲和抒情歌曲的特点被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单二
部曲式的第一乐段中,以d1音为中轴的起伏动荡的旋律和反复出
现的富于弹性的节奏型,给人在波浪滚滚的大海上,就要起锚远
航的水手在纵情抒唱的印象。副歌悠长而深情的旋律,象是离去
的人们挥手向熟悉的港口告别,军舰在晨雾中渐渐地远去,使岸
上的人们只看得见船尾的蓝头巾在隐约地飘扬。《海港之夜》流
传到意大利后,曾被填上歌颂一位意大利女英雄的歌词而传唱四
方,以至后来竟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
          法学院BBS: bbs.law.tsinghua.edu.cn
          FTP站: 166.111.104.5
          水木摄影板的根据地: ftp://166.111.104.5/incoming
          Welcome.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