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k (旋转的硬币), 信区: music
标  题: 走近小卢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Sep 22 17:39:53 2000), 转信

  采访卢更戌的那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他位于清华附近的家中,我们静静地
听着他的那些歌,和他聊着那些在清华的日子......
  LU:卢庚戌   L:lentini   T:tramix
LU:清华有历代创作校园民谣的风气。那个时候的创作的风气非常浓。因为那时候大学
生有什么娱乐活动呢,就是诗歌,吉他,啤酒,草地。曹地上念诗,念完诗然后唱歌。
那个时候文学诗会特别多。后来,90年的时候进的文学社,我入学的时候听宋柯的歌挺
多的。宋柯,特逗,不管怎莫说也是老前辈,老大哥,唱的还是非常有感觉的。当时他
写出那首歌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时还在流行台湾的齐秦之类的歌。他写的
《一走了之》《嗓音沙哑》,都挺好。觉得这歌不像是清华写的,因为当时清华的人写
的歌都是《我把心儿融进琴声里》之类的,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歌了。觉得这哥们儿写
得挺不一样的,就学会了。接着就听另一哥们儿唱:“我不知道我生在那里,死了之后
有没有人哭泣。”
L :高晓松的?
LU: 对, 就觉得这哥们儿也不一样。 后来过了暑假听说他退学了,真挺奇怪的,这么
好的学校不上了。当时不认识他,只觉得是个傻X,不能理解。后来,91年的时候,我们
成立了一个校园歌曲协会,我和付志煜——现在在谢晓东手下干的那个。
T :那时你们都唱什么歌?
LU:就唱自己写的歌。后来知道退学那哥们儿叫高晓松,写歌特好,当时觉得他们写的
歌,一听感觉就是校园,但是有一种打动人心的东西,不像一般的校园那么浅薄。他把
校园那种青春期的东西,那种迷茫,脆弱,燥动,写的特别好。高晓松的歌是大家都挺
喜欢;郁冬的歌也有他的东西在里面,印象挺深的是郁冬写的《在劫难逃》挺好听的。
现在叶培唱了。后来,因为有很多人写,就想自己应该写一写。当时写的歌比较校园,
就是优美的和声,后来写的就是逐渐的……写着写着就离不开了。
T:当时清华写歌的人还是有一些的,谈谈他们吧,比如吴虹飞
LU:吴虹飞我认识。
T: 你觉得她的那种风格和你的那种风格有什么差别,她是94年入学的,人说三年就一代
沟了。
LU;她比较深化的东西。我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比较偏罗大佑一型的,她比较偏 郑智
化一型的。我觉得我视野关注社会比较多,她很感性,用的词句比较诗化,挺好的。
T:但我看一开始的那些校园民谣,包括一些清华的歌词,他们多是比较自我的,题材 
不是很宽泛,一般是对往昔的追忆,对失去的爱情的感叹。
LU:她(吴)比他们更加深层次一些,更加关注心理。我个人来说就挺喜欢的,但是有
些人不喜欢,她没有做到雅俗共赏。吴虹飞她有哪个劲儿,我挺喜欢的。我认为是因为
音乐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喜欢郑智化,罗大佑,有很大原因是他们所代表的音乐之
外的东西。
L:当初成立“梦中草原”是什莫样的心态?
LU:当时是特偶然的因素,当时我们去参加一个校园歌曲大赛。三个人唱了一首《梦中
 草原》,唱完之后获得成功,大家觉得三重唱的形式效果非常好,就定了。 
L:97年你们“未名”是怎么样的?
LU:就是我组了一个乐队没有命名,后来散了。当时去酒吧里唱,主要是为我作品服务
。 我特别喜欢玩乐队,但是得有经济基础,不是说你想玩就能玩的,今天他有事 不来
了,明天他女朋友病了又不排练,全没戏了。玩儿音乐就得有牺牲精神,而且,现 在人
心静的也比较少。要不然你拿钱也行,排练一次给一百。(笑)
[96年的时候,卢更戌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到一家设计院参加了工作,不过后来又辞去了
这份公职。我们并不知道他在设计院以及那以后一天天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但他的
感受分明的通过他的音乐传达给了我们。] 
LU:刚工作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其实,看到歌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感觉 到
那种小人物的那种心态。整个社会,当时是95年写的,但是现在看现在可能更 适合,更
能反映这个时代上班族的状态。 
T: 有人说过:我们有太多的渴望,当你渴望爱情的时候,你就会被爱情切掉一块,当你
渴望事业成功的时候就会被事业切掉一块,到最后自己剩下什么自己也并不很清楚。我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觉? 
LU: 对,你刚刚说的话就是这首歌的东西,因为他挣扎在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事业,怎么
说呢,他对自己的要求可能很低,换句话说,他只想过很平凡的生活,但是周围的人推
着你,让你要成功啊、要赶快挣钱啊,你会感到这种压力的,尤其现在这几年越来越是这
样。特别的累,有空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放松一下,自己想放松,可是你周围的人会给
你很大的压力。我最开始受到的启发是,这首歌名的来由是余华的一篇小说《我没有自
己的名 字》。我在大四的时候开始看余华的小说,大五过一点,余华的《活着》出版了
,看了觉得特别好。《活着》之后,就是这篇,发表在《收获》上,觉得这个书名特别
有意思,但是他里边的故事跟我的完全不一样,我就把他借用过来。我当时在设计院工
作的时候,想把我和周围的朋友生活的状态写下来,就觉得正好应该用这个名字来写。
怎么写,我当时不知道。有一天加班,画图特别累,特别困,画着画着就睡了。醒了以
后,咦,这首歌不知道怎么就写出来了。
L: 是既兴的吗?
LU:对。我说我写了一首特别有意思的歌给你们听一听。他说这歌挺逗的,一笑,哈哈
大笑。当然我相信大家在笑完之后去理解可能会有更多的东西。
L: 一开始就是这种说唱的形式?
LU:就是说唱的形式。 
[走投无路]
LU:这首歌和那首一样,当时是一种民谣。现在完全改成这么唱了。
T: 为什么呢
LU:因为我现在感觉到这种很强烈的东西,要宣泄。在录音的时候感觉很亢奋,很多东
 西都是即兴的。录完了的时候刘军利说这已经赶上老崔了(崔建)。 
LU:这首歌是受一些OASIS的英国摇滚的影响。这首歌开始已经做完一版了,是我要求改
 成现在这样的,因为我觉得最初的民谣唱法已经不能表达我当时的那种走投无路的 心
情了。92年的时候已经有这个雏形了,真正写是在94年5月,大学还没毕业。
L: 你想表现一种什么情绪呢?
LU:就是爱不成啊,有爱但也爱不成的那种感觉,就是走投无路。当然,现在社会很多
人下岗也是走投无路了。
L :每个人听这首歌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LU:可能很多人感觉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我没法活了。但是不顾怎么说我觉得这首歌发
 泄的是一种情绪。我特别喜欢这首歌。 
[夜风]
LU:当时我上班,听了巴赫的《格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用得特别好,一直想用它写
首歌。正巧那天去三里屯的一个酒吧,酒吧里放的全是那种感觉的音乐,满脑袋全是那
种音乐,回去就写了一首歌。《夜风》,夏天的时候,是四五月份。
L: 什么情绪呢?
LU:就是都市人那种挺寂寞的,特别孤独,男人,女人都这样。人越活越孤独。
T: 在酒吧里会有一种很迷乱的感觉。 
LU:实际上人为什么去酒吧呢?因为他空虚,寂寞,无聊,要寻求一种刺激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