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nzy (我的快乐很空虚), 信区: music
标  题: 中国摇滚---大众和个人的想象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Sep 13 12:36:34 2000), 转信

中国摇滚---大众和个人的想象 

吴虹飞 

  

武汉乐评人李皖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文中开篇则坦言:"80年代有两个东西
深深地 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一个是北岛的诗,一个是崔健的歌,前者完成了对我
诗歌启蒙,后者 完成了对我流行音乐的启蒙。"他以文人身份代表大众确认了崔
健作为80年代启蒙者的地 位,并力图使之经典化。 
颇具讽刺的是,这位当年年轻莽撞的"摇滚先驱"不可避免地与乐评人/文人有着微
妙的对 峙:一方面对自己被神圣为某种英雄颇有微词,另一方面作为流行乐之一
种的摇滚乐,又 必须依靠媒体、记者、乐评人的大力鼓吹方能广泛传播。尽管崔
健并不承认他"启蒙"的地 位,但是他仍被大众想 象成具有诗人、思想者气质的
音乐人。历史仿佛注定了让崔健来担当启蒙者的角色
--有趣 的是,这个角色的想象其实是由记者、文人、印刷品、媒体、大众来共同
完成的。
 1994年经过精良策划、制作的校园民谣大获成功,一时间各大高校,以及民间的业
余歌手 ,纷纷投入民谣创作,蔚然成风。而其中有些民谣写作者演变成了摇滚歌
手。再加上 94年之后北京和各地的酒吧业的推波助澜,以及唱片业对摇滚乐的青
睐和关注,刺激了乐 队的发展。许多外地歌手、吉他手云集北京,与流浪的诗人
、画家一起并形成了相对稳定 的聚居区,如94-95圆明园村,97至今的树村、东
北旺等,以及所谓的MIDI音乐学校,这 些人中的一部分成为当 下中国摇滚的精
英分子,他们往往身份可疑,可能是工人,农民,无业的游民,也可能是 诗人,
画家。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北京,就有摇滚乐队200-300支,占国内的总数一半 
以上,乐队的质量参差不齐。有许多乐队往往是有队无歌,或者歌比较少,而且不
少乐队 只是单纯地模仿国外的 一支或几支乐队,高明一些的则稍稍不易看出"渊
源"来。从86-96年十年间,各种摇滚专 辑出版了近60张,但是有份量的并不是很
多。尽管力量微薄,中国还是形成了他的"摇滚势力",并且已经有了"中国摇滚"、
"摇滚精神"这一类固定名词。作为一个非乐评人,我所关心的是:所谓"摇滚" 所
背负的文化含义是如何产生,如何具有某种内涵,成为固有的概念,并且如何进
一步地符码化? 

  

  

-- 

  


--
--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为了成为阳光,我求索世上。
  

※ 修改:.mark 于 Sep 14 12:50:23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