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ile (神秘的玛雅), 信区: music       
标  题: 摇滚历史课(6)(zz)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Dec 13 00:27:20 2003), 转信

六、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Art Rock)于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其特征为:结构庞大,和声语言较为复杂
,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炼、统一。
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
,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
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创作
而成。
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摇滚音乐50年》说:"他们

造了交响摇滚(Symphonic rock),并为平克·弗洛依德铺平了道路。"
"忧郁布鲁斯"(The Moody Blues)乐队成立于1964年。1967年,他们推出的专辑《未来

日子消失了》(Days of future passed)是乐队朝着艺术摇滚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它

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管弦乐队提供像序曲一样的开头,然后过渡到摇滚歌曲并为歌曲伴奏
。"忧郁布鲁斯"的代表作品还有《平衡问题》(A Question of Balance,1970)、《每

好孩子都该爱护》(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1971)、《第七次逗留》(Seve
nth Sojourn,1972)、《长途旅行者》(Long Distance Voyager,1981)等。
"深紫色"(Deep Purple)是英国的另一个进行艺术摇滚试验的乐队,共5人。1969年,乐
队成员乔恩·洛德(Jon Lord)创作的《摇滚乐队与管弦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G
roup and Orchestra)与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其中的管弦乐风格比"忧郁布鲁斯"乐队
的风格更现代一些。1970年,"深紫色"受BBC广播电台的委托,为摇滚乐和管弦乐队而写

《双子座组曲》(Gemini Suite)在摇滚乐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是"(Yes)乐队成立于1968年,乐队的主要人物是乔恩·安德森(Jon Anderson,1944

出生)。1969年他们录制了第一张专辑《是》(Yes)以后,人员便开始波动。1971年推

的专辑《是的专辑》(The Yes Album)标志着乐队后期风格的开始。1972年在经理人的

导下,乐队开始尝试一种叙事性的和交响式的风格,先后于1972年和1974年推出了专辑《
靠近边缘》(Close the Edge)和《从地形海洋来的传说》(Tales from Topographic O
ceans)。1975年至1976年间,乐队成员开始了一些个人活动。1977年从专辑《为一个目

奔忙》(Going for the one)中可以看出,乐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之后,又在一定程度

回到了传统的摇滚乐上。1980年年底,乐队出版了一张现场专辑《是的演出》(Yes show
s)后,于1981年4月宣布解散。
同时期,进行艺术摇滚试验的乐队和个人还有"电光乐团"(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乐队、"创世纪"(Genesis)乐队、"埃默森、雷克和帕尔默"(Emerson,Lake and Palme
r)、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等。
当艺术摇滚进入70年代以后,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它主要利用摇滚乐的语言,创作更大型
、更复杂的、希望能和古典音乐相媲美的作品。这个时期主要以"平克·弗洛依德"乐队为
代表。
"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乐队于1966年由罗杰· 沃特斯(Roger waters)和罗

·巴雷特(Roger syd Barrett)建立起来,共4人。最初,他们的迷幻摇滚风格引起了人
们的极大注意。特别是他们利用当时能得到的最复杂的装备,如灯光设计、幻灯、旋转色
彩图案、烟雾等,造成特殊的舞台视觉效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66年,乐队推出的专
辑《曙光门前的吹笛人》(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他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68年,乐队中极具独创性的领导人巴雷特因精神崩溃而离开了乐队,另一名吉他手戴卫
·吉尔摩(David Gilmour)接替了他的位置。他们于70年代初发行了几张专辑,都只取

一般性的成绩,转折点的到来是1973年发行的《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

这张专辑花了9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不仅获专辑第一名,而且榜上有名持续了创纪录的6
75周(13年)之久。专辑中电子手段的大量使用使"平克·弗洛依德"的超级明星地位进一
步得到了巩固。
随着乐队名声的增大,罗杰·沃特斯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行为也越来越古怪。这种偏执
狂由于乐队又一张专辑《墙》(The wall)的巨大成功而进一步加深。专辑《墙》是以沃
特斯的一身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他幼时的心灵带来的伤害
、上学时古板的教育制度对他的打击、长大后面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最后导致他的精神崩
溃。1982年由艾伦·帕克(Alan parker)导演搬上银幕。在这张专辑中,歌曲《墙上的

一块砖》(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例37)先后出现了三次,作为专辑的主题,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孩子们比作是墙上的砖,全是一模一样的形状,反映了当时英国教育
制度的古板性。而将专辑的主人公比作是墙上的另一块砖,体现了他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
入。
"平克·弗洛依德"于1983年推出的专辑《最后的乐章》(The Final Cut)具有特别忧郁

绝望的反抗主题,全部由沃特斯作曲。不久,沃特斯离开乐队,"平克·弗洛依德"在戴卫
·吉尔摩的领导下继续活跃在摇滚乐坛。

--
青青的草
蓝蓝的天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02.205.10.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