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k (旋转的硬币), 信区: music
标 题: 彷徨的流浪者Tom Waits(一)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Dec 18 15:48:50 2000), 转信
“当你写到你的生命时,就像一个水族箱一样。
有些东西浮起来,有些沈下去。有些东西活着,
有些溺死。有些看起来很不错,有些很糟。
我知道自己在写作的时刻感觉整个空间都是水。"
--Tom Waits
●洛城的镜子
第一次听到Tom Waits是14岁时,在西宁南路四海唱片公司门市部
,因为唱片封面让我产生了听他的好奇心。一试之下,结果一首歌听了
不到四分之一,就草草收场了。现在还很清楚的记得,那是Tom Waits
的第一张专辑Closing Time。当时的年纪,正值心浮气躁的时期,简直
听不进任何内敛、醇厚而一点也不夸张的音乐。这样的印象与成见维持
了7年。在21岁那年,看了高达《人人为己》这部电影,再度听到Tom W
aits的音乐,突然间就喜欢上他的音乐。于是就开始收集Waits的作品。
1988年,又在彭锦耀的舞作"相/貌"中听到Tom Waits的音乐,不但是大
量的使用,而且更是很巧妙的和巴哈的段落反复地剪辑在一起,是一场有
趣的肢体与音乐实验。于是便突发奇想,欲知这位在台湾从未被出版的奇
特艺人,有多少人认识他或喜爱他的音乐。调查的结果是去年台大音乐社
90%的成员都很喜欢Tom,并买了Tom在台湾所能买到的全部专辑;飞林(
现蓝侬)唱片行在去年卖出两千张以上Waits的原版唱片;上扬多年来陆
陆续续不间歇的进口Tom的唱片,卖出数量不计其数,直到目前仍然叫好。
可见在不经任何宣传,在地下流通就有如此佳绩,触动了我写出这篇稿子
的想法,希望更多人通过本文,激起对Waits音乐认识的动机。
1949年12月7日出生于加州波摩那,最大的外在特征是他那张永远
离不开烟的脸和提着酒罐的手,计程车司机的气质和加州中下阶层小人
物的身影。Waits从小酷爱Cool Jazz的萨克斯风音乐,同时他也热爱60
年代的西岸摇滚音乐,如Bing Grosby、George Gershwin的节奏蓝调,
到The Beach Boys的冲浪摇滚和The Grateful Dead的迷幻摇滚。在这个
Tom成长的时代中,对他内在影响深远的莫过于"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家
Jack Kerouac和Charles Bukowski的作品了。青少年时期,Tom在洛杉矶
的午夜俱乐部打工,为客人开车门、看店门挣些生活费,这种环境令他
立志总有一天他要成为门内的表演者的意向。直到1969年他终于在洛城
一家名为Troubador的俱乐部达成他的心愿,做了第一场演出。并获得实
验摇滚乐队Frank Zappa的经纪人Herb Cohan的欣赏,作为Tom的经纪人,
让他进入摇滚巨星的表演圣地Tropicana大饭店演出。这段时间Tom Waits
建立起广大的乐迷基础,遂于1972年和隶属于华纳公司旗下的重镇Elektra
/Asyium唱片公司签约。1973年的处女作Closing Time问市,其中单曲
"OL'55"被收入Eagles乐队同年专辑On The Border中,评价很高,但Tom的
Closing Time却卖的其惨无比。
Tom的音乐初听者是不会喜爱的,在他的音乐中配器与录音是十分
简陋的。这还不算,他的歌声更是非同小可地令人难安,一种喉痛声哑
的吟喃,像是酗酒过多或噎住一口陈年老痰般地破铜嗓子。乍听之下是
种病痛与听觉虐待的难安,习惯后,却成了煽情感动的难安。很Jazzy的
感伤和氛围,形成了Tom的音乐世界。烟酒不离的印象,搭配着描述卑下
社会颓废景状的歌词,使Tom的音乐和内容宛如一面镜子般的反映出洛城
"最深层面人们的生活面貌,整个70年代的洛城,在Tom Waits的描述中,
呈现出最一般性的存在。"正如同Tom在专辑Swordfishtrombones一首"In
The Neighborhood"曲子中唱道:
鸡蛋围绕着飞行的锅子追赶着熏肉
狗被教堂塔顶的钟绳弄得悲鸣
昨夜整个晚上狗群弄翻了垃圾桶
总是有建设工程在干扰你 在附近……
因为市场烧掉了
报纸和睡袋满街飞舞
而那张该死的平板床
又再使我动弹不得……
Tom所描绘的总是这样混乱悲伤的世界,他的文字语法很清楚的投
射出Jack Kerouac的成名小说《在路上》一路下来的痕迹。将一幕幕社
会问题与人性的弱点,显现在喜爱听他这类音乐风格的中产阶级与知识
份子的眼前。这样的对洛城市井小民的写照,使他成为一部名为Street
Wise专门描述落成逃家少年、流浪汉生活与心里之着名纪录片的配乐者
,就成了必然之选了。整个70年代,Tom对洛城的关怀,并没有从洛城得
到共鸣,却奇异的赢得伦敦乐迷的狂喜。到了80年代,Tom转入Island唱
片公司旗下,于1983年发表了专辑,从这张Swordfishtrombones专辑之
后,Tom对洛城的勾勒开始渐渐淡忘了。到了1985年的Rain Dog,Tom将
对洛城那般癫狂的眷恋,转化成一种时代性的流浪者之歌,歌曲中充满
浓郁的漂泊气息。这种转变的肇因起于两个征兆,一是自Swordfishtrom
bones发表后,他就离开了洛城,移居纽约,二是他在伦敦年轻人对他感
性的狂热中,意外的发现了"世界漂泊"这种风情的灵感。但是,虽是如
此,并不意味着Tom就此远离了他的故乡--洛城,在他的歌词中所唱道是
更宽广的关照,适用于人类情感与性灵的空间,而不是地域的划分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