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zy (郁闷了就来灌水,然后就忘记了), 信区: music
标 题: 达明中的词人——迈克&林奕华(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4月06日11:47:0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达明中的词人--迈克&林奕华
2001年6月11日13:21:31
回忆达明一派,着实是一件艰辛而愉悦的事。当年对达与明的痴迷,由专注而及宏
阔,蔓延到为他们填词的作者。是从达明的音乐中得知,原来中文流行音乐也可以去到
那种高度;而在他们的文字中,在词人一支支或妖冶、或儒雅、或华丽、或内敛的笔触
中,也才明白原来中文词作可以这么写,往后沧海桑田亦流传下去。达明中的词人,来
至这最后一篇,终于可以写到迈克--及至林奕华。是私心中的私心,当初为着《石头记
》而留意上这个名字再普通不过的人,然而,今天却是这样的喜欢;放至这最末一篇来
写,也实是因为那一份化不开的浓情厚爱。
说起来有些异乎常规了,最初心动于迈克,不是《石头记》,而是《半生缘》。19
89年,广州中唱引进大陆版的《达明一派精选辑》,最末一首歌错印歌词,赫然是《末
世情》。文不对音,一片怅惘的是因为那首不明歌词的歌太过好听,即便那年头尚属粤
语盲九段,然而,文字发音的韵律仍是醉死人,也正因不见歌词,听得才格外留意。后
来,再发行版本,亲爱的广州中唱在印错的歌词上贴一小纸条,上书"半生缘":像是宿
命终于解脱,偏执的迷惑终于揭晓,盯紧来之不易的歌词翻听八十遍,于是生平第一次
算是爱上了一段文字,回头侧眼一看:迈克--哈!就是写《石头记》那个。忙不迭的铭
心,从此天荒地老。
多年后,时间之剪挥刀剪去种种芜杂琐碎,留下那清亮得筋络分明的喜爱,仍是达
明;而达明中的最爱,无一例外,竟都出自迈克之手:《半生缘》、《石头记》、《爱
煞》、《情探》、《上路》、《美丽的谎言》。实在是一份不可张扬的喜好,每次读他
的文字,都仿佛是心在不断膨胀,似要撑碎身体。寥寥几首不可多得的歌,竟似无穷宝
藏,每个年头重头听来,重拾旧印象,文字中结实的美丽仍然令我目不暇接。早年攒齐
了达明的唱片,后来发现听得最多的绝对是迈克的,换来又换去,千篇一律都是那几首
,却毫不觉厌倦,以至被人笑话为忠实信徒终极版。
迈克,原名林迈克,新加坡人,常居巴黎,却以香港为创作题材。一位全能文字工
作者,多年来却把写作当副业:开专栏,撰稿影评、电影字幕,写散文小说,编写舞台
剧……曾于八十年代在香港工作数年,其时客串填词人,为达明填下数首歌词,参与其
间"进念二十面体"的剧作创作,"进念"剧团之密友。如此如此,短的是介绍,长的是喜
爱,而迈克的喜爱,两个人一本书--张爱玲、西西、《红楼梦》。惟其如此,《石头记
》的出现必不可免。
1987年,"进念"排舞台剧《石头记》,刘以达负责了其主题曲的音乐创作,而文字
,却由迈克、陈少琪,以及"进念"一帮同仁联合撰写。虽说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
不知是因为私心,还是缘于《石头记》与后来迈克的词作太过神似,所以暗地里总是就
将之当作是迈克的了。《石头记》的好,实在无用多说,短短一百多字,就将文学巨著
的缤纷色泽尽囊括其中。看《红楼梦》的人何止千万,然而,看过后可以将之寥寥数笔
就勾勒出其神韵的,又有几人。红学家们著书立作,终其一生钻研书中奥妙,却不及迈
克等人轻飘淡然的写出书中真谛,文字古雅清丽,堪称杰作。中国人从来都不能摆脱看
透与绮靡的纠缠不清,其间的微妙,当真是"丝丝点点计算,偏偏相差太远",而虚境的
幻灭,也不过是"真真假假,悉悲欢恩怨原是诈",一个"诈"字,就道尽千万。置身于太
虚幻境的宝玉,怡红潇湘那曾经的温柔繁华,深院内的旧梦浮沉……"人独舞,乱衣鬓"
,浮华尽洗,一片苍茫大地,似梦迷离。《石头记》的意境营造,已成了后来者不可逾
越的巅峰。丰繁流畅的编曲,轻灵飘逸的演唱,经得起千锤百炼的文字……连黄耀明亦
说:"从《石头记》开始,我们才算真正做出有意思的东西。"继《石头记》之后,迈克
还和陈少琪合作过一首《上路》。古朴秀雅的《上路》,十足的"达明风范",也是达明
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执著况味。然而,《上路》依然是惆怅的,"星点点……风剪剪……沙
滚滚……烟昏昏",情景交融,吟后两颊留香。黄耀明的歌声总有一股特殊味道,似将所
有感情压抑,任由在胸中激荡,在喉间盘恒许久,然后无奈的吐出,这在《上路》中最
末那句"寒夜对影慨叹"中尤为明显,多年前,曾有人形容为:"这一声音傲冷,但又够深
情。"在《等着你回来》专辑中,《上路》过后,紧接着就是《情探》。1987年,黄耀明
与钟楚红出演电影《金燕子》,并演唱其主题曲《情探》,词由迈克执笔。十余年前,
自"拷哥"处拷得《意难平》,并被额外赠予《情探》一曲,录至末尾处。因是计划外,
所以当初并未能翻印下歌词,直至次年自朋友处抄得。然而,当初那紧接我所录《意难
平》之后的《情探》,所带来的惊艳,当真有不可承受之感。多年后,沾了达明重组的
福分,买得《为人民服务》全集,急忙翻至此曲,要揭开多年之谜--果然又是迈克,陡
然间,天旋地转。后来,专门把《金燕子》找来看:平心而论,电影实在平庸,情节有
抄袭《倩女幽魂》之嫌,而黄耀明也不适合演电影。然而,当片中人鬼终殊途难聚,遇
劫分隔阻限,一场浩劫后黄耀明自湖水中抬头,音乐骤响:"灰飞似烟,前事不见……"
就是《情探》。迈克作词,从来有抑扬顿挫之韵律节奏感,用词亦旎丽万千,深具"张爱
玲派"华丽而苍凉的独特韵味。同时,迈克早年自创的"水蛇春咁长死唔断气"文体,在《
情探》中也尽显无余。这种文体后来影响深远,备受各路写手临摹,然而,却多是学艺
不精。
声名赫赫的《爱煞》,是让我等待得最为艰苦的一首达明歌曲。先是于听过的人口
中知道,《爱煞》如何如何意境出色,如何如何独特得只有短短十六字……巴巴的问人
家:"十六字?那可是迈克?"得到了证实,于是艳羡万分。直至90年代,买到正版的《
你还爱我吗》专辑,才得以听到这首从来收不进精选辑的杰作。《爱煞》,本是取自"进
念"的舞台剧《十日谈》,一派的"进念"意象。在《爱煞》里,我终于明白刘以达吉他的
魔力,竟是源于他弦上的音,不是弹出来的,而是滚出来的,像是书法中的高手运笔,
一笔未落,一笔又起,无需点到,只需意到,连绵不绝,疏密有至。而开场处隐约的呻
吟,末尾处拖长至前后重叠的歌声,都是达明对意境营造的最佳体现。"情迷意乱,露冷
衾暖,浪语倾诉,无尽爱慕。"十六字,浑然一体,仿若天成。听达明,如果错过了《爱
煞》,就实在是太过--遗憾。后来的迈克,总会偶尔泄漏的一线春光,流露出《牡丹亭
》、《西厢记》那种艳而不淫的韵致,这可散见于他的散文及给黄耀明所填的《奈何天
》。而这样的韵致,总觉得,应该就是始于这暧昧噬心的《爱煞》吧?!
而《半生缘》,至今是我最爱的一首达明,那荡气回肠的旋律从第一次听到就留在
了心中。"半生缘",张爱玲的小说,想来迈克是爱的,然而,缘,真的只得半生?前半
生相恋,后半生却只得相互惦念。迈克说:"寻觅遍远近,何用人牵引?"那份绵绵的执
著,浪漫而感伤的气氛,感同身受。"立志守候,雨飘风同舟,苦中可忘忧,以歌解愁,
疑惑我想透。"如此誓约,无关锋利,它不是插进去,却是嵌进心中,从此一颗心只得它
的烙印。半生缘,这本是多么滞重的字眼,然而,却在达明的音乐与迈克的文字中悠然
起来,沁人心脾,将某种感动荡至心最深处……
1996年,达明一派重组,推出的专辑《万岁万岁万万岁》中,最末一曲竟然是翻唱
了90年达明为大陆歌手王虹制作的大碟《风采依然》中的《浓情厚爱》,将之易名为《
美丽的谎言》。多年不见的迈克,又出现,真感谢达明翻出他的这首旧作,改由黄耀明
重新演绎。仍是一片华丽温润,清亮雅致,迈克从未试过让我失望。"你问我可否眷恋胭
脂的红艳,你问我已否唱遍人间的缠绵,灿烂风华乍隐乍现,谁知今夕何年?且自莫管
那红颜和难断缠绵,我只爱美丽的谎言。"浮艳的红尘里,迈克却总懂得怎样让那一点惬
意的心情悠然起来,那样的淡定从容,直让人羡慕得流眼泪。从来临水顾盼他的文字,
读罢了又必然感慨:"到底是迈克……"文字多么顺他的意,他却曾说文字是林奕华的俘
虏,难道他不知?方块字在他的笔下,早已幻化为旁人心中的浓情厚爱!
迈克可称得上是香港文艺界的隐士,每年只回港一、两次,即便回来了也不急切的
跳出来说话,当真是低调人士的典范,然而,他却有着一位从来说话都理直气壮的密友
,那就是声名卓著的林奕华。这两位林生,私交甚笃。八十年代,林奕华与志同道合者
同组"进念二十面体"剧团,迈克出力不少,那个时期"进念"的作品,几乎都有迈克参与
,二林可算得是亲密战友了。后来,迈克著文《到处睡的男人》,撰写林奕华,亦传为
圈子中的佳话。同为同志,两人性格却差别甚大:迈克处世低调从容,林奕华却是个"恨
不得蜡烛两头烧"(迈克语)的人。一人细水长流,一人偏要大河奔流,然而却无损两人
的亲厚友谊。
1989年的《意难平》专辑中,就收录了取自"进念"剧团《进念运动之现在进行式》
中的《世纪末颜色》。一片扑朔迷离之感迎面而来,冷冷的旋律,配上几个男女凄凉味
道的对话和单声,传达的却是隔离、压抑、苦闷、撕裂等末世情绪。除去刘以达的音乐
,整个意念及文字都出自林奕华之手。然而,从来到处发光发热的林奕华,却很少为达
明填词,许是一副生就的"劳碌命"鞭策着他去做更多别的要紧事。直到1996年,老友达
与明重组,他才又跳出来填了一首《命贱》,名字取得好,像是自我评价,亦像是要普
渡众生。歌曲就打上了很深的"林奕华烙印",然而,黄耀明又岂不是多年摆不脱"林奕华
代言人"的身份?照样的同志题材,照样的忧患,也照样的理直气壮,有时候,林奕华是
很惹人动恻隐之心的,那样的看着他在生活中风驰电掣。然而,就像迈克所说,你要怜
惘他才是冒犯--他才不要人救。每次念及,不是不莞尔的。
香港文艺界,以达明、进念为中心的圈子可谓影响深远。黄耀明、林奕华、于逸尧
等人都是中坚人物,本身就是年轻的,而身边喝他们奶汁的人却都已成大气(如梁基爵
、李端娴、骆亦庄等),与他们把臂同游,把福音传开;他们的青春,大可不必靠"夭折
"来发扬光大;他们的青春,就是现在。迈克与林奕华,二林与达明,千丝万缕相连,无
论或分开或聚首,当中那股子情意,从来无需嗅就可闻出。迈克曾说,不同程度上,他
和林奕华都是完美主义者,因为对自己、对整个世界都有要求,自然恨不得什么都一手
一脚亲力亲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达明的个性?"辛苦是辛苦,然而总胜过要热咖啡时
得到温吞水,要麻婆豆腐时得到回锅肉。"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去听达明,及至后来,也
爱上了他们身边的人,沉溺于迈克。写达明,我也知道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然而,
能令人写得这般畅快、这般开怀的人物,却又有几个?难得了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狠
狠的放任?……
--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
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
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
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
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
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02毫秒